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函数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函数的研究

李旭婷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消费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之一,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增长具有持久的推动作用。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但是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却在下降,从而使得农村居民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分析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动的影响因素,建立边际消费倾向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并且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 消费 收入

一、引言

现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增加居民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高农村的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形势,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可以通过一系列研究提高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相关的资料,根据影响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建立了边际消费倾向函数模型,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对全国的边际消费倾向有更加量化的认识,然后分析模型的经济含义,提出相应的建议。虽然本文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但是还有一些因素并没有考虑。由于能力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二、模型设定

(一)边际消费倾向研究文献综述

根据实际情况,很多学者对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研究,比如刘长庚(2005)认为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在1993年以前增加,1993年之后下降[2]。古炳鸿,李红岗和叶欢(2009)发现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低于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1]。不同的学者侧重点不同,对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很多的研究。李永友和钟晓敏(2012)对边际消费倾向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也与财政政策运用密切相关[4]。屈艳贞(2016)认为中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下降不仅与居民收入变化、经济发展、预期及消费结构有直接关系,而且还受财政政策的影响[5]。李育东(2017)分析的结果表明,不确定性对边际消费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具有一些阶段性特征[3]。施雯(2003)认为各阶层收入差距的扩大将会降低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6]。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边际消费倾向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但用计量回归方法的实证研究相对不多,因此本文对边际消费倾向以及它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

我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建立以下消费函数模型,来估计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62624a477909d_html_5d54236ffb9f4420.gif =62624a477909d_html_6892df266847f2b4.gif +62624a477909d_html_9ba7ef2209548736.gif +62624a477909d_html_39b46d780e38f212.gif ,i=1,2,…,31 (1)

式(1)62624a477909d_html_5d54236ffb9f4420.gif 中为该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消费,62624a477909d_html_32f72c57bf9f980.gif 为该模型的解释变量,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收入。

62624a477909d_html_cfeed160153d9f31.gif =62624a477909d_html_767f45fc62a2cb8c.gif +62624a477909d_html_afbe3dd396a98470.gif +62624a477909d_html_8609a05dee972272.gif +62624a477909d_html_563f5fef119afe1f.gif +62624a477909d_html_cefa398516f38a32.gif +62624a477909d_html_e315b778712133d5.gif ,i=1,2,…,31 (2)

式(2)中62624a477909d_html_cfeed160153d9f31.gif 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边际消费倾向,62624a477909d_html_3dcc6b7c4171c957.gif 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城乡收入比,62624a477909d_html_25f5eb3170994eaf.gif 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62624a477909d_html_21aedbcd6dc9f573.gif 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消费信贷比国内生产总值, 62624a477909d_html_9a8a445533a17b3b.gif 代表第i个省第t年的社会保险基金比财政收入。

然后将式(1)和式(2)合并,得到式(3):

62624a477909d_html_5d54236ffb9f4420.gif =62624a477909d_html_6892df266847f2b4.gif +62624a477909d_html_39c09935414ceebc.gif +62624a477909d_html_aa32e53c7476b7d9.gif +62624a477909d_html_ea6621322bad3688.gif +62624a477909d_html_b8892276518e05fd.gif +62624a477909d_html_acc37f7957a62e.gif +62624a477909d_html_36101e7d2d9d899f.gif +62624a477909d_html_39b46d780e38f212.gif (3)

三、实证分析

影响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动的因素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收入差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信贷,社会保障水平等。其中居民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为城乡收入比,消费信贷的衡量指标为消费信贷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模型分析中选取的数据为面板数据。

我选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做样本,将这些数据代入式(3),运用EViews软件,得:

62624a477909d_html_5d54236ffb9f4420.gif =-503.9412+2.43114962624a477909d_html_32f72c57bf9f980.gif -0.0000069862624a477909d_html_646d266f0642d970.gif -0.04557362624a477909d_html_65a43572ae6cfddd.gif -0.01382062624a477909d_html_ad3084fe35411515.gif

t值 (-5.224207) (10.01946) (-5.261279) (-2.360438) (-5.931544)

+0.03268862624a477909d_html_297057652db3c0ef.gif +0.12422562624a477909d_html_a765c30d16c2ed4b.gif

(0.536334) (0.764452)

62624a477909d_html_91e8ae0788fb18a1.gif =0.979737,62624a477909d_html_820dd1888a450424.gif =0.977899,DW=0.508339

模型中62624a477909d_html_91e8ae0788fb18a1.gif 为0.979737,模型中有97.9737%是可以被解释说明的,模型拟合的比较好,F统计量为533.1969,整体p值为0.000000,方程整体较显著。

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呈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消费信贷和社会保障水平对边际消费倾向有正向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边际消费倾向有负向影响。

四、建议

根据回归得出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建议,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增加消费信贷,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越大,边际消费倾向会越低。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政策的实施,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也可以加强第二次分配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收入分配差距。

增加消费信贷。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要加大对农村居民消费信贷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小额贷款业务,提高居民贷款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可以给予农村居民利率方面的优惠和别的方面的一些优惠,这样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越完善,农村居民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资金就越少,农村居民可用于消费的资金越多。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支出的资金减少,会增加他们的实际收入,会增加他们的消费意愿,提高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充分调动了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古炳鸿,李红岗,叶欢.我国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及政策含义[J].金融研究,2009(03):199-206.

[2]刘长庚,吕志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5(04):44-47.

[3]李育东.不确定性与边际消费倾向:影响机制和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17(04):91-94.

[4]李永友,钟晓敏.财政政策与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2(12):63-81+207.

[5]屈艳贞.财政政策对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研究[J].财政科学,2016(10):158-160.

[6]施雯.影响中国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因素分析[J].经济师,2003(05):26-2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