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22
/ 2

儿童血液标本采集的影响因素分析

郭卫

北京市朝阳区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门诊护士 100000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的影响,来探讨对不合格事件进行因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160例样均来自2020.10——2021.11之间,均为我院随机抽取的儿童入园体检中的儿童血液采集标本,于2021.5月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干预措施,即为将2020.10至2021.4之间未实施干预措施的80例样本标记为实施前,将2021.5至2021.11之间实施了干预措施的80例样本记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结果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更高,组间相较P<0.05。结论:儿童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中对不合格事件进行因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不合格时间的发生率。

【关键词】儿童血液;标本采集;因素分析;干预措施;合格率


随着血液检验项目的逐渐增加和分类的逐步明确,护理人员在进行采集血液标本的工作中,要严格规范操作,以保证标本的质量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1]。在儿童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由于儿童的依从性较差,所以可能会增加采集标本的困难程度[2]。所以本文通过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对血液标本不合格率的影响,来探讨对不合格事件进行因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的实际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60例样均来自2020.10——2021.11之间,均为我院随机抽取的儿童入园体检中的儿童血液采集标本,于2021.5月实施影响因素分析干预措施,即为将2020.10至2021.4之间未实施干预措施的80例样本标记为实施前,将2021.5至2021.11之间实施了干预措施的80例样本记为实施后。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实施前:常规的情绪安抚和管理措施。

实施后:对不合格事件进行因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通过总结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可能为溶血、标本量不准确、标本凝固或不凝、标本被稀释、采集后处理不当等,总结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并对临床中的采血不合格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以下4点干预措施:第一,了解检验的目的,根据标本的类别将其进行区分;第二,认证阅读检验申请单,并根据申请单上的要求,于采集标本前进行仔细的核实,并准确抽取血液标本量[3];第三,正确的保存和及时的送检是非常重要的,当血液标本采集结束之后,应当将采血管呈竖直状态放置在试管架之上,若是采血管为抗凝管,则需要将试管轻轻颠倒5次至6次,并尽快送检,据临床研究显示[4],有大约26种生化检验项目,可能会随着血液存放时间的延长从而影响检验的结果,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时送检是非常有必要的,血常规生化检验必须要在采集标本后的1个小时之内完成检验,以保证检验结果[5]。第四,在实施采集血液之前,应该实施告知义务,告知家长哪些行为会影响检验结果,例如儿童的精神状态、饮食以及采血的时间和采血时所保持的体位等,都有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对家长进行基本的健康宣教。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样本发生标本不足、收集时间/方法不正确、标本有凝块、开单信息错误及标本被稀释等不合格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表示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62623c1c43bc2_html_e3554838d254177c.gif ±s计量资料表示,用t检验,本次采用SPSS 21.0版本的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组对比P﹤0.05有意义。

  1. 结果

2.1比较实施前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结果发生情况

实施后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更高,组间相较P<0.05。见表1

表 1实施前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结果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标本量不足

收集时间/方法不正确

标本有凝块

开单信息错误

标本被稀释

不合格率

实施前

80

3(3.75)

1(1.25)

2(2.50)

1(1.25)

2(2.50)

9(11.25)

实施后

80

0(0.00)

0(0.00)

1(1.25)

1(1.25)

0(0.00)

2(2.50)

62623c1c43bc2_html_4e8f46847cff7a8a.gif

--

--

--

--

--

--

4.7834

p

--

--

--

--

--

--

0.0287


3、讨论

通过总结影响检验结果的标本因素,可能为溶血、标本量不准确、标本凝固或不凝、标本被稀释、采集后处理不当等,分析其原因:发生溶血可能是由于采血是未能一针见血、空气进入产生气泡、试管摇晃过猛。止血带捆绑时间较长、血肿部位采血、放置时间过长等因素均有可能会发生溶血;而标本不准确则有可能是真空采血管内负压过低,而引起的标本采集不足,或儿童血管过细;标本凝固或不凝则有可能是因为采血试管选择错误或采血完毕后未将血液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标本被稀释可能是因为儿童大量饮水、标本量少而抗凝剂量多等因素;标本采集后处理不当所引起的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是因为检验结果与采血时间关系密切,未能按时将标本送检。具体的干预措施上述方法中均已提到。本次研究各项数据比较结果显示,实施后血液标本不合格事件发生率为2.50%,显著比实施前的11.25%更低,合格率更高,组间相较P<0.05。此项研究证实,在儿童血液标本采集工作中,对不合格事件进行因素分析并实施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不合格事件的发生率,保证检查结果准确性。

综上所述,由于儿童采血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技能,以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对不合格事件进行因素分析,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不合格事件的发生率,以此来提供有意义的血样标本,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家长的抱怨,提高家长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韩兰萍, 卢立全, 汪瑞忠. 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 026(007):113-115.

[2] 康东. 探讨应用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标本的护理问题和对策[J]. 健康养生, 2019, 000(2019年5期):151.

[3] 汤嘉敏, 骆谏英, 冯俊霞,等. 1187例退检标本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 26(24):4.

[4] 韩兰萍, 卢立全, 汪瑞忠. 血液标本采集不合格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 26(7):3.

[5] 李广玉, 王晓晖, 曲斌,等. 儿童动脉血标本采集并发症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 27(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