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企业资质改革现状及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建筑业企业资质改革现状及问题

陈宝荣

中铁九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为规范行业秩序,更好地对建筑企业资质进行管理,而建筑业的相关资质能够有效地抑制巨大压力下的不当竞争,促进建筑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建筑业资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该文就建筑业资质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出现的问题提解决措施,希望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建筑业;资质管理;现状;思考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不断调整,逐渐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资质管理体系仍存在着一些不足。日益融合的国内外建设市场及新时期快速发展的建设现状对我国建筑行业资质管理和资质制度提出了变革要求,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改革势在必行。

1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概述和特征分析

1.1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概述

建筑企业资质管理指的是政府为了对建筑市场进行一定的规范,对想要进入建筑行业的企业设定的准入标准。一些企业在正式进入建筑行业之前,必须具备相关的建筑行业资质,资质管理部门的主要性质是界定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能力,尽可能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在这一过程中资质管理部门都是主要针对施工工程建立的,可以达到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所有施工项目的各种资质进行约束,可以对整个建筑行业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相关施工人员素质、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以及资金流动状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审核,并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所有施工方面的企业只有具备了这些资质才能够顺利开展施工工程项目,施工单位的施工方都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之下,依据已经制定的科学制度进行工程施工,以确保施工工程的安全性以及最终所建成建筑的安全性[1]。

1.2企业资质管理特征

(1)资质的分类更加具有规范性。资质按照专业性质,划分分为3个序列:施工总承包、劳务分包以及专业承包,这3个序列的标准是根据施工工程本身的性质和技术特点决定的。在各个资质的类别划分后,还要进一步进行各个级别的详细划分,最终才形成若干个不同等级的划分级别。例如:在施工总承包序列划分中,根据专业性可以科学地分为铁路、房屋、公路等工程施工总承包,这些同等级的划分可分为12个,而且在这12个总承包的划分级别中,又可以进行各个级别的更加详细的划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等。(2)资质的动态管理。动态管理具体指的就是资质管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没有一个企业的资质是不会变化的,企业在运行中可以通过自身资质的级别提升,或者进行行业内部的项目增加等措施,来提升企业自身的资质覆盖程度与资质等级。提升等级的主要流程为:企业在这个行业的相关资质满3年后,就可以自行前往相关行政部门申请资质提升与资质项目的增添。(3)资质管理有惩罚规定。相关行政部门在醒目施工进行过程中,将这些施工的有关信息进行平台的录入,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由于缺乏一定的协调性,会产生所负责的施工的承包子公司为了争抢母公司相关业绩进行抢先录入的现象。这种会使得子公司与母公司录入的信息进行重合或者不同的现象,最终造成有关项目承担企业的业绩的下滑,影响母公司的整体形象。

2目前存在的问题

2.1管理模式、管理措施单一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和建筑行业政策监管原因,使得建筑施工企业对自身施工资质动态管理重视程度不高,标准看齐意识不强,主动维护资质的意愿不高。资质申请成功后,企业往往只重视资质的使用,缺乏对资质考核要素的动态管理和统筹规划。随着国家对建筑施工资质动态核查的实施,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定对企业现有资质符合性严格核查,不满足资质标准等级要求的,企业资质将面临着降级或撤销风险。施工企业必须警醒和重视,强化对标准的理解和执行,保证资质的正常维护使用。

2.2建筑市场集中度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的建筑企业都处在一个市场集中度比较低的状态下,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很大,而且目前中小型建筑企业数量增长很快,很多的民营企业家们也都纷纷进入建筑行业,给建筑企业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建筑市场经常会出现不正当竞争现象,由于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大多属于极为相似的组织形式、相近的管理模式和同等的生产水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不惜采用低价打击对手的恶性竞争方式来达成目的,从而影响了建筑市场的正常运行秩序。

3完善资质管理的措施

3.1落实动态监管机制

为进一步夯实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规范建筑市场,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资质管理的全国性动态监督机制,诚实守信,正当经营的企业应得到相应的保护和表彰,违规企业要接受相应的处罚。在各省级主管部门建立建筑业企业信息诚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联网建立全国性的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工程业绩、各种事故、违法信息等全部记录在案。供广大业主在招标时查询,也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这样有助于为市场创造一个真正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2主动适应新资质标准

此次资质改革打破了原有资质对行业的限制,资格等级越高,项目范围就会越大,原“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换发“综合资质”后,可以参与到房屋建筑、市政、公路、水利、通信、航空和铁路等不同行业的建设,大企业能够承接的项目会比以前多。但挑战是,不同行业对技术与管理的要求差异很大,“综合资质”在承揽业务前,必须考虑到跨行业的经营风险和挑战。各级建设主管部门应主动引导施工企业适应新资质标准,通过改制重组等方式迈向更高等级资质。

3.3合理调整资质类别

虽然现在的建筑行业的相关资质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分类,这些分类为资质的审核以及申请提供更多的标准,但是目前许多建筑企业在自身的资质管理过程中都出现了类别过多、过于繁琐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建筑企业资质的整体有效管理。因此,需要就这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合理调整资质的分类。例如:对于资质相关的管理规范进行科学合并,对一些不合理且不切实际的管理方案进行删减,使得建筑企业的资质管理制度变得更加简洁、合理,促进建筑行业的良性发展。

3.4强化人员素质考核

一是要将资质标准有效地融入到企业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中,进而培养更多合规、高素质的人才,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二是施工企业应注意不断提高管理者的工作能力,特别对于新入职的管理人员,应进行事前培训,使他们对建筑工程管理涉及的流程有基本的了解,避免管理上的漏洞。三是应加强对具体施工项目的个人执业资格管理。虽然我国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一、二级建造师的执业资格制度已经建立,但在实际操作中,执业资格人员人证不统一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建筑企业需定期对项目经理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项目经理的管理水平,建立真正的市场准入双轨制。

结束语

总之,建筑业资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能够有效地维持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但是现今的建筑业资质管理工作仍然存在建筑市场集中度较低、建筑工人的整体素质考核不到位以及未建立资质常态化管理机制等相关问题。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合理调整资质类别,重视建筑施工人员素质考核,建立日常监管工作机制,从而为我国建筑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月萍,刘思俣.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解读[J].建筑,2021(2):45-48.

[2]杜增.当前我国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0(22):84-85.

[3]牟昱烨.关于新形势下建筑业企业信息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建筑,2020(26):163-164.

[4]潘晨.建筑业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上海建设科技,2021(5):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