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D二聚体(D-D)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在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9
/ 2

探讨 D二聚体 (D-D)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在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佟雪

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164300


【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的过程中,D二聚体(D-D)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31例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诊的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时期接收的健康体检患者31例设为参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D二聚体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对比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接受检测后患者D二聚体指标更高,凝血因子指标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 在进行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过程中,D二聚体联合凝血因子的检测能够充分显示患者在其的血浆指标变化,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提示,以便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D二聚体;凝血因子;联合检测;早期深静脉血栓;血浆检测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combined detection of D-Dimer (D-D) and coagulation factor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 Methods 31 patients with earl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20 to March 2021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nd 31 healthy physical examination patients received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reference group. Both groups of patients received the combined detection of D dimer and coagulation factor, and the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 dimer index was higher and the coagulation factor index was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during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earl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the detection of D dimer combined with coagulation factor can fully show the changes of plasma indexes in patients and prompt the formation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so as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interven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which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d dimer; Coagulation factor; Joint testing; Early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lasma detection

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大型手术后容易发生,是一种静脉中的血液异常凝结的情况。血栓形成早期,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但随着血栓程度的不断加重,有一定的几率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乃至生命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1】。在对静脉血栓进行诊断的过程中,最准确的手段就是血管造影,但相应的,在采取血管造影对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损伤,另外有患者存在造影剂过敏情况,因此患者总体接受度不高,需要找到更安全有效的检测手段。本次研究即分析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的过程中,D二聚体(D-D)与凝血因子联合检测的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31例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诊的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时期接收的健康体检患者31例设为参照组。参照组囊括35-62岁年龄段患者,组内年龄均数为(48.42±13.42)岁;其中包括女性12例,男性19例。研究组囊括36-63岁年龄段患者,组内年龄均数为(49.66±13.66)岁;其中包括女性13例,男性18例。统计两组患者资料并使用计算机对比,未见组间数据有显著差异(P>0.05),有对比研究价值。

1.2方法

提前告知患者抽血检查时间,前一晚8点后禁食,第二日清晨进行空腹抽血,抽血过程中于患者静脉受血,抽血量为5毫升,抗凝处理后进行离心处理,抗凝剂为枸橼酸钠,离心时间为15分钟,速率为每分钟3000转。血浆标本采集完成后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其D二聚体指标及凝血因子指标进行检测。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检测后的D二聚体指标及凝血因子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计算分析过程使用SPSS21.0软件完成,t和x²进行检验,(625e6c375476f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作为计量资料,率作为计数资料,对比有显著差异时(P<0.05)。

2 结果

2.1对比两组间患者的检测指标

研究组接受检测后患者D二聚体指标更高,凝血因子指标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间患者的检测指标对比(625e6c375476f_html_a976f5964a747d93.gif ±s)

组别

例数

D二聚体(μg/ml)

凝血因子(%)

参照组

31

1.39±2.44

100.32±28.23

研究组

31

9.24±13.02

54.88±19.42

t

-

3.299

7.384

P

-

0.002

0.000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异常血凝块在深静脉中出现的情况,其发生与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缓慢及静脉壁受损等因素有关,在手术后患者身上发生的几率较高,在发生后的早期阶段,患者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和表现【2】,但随着血栓程度的加重和发生时间的延长,患者受到的影响会不断加重,有一定的几率出现肺栓塞等情况,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尽早发现静脉血栓的形成,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3】。

血管造影对于深静脉血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具有极高的准确性,但在诊断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创伤,且部分患者存在过敏其概况,因此在临床中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4】。D二聚体是特异性降解产物的一种,交联纤维蛋白凝块是其主要来源,而其指标的高低,对于显示血块是否形成有着一定的意义,经过临床监测结果显示:只要患者血管内形成活化血栓,就会出现D二聚体升高的情况。凝血因子是蛋白质组分,其存在对于血液的凝固有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其在人体中的含量相对较为稳定,当血管受损出血后被激活,而有学者在研究后发现,凝血因子在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后会出现减少的情况【5】。虽然如此,但单一指标的检测应用于血栓检测过程中,其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将两种指标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接受检测后患者D二聚体指标更高,凝血因子指标更低,对比差异明显(P<0.05)。可见,当患者深静脉出现血栓后,其血浆内的D二聚体指标明显提升,而凝血因子则减少,可见这两种指标的检测对于提示患者早期血栓形成是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诊断过程中,D二聚体联合凝血因子的检测能够充分显示患者在其的血浆指标变化,对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提示,以便尽早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玉梅.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9):1075-1076. 
  [2] 张峻.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效果观察及价值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5):154. 
  [3] 买买提伊明·吐尔逊,阿曼努拉·苏莱曼,葛金莲.凝血检验指标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0):1124-1125. 
  [4] 戴庆忠,覃瑜.分析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8):216,220. 
  [5] 张春秀.凝血检验指标在诊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5):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