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门诊护理人员共情沟通的研究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4-14
/ 2

临床门诊护理人员共情沟通的研究现状

王红利

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 上海 200070

摘要:综合国内外共情的研究现状来看,共情在临床环境中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针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共情培训非常重要。护理教育者及护理管理者应关注影响共情的可调节因素,为护士创造良好的文化和工作氛围,构建护士交互式共情沟通学习模式;在共情能力培养中关注认知和行为共情,教授护理人员共情沟通的技巧;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共情培养策略,提升培训的效果;结合临床真实情景,提高护士共情沟通的信心,让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运用、反思、改进,提高其临床共情沟通能力;构建基于理论模型的共情方案,使培训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和可复制性,在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人员培训中推广运用。

关键词:共情;护理人员;共情沟通;培训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共情是指护理人员能够识别和理解患者的观点和情感,努力使其感受到被关注和理解,并进行积极沟通、给予支持,同时引导患者与自身共情,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临床护理中有积极作用。本文对门诊临床护理人员的共情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临床实践中共情的内涵,分析影响护理人员临床共情沟通的因素,总结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培训的措施,并提出提高门诊护理人员共情沟通能力的相关建议。

1 共情概述

1.1 共情的概念

共情(Empathy)又译为移情、同理心等。英国心理学家Edward Tichener最早于1909年将德语“Einfühlung”译为“Empathy”,认为共情是“不仅能够观察到而且能够感受到他人的情感”。人本主义学家Carl Rogers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运用并研究共情,在他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中”,共情被定义为“体会到对方的情绪,并将了解的内容传达给对方、与对方交流这种情绪,仿佛自己是对方而不会失去自我的能力”。最新的一项综述显示,心理学家、医学家、哲学家等对共情的定义形成共识,即共情涉及4个方面的内容:①理解,包括知晓、观点采择、认可;②感受,包括影响、情感、感觉;③分享,包括分享经历、分享观点、分享情感;④保持自我与他人间的差异,包括自我区分、感觉差异、客观;四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共情整体[1]

1.2 共情的构成

共情的内涵丰富,包括多个维度,心理学和医疗护理领学的研究对其概念、组成成分有不同的界定和解释。早期在其他领域的共情研究中,共情包括两个成分:认知共情和情感共情,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开,认知共情涉及理解另一个人的内在经验和感受的能力,并且具有从另一个人的角度看待外部世界的能力;情感共情涉及进入或者加入另一方的情感体验。共情包括认知、情感、行为3个成分。目前在医学护理领域,研究学者们多运用多维共情概念,包括认知共情,即能够认识和理解患者的感受、情绪以及视角的能力;情感共情,即对患者的感受、情绪感同身受的能力;行为共情,即将这些感受、体验和理解传达给患者的能力[2]

1.3 临床护理中的共情

共情具有多重属性,因此,不同学术和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对共情的内容和内涵的理解、阐述也有差异。在医疗领域,共情更关注认知和行为属性,包括医护人员对患者心理的认知能力,医护人员对患者情绪、情感的体验能力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行为能力。也有研究指出,共情包含道德成分:以道德作为共情的动机,在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真正站到患者的立场上,正确感知、分享患者的情绪、情感,对相关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并与其进行沟通、提供社会支持,希望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满足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在临床门诊护理中,共情沟通是一种高质量、有效的沟通方式,是指护理人员能够识别和理解患者、家属的观点和情感,努力使对方感受到共情回应,并进行积极沟通和支持,同时引导患者及家属与自身共情,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3]。共情被认为是护士的基本属性,但在医学护理领域,研究者倾向于认为共情是个体的主要行为属性,包括了解患者作为另一个个体的经历,认知和视角。

2 临床门诊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培养的现状

2.1 共情能力培养的方式

研究学者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共情培训,培训的主要方式包括:①共情技能培训,包括讲授及示例共情沟通技巧,如标准化患者训练、角色扮演练习等;②人文艺术类培养,如写作、戏剧、医学回忆录和影片等;③经验性培训,如沉浸式训练、角色体验、巴林特小组讨论等。在系统的共情培训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两种或者多种混合方法。在一项共情培训的综述中,20项共情培训相关研究采用沟通技巧培训的干预措施,包括通过教学课程、小组讨论、体验式学习、标准化患者反馈等方法学习并练习共情沟通技巧。多项共情培训的研究报告表明,基于模拟患者的角色扮演、标准化患者等体验式学习方法是最有效的。而沟通技能培训、经验性培训是提高护理人员共情水平的有效策略。在近年国内共情培训的研究中,研究者也逐渐开始建立系统培训方案,并证明能够提高护理人员共情能力。

2.2 共情能力培养的内容

共情是多维度的概念,研究者们在共情教育中开展的培训内容包括:引导认知共情、培养情感共情和教授行为共情。在一项关于共情培训的系统评价中,多项共情培训研究关注共情的2个或者3个成分,包括:认知和情感;认知和行为;认知、情感和行为[4]。其中,关注认知和行为共情的培养更有效。但在国内研究中,查阅国内文献后发现较少有对共情培养的类型进行明确的区分。国内大多数研究中,虽未对培训类型作出明确界定,但其采取的措施,如单纯的角色体验形式实则是通过提高护士的情感共情从而提升共情水平。在对护士实习生的共情培养项目的研究中将共情培养的类型进行区分,该研究为3个领域相结合的培养项目,但研究者并没直接评估对共情能力的提高,而是评估了共情培养对情绪智力及沟通能力的提升。在有效的共情沟通中,护士沟通的目标是确保患者真正感受到医护的充分关注和支持,而不是独自经历他们目前的医疗状况[5]

3 护患沟通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运用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当前各大医院医疗体系逐渐进行改革,患者在护理要求上也逐渐多样化,护理需求逐渐增大,所以促使门诊护理服务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从而给患者提供一个更加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以往传统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护患纠纷,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护理舒适与满意度,不利于医院的护理水平质量提升。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护理过程中加强护患沟通,可以有效减少护患纠纷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护患沟通属于现代化护理中较为先进的一种护理手段,主要指的是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开展的信息交流的一个过程,通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及时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照顾;同时在良好的护患沟通下,可以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6]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理念中,护理的基本任务包括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而共情是实现这项任务的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共情沟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研究表明共情沟通可以促进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医务人员与患者相互信任、理解,并促使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诊疗和护理。但我国护理人员共情能力处于中低水平,且在临床护理中缺乏共情沟通,迫切需要对国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共情能力的培训。

参考文献:

[1]石冬莹.儿童门诊静脉输液安全隐患及护理策略探究[J]. 中国医药指南,2021,19(19):144-145.

[2]闫云,沈国娣.基于信息化的个性化护理质量指标评价系统在门急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J].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07):1248-1250.

[3]梁灿容,陈菲娜,陈燕华.强化健康认知护理联合心理疏导在孕产妇门诊护理中的应用[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3):2351-2354.

[4]宋继兰,刘淑秀,刘丹.细节护理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3):110-112.

[5]刘顺进.人性化护理在门诊输液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中外医疗,2021,40(19):121-124.

[6]丁艳.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提升门诊预检分诊准确率的效果分析[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21,34(0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