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写作手法漫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6
/ 3


新闻导语写作手法漫议

林雪冬 韩丹丹

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融媒体中心 151100 黑龙江肇东

摘要:我们都知道,导语,简单说就是消息的开头。导语的主要特点是位置在前,突出重点,句式简练,富有吸引力。导语在新闻中起着“一语定意”的作用,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篇消息如何展开叙述,更能影响全篇消息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 导语 写作 受众心理 创新

前言:好的导语能激发受众的兴趣,紧扣受众心弦,使他们欲罢不能。相反,如果导语平淡乏味,受众从中一无所获,甚至感到莫名其妙,便会对整篇消息失去兴趣。多年来,关于导语写作方法分类、创新方面的研究不在少数,而真实的情况是导语与受众日行渐远。面对导语缺乏重要性、时新性、形式单调等问题,

文中提出导语写作应满足受众心理,力求形式多样,灵活多变。因此,我在文中对导语的分类和基本写法作了叙述,进一步提出导语写作基本要求,并指出导语写作应精心推敲,勇于创新。

新闻导语写作手法漫议

导语是消息开头用来揭示新闻要点与精华、发挥导读作用的段落。是消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则消息中最先与受众见面的部分,导语写作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整篇新闻的命运和社会效果。毛泽东同志在五十年代初期审阅一个文件时,加了这样一段话: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开门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即于开端处,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美国著名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曾说:“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写作导语了。”他还说:“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现在我们身处的21世纪,是高速度社会,快节奏时代,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新兴媒体等各大媒体,无时无刻不放送着五光十色,包罗万象的新闻信息。选择的多元化,使受众更加挑剔,更加没有耐心了。如果他们看到导语索然无味,就会毫不留情地弃之不看。由此可见,写新闻先写好导语是多么重要。《新闻写作教程》中总结了新闻导语主要担负的三项使命:第一,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第二,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第三导语为全篇定音。那么,怎样才能使导语“不辱使命”呢?这就是我要写到的导语的分类和基本写法。

导语的分类与基本写法

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导语可以有多种写法。

  1. 以时间的远近点来分有以下两种:直接性导语和延迟性导语。直接性导语多用于时间性很强的消息,它叙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直接性导语又可细分为单一要素导语,即导语中只表现一个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多要素导语,即导语中表现多个事实要素:延迟性导语多用于时间性不太强的消息,它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解释、阐述、设置悬念、或场面描写、气氛渲染等引出新闻事实,吊读者的胃口。

两种导语之不同,请对比下例:

(1)华盛顿2月20 日讯--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纽约时报》)

(2)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他说,“我下了三十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定了决心:辞职。(《时代》杂志)

可见,直接性导语开门见山,一语中的;延迟性导语则一语不中的,意在引起受众的“读欲”。

二、从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讲,导语又通常分为以下几种:

1、叙述式导语

直截了当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归纳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突出新闻要旨,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便于阅读全文,这就是叙述式导语。叙述式导语写法,特点是简练、明白、平易、朴实,能够用较短的篇幅扼要介绍出新闻事实。同时,这种写法还有比较容易掌握、运用起来方便的好处。所以它就成为导语最基本、最常用的表述方式。写好此类导语的两个关键是:要善于概括事实,力戒空泛;写导语的诀窍在于懂得取舍,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

例如: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

本报北京天安门9月28日15时15分讯(记者李丹雷风行)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仅距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1999年9月29 日《人民铁道报》)

这则消息的导语,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说话(叙述),这点特别值得称道和学习。

2、描写式导语

描写式导语是一种通过绘声绘色的描写,而达到一目了然效果的导语样式。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便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请看

下面中国新闻奖的获奖消息:

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第九届消息一等奖)

新华社攀枝花1998年8月19日电(记者熊小立黎大东)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般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后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宽的江面。

这则消息一落笔,作者便像一位摄影师,首先把镜头推向新闻现场。

描写式导语最常见的有见闻式和特写式两种写作模式。见闻式一般用于记叙、描绘比较大的场面,以叙事为主,穿插一些形象的描写。如:《向劳模鞠一躬》的导语,本报讯(记者刘英贵周子平)文化宫大厅里一片寂静,坐在前排的劳模们胸戴红花,肩披红色绸带,聚精会神地倾听分局长王冉的总结报告。(1992年11月17 日《人民铁道报》)而特写式导语则抓住人物的表情或一些事物的局部细加描绘,给人留下特写镜头般的印象,使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如:《金山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的导语,新华社北京1982年7月16日电(记者郭玲春)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

在采用描写式导语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明确描写的目的,描写是为生动地表现报道主题服务的,不要为描写而描写。

第二,描写要简洁而传神,尽量避免陈词滥调和过分矫饰。如果描写过多,就不符合导语须“清晰、简明”的要求了。

第三,准备充分,立意要高。要求记者对事先获知的事件内容。把它置于全局的整体的大环境去思考和分析,从而获得最佳的报道角度和主题。

3、评论式导语

导语从议论入手或是使叙述与议论交织在一起,用虚实结合,夹叙夹议的写法来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论,说明其意义,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评论式导语。其特点是: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对此事实作出画龙点睛的评价,用以揭示其蕴含的因果关系或现实意义,充分发挥新闻的指导作用。

评论式导语的长处有二:

第一,此类导语中的评,可以发挥“勾玄”的作用。“玄”系“深奥”之意。此处指新闻事件深层的、一般不易为读者所注意、所了解的含义。通过导语中的议论,在消息的开头就将其昭示给读者,可以使读者一接触新闻就获得某种启迪,从而对消息全文产生兴趣。

例如:上海市民跨江东迁

新华社上海1992年8月15日电(记者罗康雄曹永安)上海市民迁徙方向实现历史性转变。此间统计部门的最新数据表明:自 1990年4月18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浦东迄今的两年多时间里,居住在上海黄浦江以西的市民,已有两万余户约6万多人跨江东迁。这表明上海市民长期固守的“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观念正在改变。

第二,评论式导语可以直截了当地发表意见,能够直接影响舆论。例如:多国领导人缺席独联体峰会

【法新社莫斯科(2006年)7月21日电】格鲁吉亚和乌克兰今天退出前苏联国家举行的一个峰会。此事突出表明,在苏联解体15年后,紧张关系正在不断加剧。

最为常见评论式导语的写法是:先叙述事实,再进行议论。如【法新社北京(2006年)8月15 日电】中国小将薛飞今天在2006 年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意外夺得女子5000米冠军。这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中国的年轻选手正在取得长足进步。抑或先作评论,再写出评论的根据--新闻事实。如《浙江贫困农民依法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一稿的导语:本报讯(记者周建国)我国农民依法享受社会保障的历史在浙江开篇。到今年12 月中旬,浙江现有的 23.2万名贫困农民全部依法享受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2001年12月

18 日《浙江日报》)

运用评论式导语时,要尽量避免记者直接公开地发表议论,而力求让消息中的人物出面说话。这样,既可以体现记者的观点或倾向性,其本身又是一种新闻事实,更符合新闻写作的规律。

4、提问式导语

有些新闻导语是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人们管它叫作提问式导语。这实际上是设问修辞手法在叙述性导语写作中的运用。要使导语里的提问产生预期效果,关键要善于提问。只有当提出的问题能笼罩和统摄全篇内容时才便于受众掌握新闻的要髓,这样的提问也才算是起到了“提醒下文”的作用。同样重要的是,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受众的共同兴趣;还要使问题提得新巧,能引起读者思索。

提问式导语在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记者下笔前务必揣摩好读者的“兴趣点”,注意抓取读者有共同兴趣的问题,要有疑而问,针对性强。例如:

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

新华社武汉(1978年)1月13日电长江究竟有多长?源头在哪里?经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勘查的结果表明:长江的源头不在巴颜喀拉山南麓,而是在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的沱沱河;长江全长不止5800公里,而是6300公里,比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还要长,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

第二,在问题提出之后,宜尽快给出答案,不可把读者的胃口长时间地吊在那里;导语中的提问与主体部分的衔接须天衣无缝。例如:

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

新华社北京1987年6月15日电(记者邹爱国张严平)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有多少人迟到?

6月9日到12日8时至8时30分,记者到中央国家机关8个部委门前作了一番观察,发现各部委迟到人数最多的竟有371人,最少

的也有124人。

5、对比式导语

所调对比式导语,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且有对照反衬的新闻事实,放在一起进行分析对比的导语。事物的个性特证往往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导语里运用对比写法会产生引人的魅力,会使事实的变动显得更加鲜明,能使新闻事实的意义更加显露,同时也能突出矛盾,产生悬念,变平板为跌宕有势。

在第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获一等奖的消息《大学生列车上见义勇为斗歹徒乘警列车员闻警不动受指责》,便是这类导语有代表性的一篇。该导语为:新华社(1992年)4月22日电(记者张晓华)最近发生在274次列车上的一起特大洗劫列车案于4月19日被铁道部公安局侦破,5名案犯全部被抓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学校学生在列车上见义勇为,与歹徒英勇搏斗的事迹,受到群众赞扬;乘警列车员闻警不动,对报案不理,受到人们指责。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导语的写法很多,但不管哪种写法都要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中心突出,观点鲜明。新闻导语一定要把通篇新闻所报道的中心内容加以突出,从而揭示出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之妙。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十分鲜明。

二、简明扼要,开门见山。这一点是新闻导语写作的一个特殊要求。这就是把报道中最主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的主题思想。

三、讲究文采,生动活泼。新闻导语有无文采,关系到一篇新闻的开头能否吸住读者。请看新华社一九五六年报道英军撤出埃及的消息,导语是这样写的:“六月十三日,占领了埃及七十四年的英国军队的最后一个士兵,背起他的步枪,默默离开了苏伊土运河区。”这个新闻开头不落陈套,运用最后一个英国士兵这个形象的材料,把英国结束殖民统治和埃及获得独立这一事件的巨大意义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

俗话说:文无定法,也许同一个选题,在不同的记者手里采用的导语写法也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记者还需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但,殊途同归,最终目的还是让受众能愿意接受你的写作内容,那就算是成功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新闻写作教程》作者:刘明华、徐泓、张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2年3月第一版

2、《新闻通讯写作》作者:汤世英、薄瀚培、劳沫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10月第一版

3、《新闻记者入门》作者:孙世恺 北京出版社 1982年7月第一版

4、《新闻实践与思考》作者:李春雨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4年12月第一版

Shape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