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02
/ 2

探讨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才让当知(小) 尕藏草

夏河县藏医医院 甘肃 夏河 747199

摘要: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中医中的中药、针灸、拔火罐、四诊等治疗手段均已有上千年历史。我国中医能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医治疗能达较好疗效且副作用普遍较小,安全度较高。因而随我国中医的发展、推广,针灸作为中医中较常见的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到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中。所以本文主要就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效果展开论述、探讨。

关键词:中医;针灸;作用机理;临床应用

前言

在传统中医学中,经络的疏通程度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针灸因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在因经络阻滞所致疾病中的应用频率较高。本文从中医针灸的基本概述、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这两方面进行中医针灸应用情况的深入探讨,以论证中医针灸的应用价值,为中医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应依据。

1 中医针灸的基本概述

中医针灸主要是指针法和灸法这两种治疗方式[1]。我国传统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较成熟的中医理论体系。在传统中医学中,将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由气、形、神共同组成,其中气对维持人体基本健康有重要作用。中医经络学说中,经络是联系脏腑、体表和全身各部位的重要通道,人体气血经经络遍布至全身,以调解、维持人体功能。所以在中医学中,经络阻滞是造成各类疾病的基本因素,疏通经络、调解气血运行状态,改善患者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促进机体恢复的必要因素。同时穴位作为人体经络线上特殊点区,此区域存在诸多神经末梢和血管。中医针灸疗法的主要治疗机理就是通过针刺或利用艾灸的热效应来刺激相应穴位,达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2]

2 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中医针灸疗法在我国传承已久,并于2010年正式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近年来,随我国中医的推广应用,中医针灸已广泛应用到鼻窦炎、近视眼、便秘、腹泻、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多种病症的临床诊疗中,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下面主要对中医针灸的作用及临床应用展开论述。

2.1 病症治疗

当前中医针灸主要应用在各类疾病的临床诊疗中,根据上述可知中医针对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对缓解病情、促进患者机体的恢复有重要作用。王红[3]的研究中,就有针对中医针灸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药物相比,在此基础上加上中医针灸疗法,能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能提升其总有效率。同时其研究论述中有提及,常规西医药物治疗虽然能达一定用药效果,可帮助患者控制病情,但疗效有限,且长期用药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而中医针灸治疗通过针灸或艾灸特定穴位,能温散寒邪、痛经止痛,可通过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达根治疾病的目的,且针灸可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对提升止痛效果、缓解炎症反应、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等均有积极影响。因而与单一西医药物治疗相比,在此基础上加上中医针灸治疗能达更好的疗效,且不会对患者机体造成过多负面影响,对降低并发症、促进病情恢复均有重要意义。杜炳林[4]等人研究中,接受了温针灸治疗的患者,其整体疗效更佳。同时其研究论述中,也提及针刺、艾灸天枢、中脘、气海等穴位,能刺激肠道神经,能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改变,达改善神经系统指令,促进Cajal细胞功能恢复,促进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胃肠道功能恢复的治疗目的,有通便润肠、温阳益气、疏肝解郁之效,利于胃肠道症状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改善。综上,中医针灸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达治疗各类疾病的目的。

2.2 诊断、麻醉和预防保健

中医针灸还有协助诊断、针刺麻醉和预防保健的作用,针灸最早开始运用就是因古人发现利用尖锐石头刺破身体某些部位能缓解疼痛,因而在临床应用中,针对麻醉药物严重过敏者或毒副作用反应较强者,可通过针刺麻醉达镇痛、镇静的目的。陈梦[5]等人研究中,纳入了40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分别接受了常规镇痛治疗和常规镇痛联合针灸止痛治疗,与常规镇痛治疗相比,接受了常规镇痛联合针灸止痛治疗的患者,其术后2h、6h、12h的VAS评分更低,免疫功能更佳。中医针灸能达较好的镇痛疗效,对提升镇痛效果,提升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保护作用,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均有积极影响,可广泛应用到临床诊疗中。同时针刺利于刺激、激发人体细胞免疫活性,对提升人体免疫力,和相关疾病的预防保健有重要作用。根据上述可知,针刺能提升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保护效果,这是因为针刺相应穴位,能达调理肠胃、宽中理气、宁心安神的功效,对改善脏腑功能有积极影响,有扶正固本、行气活血的作用,随脏腑功能、微循环的改善,其免疫功能也能得到一定提升。同时随患者机体内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其患病风险显著下降,能达较显著的预防保健功效。

3 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可通过针刺、艾灸特定穴位,达刺激穴位、疏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治疗目的,随经络的通畅,气血运行得到有效改善,感应传导也能得到一定恢复,这对缓解病痛,促进病情的恢复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医针灸疗法基本无副作用,安全度较高,除病症治疗外,还有诊断、麻醉和预防保健的作用,能通过针刺穴位,达抑制神经递质传导,减轻患者痛觉的治疗目的,同时通过针刺,能达通经脉、调气血的功效,随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的改善,能进一步降低疾病的发病风险,对提升患者免疫功能,提升预防保健效果等均有积极影响,即中医针灸的推广应用价值较高。因此在我国的医学发展中,需重视中医针灸的保护、应用,以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发扬、发展我国中医学。

参考文献

[1]冯璐,赵曼池,郝乔,等.中医针灸配合康复手法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智力发育指数与运动发育指数的改善作用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8,45(9):1960-1961.

[2]王坤,唐纯志,田小婷,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及理论依据[J].针刺研究,2018,43(6):388-393.

[3]王红.中医针灸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19,43(8):1311-1312.

[4]杜炳林,郭明浩.温针灸对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的改善作用[J].世界中医药,2019,14(4):1024-1027.

[5]陈梦,雷华娟,郑松,等.针刺对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镇痛作用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8,40(1):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