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间接证据理论的城市住区防疫模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基于间接证据理论的城市住区防疫模式研究

金芋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00

摘要: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文明历程与传染病发展相互交织。如今反复多发的后疫情时代在减缓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建设更多思考以及修正发展模式的契机。本文基于间接证据理论对传染病传播特点以及传播方式进行研究探讨城市住区防疫的有效策略,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住区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间接证据;住区防疫;传染病;

引言: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与演变,病毒发生变异诱因错综复杂,病毒传染病传染的路径也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截止目前还是很难确定完全阻断病毒的传。据相关研究指出2003年SARS传播的原因中有60%原因不明,而在微软研究院官网2020年数据研究显示COVID-19感染相关的高危活动中国的未知因素也大于40%。可见疫情的传播仍然是一个难以用一个事实去描述的。在未能完全控制其传播的情况下,将与流行病传播的相关因素纳入防控的范围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应对方式。本文引用法学的间接证据原理,通过研究住区中与传染病相关的因素,从不同的角度把防控染病传播,从而为住区规划建设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1.间接证据理论

1.1间接证据理论阐释

所谓“间接证据”是法学领域常使用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在司法的实践中,利用隐蔽性关联的证据来证实犯罪事实的证据成为间接证据[1]。间接证据理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与沉淀。在古犹太法典《密西拿》中就出现了间接证据的踪迹,例如规定了死刑案件中法官询问证人的方式中通过间接的证据来进一步论证犯罪事实[2]。间接证据是不能单独作为证据证明事实,需要与其他一起证实。这与传染病的防疫措施极为相似,单一的预防措施并不能十分有效的阻断病毒的传播,需要更为多样化的手段进行综合防疫。

1.2间接证据理论内涵及应用

间接证据本身需要具备客观、协调、完整以及排他等特征。针对发生事实的某个情节或片断可以有效给出证实。由于间接证据侧重于多重数据之间的联合效应,之间的关联性与完整性是非常重要的。反应在住区防疫模式研究方面,由于疫情的传播和发生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导致。而绿化设施、建筑形式、居住密度、道路设计等都可能成为疫情传播的影响要素之一[3],即都是阻断疫情的间接证据。通过借鉴间接证据的逻辑推理,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研究分析各个证据,才能做到更趋近事物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客观、正确、科学、高效处理应对,反映到传染病防控就是对影响疫情传播的因素进行积极预防建设[4]

2.传染病住区传播原理

2.1传染病传播原理

传染病的流行是基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之间的连接进行的。病毒通过传染源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易感人人群,从历史上看人们应对传染病的主要有以下四种做法[5]

(1)在医学领域研发出控制传染源的有效药物从根源上切断病毒的传播。

(2)在社会层面采取有效地物理隔离措施来终止病毒传播链并展开流行病学调查。

(3)在城市发展以及规划建设层面着重注意改善城市卫生环境。

(4)在行政管理上在疫情过后加快建立卫生防疫机构。

从中可以看出针对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做法还是物理层面的防控,在医学上还未研发出有效药物控制时候,积极的物理防疫措施对于减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至关重要的[6]

2.2传播影响要素

  1. 环境影响

环境对于人们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在19世纪的欧洲霍乱中感染风险较高的地区就是贫民窟和难民营。1860年后欧洲开始实施一些列贫民窟改造清除计划,着重改善城市内部街道的卫生条件,清理清除中世纪过于拥挤的街道和不卫生的空间。其中著名的田园城市以及奥斯曼巴黎改造计划,这些举措通过更多绿地规划建设增强城市防疫能力,通给予城市健康的发展空间[7]

  1. 气候影响

气候通常指的是某个区域内多年时段间的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气温、降水、风力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8]。气候的变化可以间接改变微生物或者病毒的生存环境。例如国外有学者通过对COVID-19感染人数变化与温度升降之间存在一定关联,特别是当温度小于3℃时传染人数与温度呈现正相关。气候还可以通过对人的行为方式的调节来间接影响病毒传播,例如中央空调使用可能助推疫情蔓延。

  1. 建筑空间影响

建筑内部空间是疫情时期需要防控的关键区域。例如2003的SARS爆发增长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医院内部的交叉感染。当时有研究者称是因为电梯流动性差的空气导致了疫情的传播,还有人指出SARS流通原因也有建筑空调新风口问题空气得不到及时的流通导致,可见对于公共建筑设计,是否能有效防止病毒传播流行以及防止细菌滋生成为其设计的关键。

3.基于间接证据应对策略

气候、卫生环境、建筑内部空间设计虽然都不能作为唯一的影响因素,但也是阻碍疫情传播的间接证据。以往的防灾规划主要针对地震、洪涝等灾害。对于传染病的防控从属于其他规划中。住区在规划建设初期,就应统筹谋划防疫相关的间接因素。从而提社城市因对灾害的能力来最大程度的保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3.1住区规划与选址

住区的选址应该具有长期发展的考量。尽量避免接近传染病医院等,增加足够距离的防护绿地。为了健康的住区的发展,住区层面要积极合理的进行防疫规划。例如可以依托社区医疗或是社区养老建立小型的物资储备中心,以满足本区居民特殊时期的物资需求,构建具有弹性的住区防疫机制[9]

3.2住区绿地系统规划

注重城市住区绿地规划设计。绿地设计要最大程度便利居民使用。住区内部绿地规划要点线面相结合,形成连贯、有趣的休闲路线。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住区绿地除了能够营造良好的健身活动空间,可以规避不必要的外出、安抚缓解疫情时期的焦虑情绪。绿色植物本身可以净化空气,调节城市小气候的功能[10]

3.3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合理。污水排放系统以及垃圾收集要基于城市传染病防疫的视角下考虑建设,避免传染病发生期间因住区日常活动行为导致交叉感染的可能。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社区服务智慧化。例如在COVID-19疫情期间线上医疗、机器人配送、微信群买菜等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同时还有效巩固了疫情防疫成果。

3.4住区建筑层面

居住建筑层面设计要合乎规范智能多元。住区应更新社区服务水平增设比如无接触感应开关以及AI+物联的智能防护体系等。建筑层面功能用途之间兼容性要审慎考虑,例如人群聚集的饭店、超市等住区临街设施,其废弃物排放对住区是否有影响,发生疫情时该采取何种措施防控都是应该考虑的。

4.总结

从SARS到COVID-19,历史发展又一次证明人类不可能消除传染病,疫情防控成为常态化。在城市防疫层面引用法学中的间接证据理论,强调防疫措施之间证据整体性与关联性。面对反复多变的疫情,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更加统筹的角度进行住区防疫的规划设计来增强应对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阮堂辉. 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在事实认定中的运用[D]. 西南政法大学, 2006.

[2] 张曼. 英美法中的间接证据理论及其借鉴意义[D]. 西南政法大学, 2012.

[3] 路旭,徐苑苑,王一博,等. 区域协调视角下的区域级传染病救治中心规划设想[J]. 上海城市规划, 2020, 151(2): 94-98.

[4] 淳于淼泠,程永明,骆兰. 日本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组织创新[J]. 现代预防医学, 2007(13): 2405-2406, 2409.

[5] 蔡全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播规律及其防制研究_蔡全才[D]. 复旦大学, 2004.

[6] 丁曙光,宗宏军,张士侠. 关于建设传染病医院选址的几点思考[J]. 医院管理论坛, 2003(11): 63-64.

[7] 董晓莉. 建筑和住区中疫病传播途径及其控制初探[D]. 清华大学, 2005.

[8] 刘维萍. 建筑地域性表达研究[D]. 中南大学, 2013.

[9] 张文生,张这伦,周萍. 城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应对策略[J]. 现代预防医学, 2006(4): 637-638.

[10] 宋冬梅. 浅谈城市绿化建设中树木与草坪的效益[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1): 92.



1、作者简介:

    金芋(1994.1—),女,汉族,籍贯:河南开封人,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城乡规划学,研究方向:寒地城镇色彩/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