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医治肺十二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0
/ 1

试论中医治肺十二法

费静

彭州市桂花镇卫生院 四川成都 611938

中医是我国的特色医疗,治疗肺部疾病的方法较多。现归纳以下十二法:

——宣肺

宣肺主要指恢复肺的宣发功能。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宣发作用可促使卫气津液敷布于肌表甚至全身,从而抗御外邪,启闭汗孔,调节体温,润译皮毛。如果外邪束表,每致肺气失宣,卫气敷布不及,不能够抗邪外达,则引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肺气郁滞,导致咳逆;津液布散失调,可能出现水肿、咳嗽等症状。治疗时应当遵循宣通肺气的基本原则,经常选择中药生姜、桔梗、麻黄、苏叶、前胡、牛蒡子等。

——降肺

宣发与肃降是肺脏生理功能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肺主肃降,如果肺失清肃,气不得降,必然出现咳嗽、胸闷等肺气上逆之候。治疗时应该遵循肃降肺气、止咳平喘的基本原则,临证每用半夏、厚朴、杏仁、苏子、紫菀、旋覆花、莱菔子等,苏子降气汤、定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三子养亲汤等均是降肺的常用方。

——清肺

清肺即清泻肺热。邪热壅盛,阻滞于肺,必然出现发热汗出、咳嗽气喘、胸闷胸痛等症状,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治疗时遵循清肺泻热、祛邪外达的基本原则,常选用芩、蒲公英、银花、生石膏、连翘、鱼腥草、紫花地丁等中药,清气化痰汤、清金化痰汤等是常用清肺方。

——通腑

通腑即采取通导积滞法治疗肺脏疾病。肺与大肠互为表里,功能联系密切。肺气肃降,津液下行,有利于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下行,也有助于肺气清肃下降。若邪热壅遏于肺,津液因此被灼,无以下濡大肠,传导失职,腑气不通;或者由于实热燥屎内结大肠,上干于肺,对肺气肃降造成影响,引起咳逆气促等症。如果实热燥屎不去,咳喘诸症不能消除,可根据病情选择大、小承气汤荡涤热结,导滞通腑,恢复肺之肃降功能。

——泻肺

泻肺即峻泻肺内伏热痰浊之法,泻肺之法适合邪盛而正不衰之实证患者。常选择桑白皮、葶苈子、甘遂、大戟、芫花、皂荚等中药材。肺中伏热,经久不愈,表现咳嗽痰黄、皮肤蒸热,舌红苔黄,建议选择泻白散加味泻肺除热,平喘止咳;饮停胸胁谓之悬饮,宜用十枣汤泻肺逐饮;痰浊胶固,实难咳出,如果痰壅气闭,建议泻肺涤痰除垢。

——润肺

润肺即清润肺燥。燥邪系秋季之主气,从口鼻入,容易伤及肺系,表现为鼻干燥、干咳少痰、声音嘶哑、皮肤干燥等。中医治疗时遵循清燥润肺止咳基本原则,选择甘寒濡润之品,如天花粉、浙贝母、麦冬、沙参、知母等。初秋温燥居多,宜桑杏汤加减;深秋凉燥居多,宜杏苏散化裁。

——化痰

不管是外感六淫或其他原因,均可能导致肺之宣降功能失调,津停为之痰湿,痰湿又作为继发性的致病因素加重病情,引起咳喘痰涎,经久难愈。化痰药物较多,但形成痰湿阻肺的原因复杂,化痰法使用时需要根据病机配合其他疗法。例如,寒痰通常选择紫菀、款冬花、半夏、莱菔子等,如苓甘五味姜辛汤、苏子降气汤;热痰通常选择桑白皮、贝母、瓜蒌等,如小陷胸汤、定喘汤。

——补肺

补肺即补益肺气,神疲少气、面色无华、咳喘无力等症状,治疗时可遵循补肺益气基本原则,可选择太子参、白术、茯苓、黄芪、党参,代表方剂包括黄芪四君子汤、补肺汤等。

——通肺

通肺属于温补肺阳之法。痰涎清稀量多或白如泡沫、咳喘无力、畏寒肢冷,脉沉。治疗时坚持温补肺阳、散寒化饮基本原则,可选择桂枝、细辛、干姜、巴戟天、白芥子等。由于肺阳虚经常由多种原因所致,很少单独应用温肺一法,大多数情况下配合补肺益气、疏散外寒等方法。

——养肺

滋阴养肺之法,常用药物包括玉竹、麦冬、沙参、知母、山药等,滋养肺阴,清虚热。临证选方时,滋阴养肺宜选择沙参麦冬汤加味,滋阴降火宜选择百合固金汤化裁,肺肾阴虚宜选择麦味地黄汤增损。

——敛肺

收敛肺气之法,常用药物有黄芪、五味子、白果仁、乌梅、人参等。临证经常以生脉散为主方,再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例如肺气虚、肺阳虚,通常兼有肺气耗散之候,如果无明显痰湿现象,可选择补肺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

——止血

止血是指制止肺络溢血。咯血成因复杂,临证需审因论治。属阴虚火旺、灼伤肺络而咳血鲜红者,适合百合固金汤加炒栀子、白及、地榆等滋阴降火止血;痰热壅肺,热伤肺络,痰中带血,如铁锈色样,建议麻杏石甘汤加鱼腥草、黄芩、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清热化痰止血。

【作者简介】性别:女 ,民族: 汉,出生年月:19826,籍贯:四川彭州 ,学历: 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西结合内科 ,职称: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