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2


大数据时代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探讨 王涛

山东黄金矿业(莱州)有限公司三山岛金矿 山东莱州 261400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到严重的破坏,作为生物圈组成部分之一的人类,在追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之前发展模式的粗放化,再加之国内人口的持续增加,致使生态环境遭到巨大损伤。现如今,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发展俨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我国也为此投入巨大的精力,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其中的问题却仍旧不可小视。文章以对当前国内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深化、法规体系持续完善等保护工作发展现状分析作为切入点,对其中仍旧存在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并在文后就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合理的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

引言

生态环境信息化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是国家环境标准体系的有机组成,是有效破解“信息孤岛”的根本途径和增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发展能力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推动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规范有序,提升信息化服务效能,保障网络安全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但是面对“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和“四统一、五集中”生态环境信息化改革创新举措,生态环境信息化标准工作整体水平还不高,作用发挥还不够,迫切需要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有效应用。

1大数据背景下的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概述

随着大数据应用程度以及涵盖范围不断加深,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化辅助措施越来越重要,大数据所产生的海量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于信息的处理和吞吐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传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无法具备这种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所以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压力较大,其本身具备较为复杂的属性,为了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就需要建立能够处理海量数据的信息处理系统,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所涉及的大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处理,才能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决策提供相应的信息基础,对于开展环境监督工作也能够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是进行环境治理和保护的重要前提条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提高,帮助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1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我国因为幅员面积相对较为辽阔,且跨越经纬度较高,再加之地形种类较为丰硕,导致境内的生物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分布相对较为庞大。但由于我国对于自然资源的无节制肆意开采,在破坏所属区域生态环境稳定性的同时,使得生物多样性出现了日趋减少的现象,即便是我国在实施各种生态防护环境政策之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也并未得到显著遏制。根据相关部门的估计,我国的野生动物种类正以每天一种的速度逐渐消亡,同时还有为数较多的生物物种借助各种不同类型的途径流失到海外环境中。根据联合国所列举出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类列表来看,我国面临濒危现象的野生动植物数量占比达到了1/4,我国野生动物多样性的日趋减少,会促使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中。

2.2环境质量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兴工业城市、城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出现,这一过程使得城市、城镇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在污染严重地区,森林和植被大范围地消失,许多地区的山区裸露,缺乏绿化和良好的城镇规划策略,且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不仅降低了城镇面貌、环境和健康水平,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3大数据时代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策略

3.1开展生态环境信息网络的建立

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的部门应当通过各自产生的数据建立统一的数据库,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库是实现信息化改造的核心前提,在进行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的打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来打造和完善信息化数据库,要将法律法规所涵盖的内容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数据库,其次是要将生态环境信息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最后要创建环境信息代码库。除此之外,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部门和企业应当对网络平台建设工作加以重视,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互联网的有效融合。通过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将各个环保机构以及地区性的企业所收集的各类信息数据进行整合,这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工作持续健康地发展,要不断完善各类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完善的数据库系统,依据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将环保信息通过各类平台进行有效分享。除此之外还要对环保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数据收集和采集设置相应的标准,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处理效率,通过对各类平台增加检索功能使机构和企业都能够通过平台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保证地区性的环保措施在决策过程中具备有效的信息基础。

3.2建立健全信息化标准,完善环境数据共享机制

严格遵循各行业环保标准和环境信息化标准,建立统一规范的环境数据标准和信息管理体系,形成数据库架构、访问接口、数据集成、公共代码等一系列标准规范,按照统一的标准原则建设系统各业务模块,实现各系统间的互访;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制定大数据信息资源目录、应用支撑、数据交换、共享协同的标准规范,形成环境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现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信息的集成共享,实现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建成水气土统筹、多部门协同、信息共享的新局面。

3.3严格审查检测数据

为进一步提升大数据应用能力,须严格审查已收集到数据的准确性。在进行生态环境监测过程中,极易出现数据混乱情况。因此,无论是人工监测还是智能监测,都会对数据准确性产生影响。为此在数据搜集过程中,需要技术人员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校对修改,并在数据处理前期对其真实性以及准确性进行判断,尤其是对人工搜集来的数据,更要严格的检查,以此来提升数据准确性以及真实性,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3.4健全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组织机构

生态环境局环境信息中心负责信息化的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和服务等工作,指导生态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工作。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数据资源获取能力,有效整合相关信息数据,着力在搭建体系、网络安全、服务决策上下功夫。紧跟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实施“智慧环保”硬件项目,建成中心机房、应急指挥大厅以及辅助配置设施,并配置了LED显示大屏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了环保业务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大屏展示功能。结合机构改革,提升对区县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指导和帮扶作用。目前派出机构尚未建立专门的信息化机构,为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优化整合生态环境数据资源,做好生态环境监管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工作,结合各派出机构工作性质和特点。环境信息中心与生态环境局积极沟通,加强交流,通过视频培训会议、线上群组讨论、现场实地交流等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指导工作,环境信息队伍正在逐步迈向专业化、技术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与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改革建设的不断深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环境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通过各级部门与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中国。

参考文献

[1]张海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2):34-35.

[2]拉巴卓玛.大数据时代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园艺,2020,43(24):181-183.

[3]蔡戆馨,李道荣.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建议[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1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