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汪丹丹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江苏泰州 225500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应用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其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变化。方法 纳入2020.01~2020.12本院急诊接收的40例AMI患者进行研究,根据随机排列法分为甲组20例,实施常规急救护理;乙组20例,实施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观察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结果 乙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与甲组的85.0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抢救成功时间、胸痛消失时间均短于甲组(P<0.05)。结论 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能够提升AMI患者的急救效率,但对临床转归的影响还需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急救效率;临床转归;急性心肌梗死;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常见危急症,主要由于冠脉粥样硬化破裂所致,导致心肌发生缺血缺氧坏死。由于该病发病急且病情进展快,故高效、高质量的紧急救治尤为关键。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针对AMI的急诊救治开通绿色通道,并配合快速、有效的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严格控制护理操作的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对患者抢救,对于进一步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1]。鉴于此,本文将入2020.01~2020.12本院急诊接收的40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旨在探索一种高效、高质量的急救护理模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20.01~2020.12本院急诊40例AMI患者纳入研究,根据随机排列法分为甲、乙组各20例。甲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5~82岁,平均(58.63±6.71)岁。乙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35~82岁,平均(58.79±6.78)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1.2 方法

甲组:常规急救护理。患者就诊后快速评估病情,采取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采血做生化检验等急救措施,协助医师进行抢救工作;待确诊后,针对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做好溶栓前准备。

乙组:基于上述护理实施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①分诊护士预检分诊,实施首诊负责制度,对胸闷、胸痛等疑似AMI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进入胸痛流程,于3min内快速测量生命体征。对于意识不清、呼吸急促>30次/min、收缩压>200mmHg或<90mmHg等生命体征不平稳者,需轮椅或平车推入抢救室;对于生命体征平稳者,需在10min完成心电图检查,并通知心内科会诊,后将患者转移至抢救室。快速采集病史,于2min内完成;同时3名护士分工合作,完成以下护理操作:1名护士予吸氧、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于4min内完成;1名护士准备溶栓相关药品,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心梗三项检测(采血完毕后20min出结果),将凝血功能、血常规等检验项目送至检验科加急检验;1名护士全程监测患者病情,并配合协助各项操作,做好护理记录。遵医嘱予心梗一包药嚼服:一般情况下,予阿司匹林300mg+瑞舒伐他汀20mg+替格瑞洛180mg口服;针对高出血风险者,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口服。针对符合溶栓条件者,需做好溶栓准备;针对不符合溶栓条件者,需做好转运前准备。

1.3 观察指标

临床转归:主要从抢救成功率这一方面进行评价,抢救成功标准[2]:胸闷、胸痛等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转运至进一步治疗;急救效率:主要从抢救成功时间、胸痛消失时间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61b1bbef8bf90_html_293647c1620f0579.gif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转归比较

甲、乙组抢救成功率依次为85.00%、100.0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 临床转归比较

组别

n

抢救成功(n)

抢救成功率(%)

甲组

20

17

85.00

乙组

20

20

100.00

χ2



1.441

P



0.230

2.2 急救效率比较

甲、乙组抢救成功时间、胸痛消失时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2。

2 急救效率比较[(61b1bbef8bf90_html_293647c1620f0579.gif±s),min

组别

n

抢救成功时间

胸痛消失时间

甲组

20

13.56±4.05

10.22±3.19

乙组

20

9.01±2.87

8.21±2.16

t


4.099

2.333

P


0.001

0.025

3 讨论

目前认为,AMI的黄金救治时间为发病后1h内,在救治时间窗内迅速完成心肌再灌注,可挽救濒死心肌。常规护理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对患者的紧急救治,但缺乏规范化的流程,且护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易延误救治时间。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主要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要求护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护理操作,并明确每位护理人员的职责分工,强调医护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可提升抢救效率,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3]

AMI的抢救关键在于尽快实施抢救工作,缩短抢救时间窗,从而改善临床转归。在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中,实施首诊负责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护理操作,能够避免重复操作所浪费的时间,在理论上可缩短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4]。但本研究中发现抢救成功率有所提升(100.00%),但与常规组(85.00%)对比无明显差异,分析原因可能为选取的样本容量较小,研究结果存在局限性,故在今后的工作中尚需做进一步的探索。本研究还发现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组抢救成功时间、胸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常规护理组,提示前种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急救效率。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时间严格规范自身的护理行为,可指导护理人员更为合理、规范地为患者实施急救护理,从而提升急救效率。

综上所述,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能够缩短急救时间,提升急救效率及抢救成功人数比例,在AMI患者中可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田莉.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8,38(z1):358.

[2]刘文红,马丽娟.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8,13(1):55-58.

[3]代淑云.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率及临床转归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6):3014-3017.

[4]卓小华,廖秀芳,邝爱玲.程序化急诊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16):230-23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