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9
/ 2

肾上腺肿瘤的 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潘福生

鹤岗鹤矿肿瘤医院 154100

【摘 要】目的:为探究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式及其应用效果,为临床应用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主要采取资料分析法,选取某院20例肾上腺肿瘤患者,均使用CT扫描机进行诊断与病情鉴别。结果:经过血生化检查、内分泌检查以及CT诊断后,这20例患者分别患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瘤、皮质腺癌、肾上腺囊肿、髓质脂肪瘤、转移瘤以及神经母细胞瘤,其中CT确诊的有12例。结论:经过CT诊断,可以利用影像技术进行肾上腺肿瘤诊断,因此,CT诊断方式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有效的进行肾上腺肿瘤疾病鉴别。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CT诊断;鉴别诊断


近几年,我国医疗事业得到快速发展,这源于一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引进,使得治疗效率等得以提升。作为医疗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诊断工作就需要先进技术与设施设备的支持,为此,很多医院都选择购进CT扫描仪,这类仪器的应用可以满足CT诊断的要求。利用这类仪器可以将患者病情用影像的方式呈现,便于及时准确的鉴别患者病情。因此,CT诊断技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而且密度分辨率较好。现阶段,在肾上腺肿瘤疾病诊断时,很多医生都会选择采用这类诊断方式,方便对于患者疾病加以有效鉴别,从而提高肿瘤定位定性诊断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肾上腺肿瘤的CT诊断与鉴别效果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患有肾上腺肿瘤的20例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3:1,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已经达到76岁。其中5例患者并无任何症状,6例患者出现腹痛、阵发性高血压等症状,2例患者则存在明显进行性消瘦症状,5例患者存在多饮多尿以及乏力等症状,还有2例患者存在单纯性的腰痛症状。

1.2 方法

使用CE SYNERGY PLUS全身螺旋CT扫描机。扫描方法先以8 ~ 10mm层厚/距行肾上腺定位扫描。在静脉推注对比剂75~100ml后,再以5mm层厚,螺距1.0扫描,直至扫完肾脏。本组20例中有18例进行增强扫描,且全部病例均行血生化和相关内分泌检查。

2结果

20例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4例、皮质腺瘤6例、皮质腺癌1例、肾上腺囊肿2例、髓质脂肪瘤2例、转移瘤4例、神经母细胞瘤化疗后复查1例。CT确诊12例。

3讨论

3.1肾上腺肿瘤的定位诊断

采取CT诊断方式进行定位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可知,当肾上腺肿瘤直径在3cm以下则方便进行定位诊断,准确度较高,而且若是肿瘤体积较大,对于其肿瘤发病起源判断存在困难。针对右侧肾上腺肿瘤而言,有关诊断人员需要和肝脏下极、肾脏上极肿瘤进行鉴别;而针对左侧肾上腺肿瘤而言,则需和胰腺、脾肿瘤进行鉴别。通常而言,肝脏肿瘤并不会出现内分泌症状,而上极肿瘤增强检查后,完整强化的肾皮质将看不完整,其余肿瘤病症也有特征表现。此外,对于直径已经超过5cm的肾上腺肿瘤患者,主要使用螺旋CT薄层重建方式,再进行MIP/MPR重建,方便医师直观的了解患者病患位置中的肿瘤大小,并观察其肿瘤和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又采取生化检查与内分泌检查等,综合判断患者肿瘤的来源,使得CT定位诊断准确性得到提升。

3.2肾上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

肾上腺肿瘤诊断与鉴别过程中,螺旋CT检查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经过研究分析,主要在该类肿瘤定性诊断中有着较好的应用。当然,为确保诊断的完整性以及诊断性,除了做CT检查外,医师还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辅助进行生化检查以及内分泌检查,提高肾上腺肿瘤诊断的有效性。结合本文诊断分析可知,CT检查后,可以方便医师观察肾上腺肿瘤的大小、密度等特点,有效鉴别良性与恶性肿瘤,提供临床诊断支持,具体患者肿瘤诊断与鉴别情况如下:

3.2.1嗜铬细胞瘤

本组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均有阵发性高血压症状。CT 表现为瘤体较大,平均直径为5.3cm,平扫常密度不均匀,易坏死,行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实体明显强化。嗜铬细胞瘤主要与皮质腺瘤鉴别:嗜铬细胞瘤病灶相对较大,密度较高,强化明显,生化检查儿茶酚胺升高。皮质腺瘤病灶相对较小,密度较低,呈轻度负CT值,无或轻度强化,多数可见正常肾上腺组织。结合临床生化检查、CT表现二者鉴别不难。

3.2.2皮质腺瘤

皮质腺瘤诊断与鉴别时,主要采用CT检查方式,检查发现大部分皮质腺瘤直径都在5cm以下,而且外部有包膜存在,密度较为均匀,其中的肿瘤大多表现为功能性肿瘤,主要对腺瘤应与结节状增生肿瘤进行鉴别。因为增生结节发病率较高,若是出现结节状增生病症,其肿瘤直径将会在2cm-5cm范围内,CT扫描过程中,要求强化程度和肾上腺检查相同。针对鉴别困难的情况,诊断人员还采用化学位移MRI检查方式,可以对腺瘤和非腺瘤进行有效鉴别。腺瘤的细胞胞浆内部存在较多的脂滴,所以采用该检查方法会成像为低信号特征;而非腺瘤的肿块内部并无脂肪结构,对于信号将不会产生影响。此外,本文肾上皮质腺瘤检查时,使用动态增强CT检查方式,根据实际研究结果可知,延时增强阶段,相比于非腺瘤,腺瘤CT值明显较低。

3.2.3 皮质腺癌

皮质腺癌诊断时,要求诊断人员提高对于皮质腺癌的认识,这类肿瘤直径超过5cm,而且本身形状并不规则,其密度也分布不均,容易出现钙化以及边缘模糊等现象,常见为环状强化。通过CT诊断,可以直观看到这类肿瘤已经侵犯周围的组织,导致局部淋巴结等现象的出现,而且还容易出现肝脏位置的远处转移现象。

3.2.4转移瘤

转移瘤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肾上腺是容易转移的位置,该类肿瘤的直径多数在3cm-5cm范围内,而且表现为双侧发病,主要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位置。这类肿瘤主要受到原发肿瘤的影响,若是患者存在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疾病,则可能出现肾上转移瘤。本文资料研究中,有4例转移瘤患者,其中由于肺癌转移的为3例,原发甲状腺癌转移的有1例,患者双侧均存在肾上腺转移瘤。

3.2.5肾上腺囊肿

肾上腺囊肿为比较少见的病症,通过采用CT检查方式可以确定肿块位置以及密度,这类肿块密度较为光滑且均匀,但是钙化率约在15%左右,大多呈现单侧性。此外,CT诊断时无强化,而且临床上没有明显的症状特征等。

3.2.6肾上腺髓脂瘤

肾上腺髓脂瘤为良性肿瘤中的一种,没有任何功能性,主要由脂肪组织与骨髓等成分构成,通过进行CT扫描诊断,可以发现该类肿瘤密度较低,而且夹杂条状或者絮状等软组织密度影。当CT增强后,其脂肪组织并未强化,为髓样脂肪瘤。结合本文病人资料而言,CT诊断与生化诊断后,有2例患者符合,当即确诊。

3.2.7神经母细胞瘤

神经母细胞瘤主要发病在儿童左侧,经过CT诊断,其成像为不规则肿块,可能出现钙化、坏死等现象,当出现钙化之后再进行化疗,肿块软组织密度将会加强。这类肿瘤可以转移到骨髓、淋巴结等位置。在本文资料中,有1例患者确诊,经过化疗后又进行复查,这类疾病的诊断较为简单。综上,各类肾上腺肿瘤病症诊断时,螺旋CT诊断方式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准确进行定位诊断,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方便诊断人员进行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参考文献

[1] 康英杰, 詹松华, 黄炎文,等. 肾上腺肿瘤的影像诊断思维[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20, v.29(01):80-82.

[2] 王秀芳. 螺旋CT对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J]. 心理医生, 2019, 025(003):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