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6
/ 2

浅谈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

朱文鑫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510315

 摘要:我国土地辽阔,有许多传统村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村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自然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充分展示了我国农民生活的物质、精神和文化方面。正确把握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的地域表达,可以通过景观手段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的景观资源,也为我们获得新的设计参考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传统村落;景观设计;地域性;应用

      传统村落景观是人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它完美地融合了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它是一个具有经济、历史和文化属性的景观综合体。然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景观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或以不正确的方式进行保护,这些独特的景观正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掌握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方法,以景观保护和地域设计为核心,加深人们对无数正在消失的传统村落景观的认识,促进社会保护、传承和应用创新,是每个园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内涵

1.1 融于本土景观

      地域性景观设计是对地域景观特征的延续和提炼,是一种旨在展示地域风格和特色的地域修复行为。地域性景观设计通过了解当地景观类型,把握其特点,充分利用当地景观要素,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景观空间。场地的局部整合本身就是一种区域性的展示,场地的景观元素和空间不仅展示了场地的地域景观,而且赋予了场地独特的魅力和个性。地域景观是场地改造的重要灵魂。

1.2 凸显场地特征

      地域性景观设计不是再创造,而是基于对场地所有原材料和非材料形式的改造。当场地不能满足发展需要或远离当地景观特征时,它是一种帮助重新组织和重新运营场地资源的方法。地域性景观是场地内在的客观存在。当这种景观形态遭到破坏或不能满足现代需求时,地域性景观设计可以恢复或改造原有景观。

2 地域性景观设计的中心理论

2.1 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地域特色

对于传统村落景观而言,必须维护和尊重自然生态,在此基础上继承地方文化,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使其在景观中得到体现,进而凸显传统村落景观的地域特色。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的传统村落在景观设计中充分遵循生态设计原则,以乡村和自然为景观设计主体,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整合地域文化元素,既保持了传统村落的自然性,又提升了景观空间的文化内涵。

2.2 挖掘和提取地域文化符号

在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的长期发展中,由于发展和历史传承的不同,也存在着地域文化的差异。这些都是丰富的资源,可以有效地运用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在一定程度上,地域文化是地域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要充分挖掘和提炼地域文化符号,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景观,保护和开发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建筑遗产,作为重点设计和建设的景观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独特文化。

2.3 创新设计,体现时代特色

在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应注意地域文化元素的巧妙、灵活运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创作,运用现代设计语言和设计手法,将现代设计之美注入传统村落景观设计中,实现创新设计。这样,既能体现村落景观的“传统”特征,又能体现时代特征,增强时代感。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使传统村落景观呈现出新的风貌和和谐之美,从而满足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 传统村落地域性景观设计之“立足本土,因地制宜”

 3.1因地制宜

基于我国土地辽阔的基本特点,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建筑风格,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素养、民俗和宗教信仰有很大差异,由此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和乡土景观风貌,如徐州的汉文化景观、福建的土楼景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景观等。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的设计方法。我们应该突出该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而不是片面的传统村落景观设计。我们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环境特点、气候特点、地形变化等因素,设计和研究乡村景观。在植物造景方面应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

 3.2以人为本,服务于人

以人为本是传统村落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设计服务于人类的重要原则。园林城市理论强调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为居民提供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体现人文生态。人们是景观的使用者,而传统村落景观的使用者大多是当地村民。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其要求,注意乡村的风土人情,确保安全舒适,减少设计中的矛盾,在景观色彩和建筑形式上尊重当地传统文化。

4 “本土自我,因地制宜”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

4.1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注重调整零散斑块的结构与规模,完善其内部功能。合理规划水系、森林、山脉、道路等主要生态廊道。利用廊道连接大小斑块,形成系统性绿地网络。另外,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水、植物、地形等自然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乡土树种为主,合理搭配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形成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协调。

4.2生活性景观规划设计
       深入乡村,挖掘亮点,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居住空间应布局协调,规模适中,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村内可设立村民广场、儿童娱乐等村民休闲活动场所,定期举办民俗节日,建立与乡村旅游相关的餐饮、购物、住宿等服务设施,完善旅游接待功能,游客可以来参观和体验。展现农村多元文化和淳朴民俗,减少拆迁和建设,适当维护当地传统聚落,尊重原有建筑特色,注重祠堂、寺庙、石碑等文物的合理保护和修复,并在当地材料的基础上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它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特征,而且赋予了原始乡村新的文化内涵,塑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形象特征。

 4.3设计文化体验活动
     传统乡村景观是乡村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设计中注重乡村景观,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居住空间,促进自然景观的美化,改善环境,促进区域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际设计应因地制宜,将乡村景观元素融入设计。传统乡村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在规划设计中,可以在道路两侧留出空间,做好农村住宅建设,也可以在道路旁设置农田,让城市居民感受农耕文化,创造亲身体验的机会,比如修建采摘园,组织种植和挖掘野生蔬菜;在规划设计中融入民俗风情,让人们全面感受乡村景观,多层次体验乡村文化。

4.4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首先要发展高效农业,保护集中精力经营耕地,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根据乡村自然特点种植适宜农作物。其次应发展多种生产方式和产业类型如种植业、餐饮业、服务业、旅游业等,使从根本上成为“美丽乡村”,在保证基本生产的基础上,根据林木、水果、粮食等产品的生产特点,设置趣味农业、水果采摘等旅游景区,营造乡土风光,形成园林化、休闲化的特色农业景观。

5 结束语

     在传统村落景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设计师应根据国家有关具体要求,综合分析当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色等因素,确定规划设计要点,丰富产业结构,挖掘丰富的区域民俗文化和丰富的农村形态,突出农村原有的生态景观特色和丰富的文化景观内涵,为村民营造更加丰富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乡村景观的吸引力,增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陈琴,李名扬,李月臣,等.山地乡村景观研究进展[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

[2]童成程,吴冬蕾.浅析“三生整合”理念下乡村景观空间设计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

[3]张宇翔.美丽乡村背景下运城地区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