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用于咯血介入治疗中意义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3
/ 2

支气管动脉 CTA血管成像用于咯血介入治疗中意义分析

肖应权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放射科,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咯血是呼吸系统疾病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疾病患者,并且其中有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患者都有此临床表现。部分大咯血患者采用药物止血治疗效果差,只能对咯血责任血管实施栓塞介入手术来进行止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快速而且有效等诸多优点。本研究中将近五年内来我院就诊的58例大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对是否在介入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进行分组;以介入治疗前愿意进行支气管动脉CTA (Bronchial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BA-CTA)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共29人,相应介入治疗前没有进行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29人,以此来对比分析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这一检查运用用于大咯血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咯血介入治疗

1现状分析

大咯血患者在临床发病时往往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等特点,并且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呛咳、窒息等高危风险,对患者生命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大咯血患者的介入手术治疗要求时间尽可能短,所以必须最短短时间内实现对栓塞责任动脉判定。在传统介入治疗手术时,插管时间比较长,造影次数比较多,医生与患者的暴露时间也比较长,止血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需要通过有效手段来在短时间内完成栓塞责任动脉的判定,以此方便在介入治疗手术中快速定位目标责任血管,减少插管时间,提高止血效果。

2问题确立

对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检查应用于大咯血患者血管栓塞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3目的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找到有效缩短咯血患者介入手术治疗时间的方法,以减少医患手术曝光时间,提升止血效果。

4监管方法

对照组咯血患者在实施介入治疗前并没有进行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检查。在术前医生主要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来推定责任血管。

观察组咯血患者在实施介入治疗之前采取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检查。对实验组病人采用64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检查,扫描范围:颈根部胸口入口至肺底部;具体扫描参数:间隔0.5mm,层厚1.0mm,管电流200 mA,管电压120 kV,从患病人肘静脉处高压注射器注射碘造影剂,浓度为370mg/ml,总量为1.5 ml/kg,速率为4-5 ml/s,触发阈值设置在110HU至120HU之间,延迟5秒扫描。

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切片重组(MPR)、三维容积再现(VR)等技术后图像后处理分析,着重显示寻找导致咯血的责任动脉和其起源等影像特征。图像最后交由两位具有丰富胸部阅片经验的高年资副主任医师来对患者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图片进行观察,共同商讨患者责任动脉起源,最后根据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图像的诊断结果来指导实施责任动脉介入栓塞手术,手术的具体操作主要如下:

借助DSA动脉栓塞技术来对大咯血患者责任动脉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手术过程中患者体位取仰卧位,术中全程心电监护,对患者腹股沟区域实施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满意后采用Sedinger技术穿刺患者的股动脉,随后放置6F血管鞘,于T4椎体水平注射造影剂行胸主动脉造影,确认支气管动脉开口处后,再对患者T4至T6椎体、腹腔干以及两侧锁骨下方的动脉区域进行探查,依据造影结果借助微导管向责任动脉注射适量的明胶海绵或/和弹簧圈等材料实施动脉血管栓塞,确认栓塞效果满意后,再在进行拔管与拔鞘工作,最后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

5结果评价

表1 两组患者介入治疗中责任动脉检出情况对比(n=29)

组别

支气管动脉

非支气管系统循环动脉

责任动脉检出率

对照组

13

8

72.41%

实验组

17

10

93.10%

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介入治疗中责任动脉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在治疗前实施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检查后,实验组患者责任动脉检查率要更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表2 两组患者手术中有关情况对比

组别

介入治疗时间(min)

曝光时间(min)

对比剂用量(ml)

导管使用数量(支)

对照组

78.40±10.34

28.41±4.61

88.63±20.44

2.04±0.22

实验组

46.43±10.32

17.42±4.61

52.61±10.40

1.54±0.20

对两组患者术中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时间、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和导管使用量这四项都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

两组患者介入手术止血效果进行对比,实验组29名患者成功止血,止血成功率为100.00%,对照组共有27名患者止血成功,止血成功率为93.10%。

6结论

健康成人的支气管动脉的直径在1.5mm至2.0mm之间,从降主动脉发出后沿支气管血管束走形。当患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或肺结核等疾病后,病人肺组织因慢性反复损伤、修复导致肺循环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发生重塑,最后支气管动脉代偿性增多、增粗,甚至发生扭曲,进而最终发展为咯血的责任动脉。

大咯血作为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可因失血过多或/和呛咳窒息危及患者生命,内科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往往不佳并且容易反复,支气管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术通过血管造影精确找出导致咯血的责任病变血管后进行选择性甚至超选择性精确血管栓塞,效果确切。然而在对咯血患者责任动脉实施介入栓塞治疗中,出现病变的血管以及肺部动脉供血方式的转变很容易干扰责任动脉插管,会使得插管的准确性降低,因而对于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手术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盲目进行插管和造影探查定会增加手术时间,并对手术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大咯血患者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前进行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可术前提前对患者咯血责任动脉病变情况进行详细掌握,方便手术医师在手术前明确患者责任动脉起源,为介入栓塞治疗手术的成功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防止手术医师在介入栓塞治疗过程中盲目勾选靶血管,减少插管次数和时间,提升手术操作的精确性。通过本次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组咯血患者在介入手术前实施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检查,与介入手术前没有实施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相对比,在责任动脉检出率、曝光时间、含碘造影剂用量、导管使用量、治疗时间以及手术止血效果这些数据的对比中,实验组的各项数据都要优于对照组患者,其中实验组责任动脉检出率可以达到93.10%,而对照组仅有72.41%,并且实验组止血率可以达到100.00%而对照组止血率仅有93.10%。由此可以说明,在大咯血介入手术治疗前运用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检查,可以有效提升责任动脉检出率,缩短手术时间,并且有着不错的止血效果。总之,大咯血患者介入栓塞治疗前常规行支气管动脉CTA血管成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文婷,刘建军,占波.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期CT血管成像在咯血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20,27(35):156-159.

[2]于福全,马哲,刘双苓.CT血管成像指导大咯血介入栓塞治疗的价值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20):55-57.

[3]管银鑫,盛兵,张海建,陈均.术前支气管动脉CT血管成像对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扩张大咯血的指导价值[J/OL].临床肺科杂志,2021(10):1569-1572[2021-10-12].

[4]刘丽萍,王宪刚,李先华,张永.支气管动脉CTA与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在反复少量咯血患者中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21,26(05):69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