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8
/ 4

绿色食品 -辣椒生产技术规程

侯燕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园艺技术推广中心 718699

1绿色辣椒生产技术应用

1.1 选择优质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商品性好、耐贮运、适合本地栽培、适应市场需求的辣椒品种。牛椒主要有长城、长盛、海丰长虹、金惠大牛角、辣伙伴等;螺丝椒主要有螺丝三号、精品螺丝帝王、2313、微美大螺丝等;黄皮尖椒主要有迪傲、迪梦特、东方椒王、丰优128等;红尖椒主要有红剑306、天红一号、金剑204、北京4号等;甜椒有海丰188、公爵180、谢尔德、绿星、欧曼等;线椒有黑线王、欧丽414、新冠、中华一线等。

种子质量要求一级以上:即纯度≥95%,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8%。

1.2 播前准备

1.2.1 苗床选择

直播育苗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层深厚,便于灌溉,3年以上未种过茄科类作物的地块,深翻耙平,以备做畦。

1.2.2苗床消毒

大棚和温室育苗,育苗前应对穴盘、基质、育苗设施进行彻底消毒。

1.2.3提早扣膜除草

在苗床整理好后,提前一周将膜扣上,待草全部出土后,一次性清除杂草。然后播种育苗。

1.2.4 种子处理

温汤浸种 先在常温水中浸种15分钟,然后投入55~60℃的水中烫种15分钟,水量为种子体积的5~6倍,不断搅拌,直至水温降到30℃左右,继续浸泡4小时后晾干播种。

药剂浸种 晾晒后的种子用卡莱理800倍液浸种20分钟,防炭疽病、疫病;用50%多菌灵800倍液,浸泡种子10分钟,能杀死种子表面的大多数病菌;用8%宁南霉素1000倍液浸种5分钟,可杀死种子带的病毒。经过药剂处理的种子,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后用清水继续浸种3~4小时晾干播种。

1.3 培育壮苗

辣椒育苗分直播育苗和穴盘育苗两种,直播育苗合理的苗床面积为每亩15~20m2。穴盘育苗最好选用98孔的穴盘。壮苗的标准为:苗龄在50~60天,株高20~25cm,茎粗0.4cm左右,根白色,根系发达,主根粗壮,须根多,6~7片真叶,颜色浓绿,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用种量:穴盘育苗亩用种量40~50g,直播育苗亩用种量70~80g。

1.3.1 直播育苗

播种时地温不低于12℃,育苗床的营养土配置为6份园土加4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每平方米加50%的多菌灵0.3克或80%的福美双0.2克,再加5%二嗪磷3克,充分搅拌后铺于苗床,播种时一次性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均匀的将种子撒在苗床上,然后覆细沙均匀喷一次30%的瑞苗清或99%恶霉灵2000倍液,最后将棚膜盖严、盖实。棚内加挂黄板诱杀蚜虫。

1.3.2 穴盘育苗

采用穴盘育苗:选择98孔的穴盘育苗,育苗前用硫磺粉和百菌清烟剂熏棚2-3天,以杀死温室内残留的病菌和虫体。先将基质拌湿,湿度以手握成团一触即散为准,用11%的宝路2000—3000倍液,或30%的瑞苗清1000—15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200倍液对基质进行消毒,同时拌入奥士康或M6菌剂,将拌湿的基质装入穴盘内,用木尺刮平,7至10个穴盘塌在一块用力压,穴孔深度在1—1.5cm待用。单株栽植的品种,每穴一粒,双株栽植的品种,每穴两粒,20%的穴孔最好点成2粒或3粒,以便拼盘,最好用蛭石盖种,再在上面覆地膜保温保湿,促进齐苗、全苗、匀苗。

当穴盘育苗出苗率达到五成以上时要及时揭除地膜,防止出苗时高温缺水酌伤秧苗,以利于保全苗、促壮苗。棚内附加挂防虫网防虫,挂黄板诱杀蚜虫。

1.4 苗期管理

1.4.1 温度、肥水、病虫管理

(1)温度管理:在育苗中温度的管理是技术关键,所以在育苗期,温度管理大体分为四个管理阶段。

第一、播种至幼苗出土,应保持较高的温度,白天25—30℃,夜间15—20℃,在这一温度下种子出苗快而整齐。

第二、出苗后至真叶长出,要降低温度,白天15—20℃,夜间15—18℃,这时保持较低的温度,目的是不易形成高脚苗。

第三、真叶长出后白天25—28℃,夜间维持在15—20℃,以加速幼苗的生育,使幼苗早发、稳长。

第四,定植前3—5天,在10—20℃的低温条件下进行炼苗,以提高幼苗的抗寒性和适应性。

 (2)肥水管理:齐苗后开始浇水,根据天气情况,每1—2天一水,两叶一心开始追肥,追肥选用平衡性水溶肥、腐殖酸水溶肥、水溶二胺等,3—5天一肥,前期1—1.5公斤/亩,中期1.5—2公斤/亩,后期2.5—3公斤/亩。
(3)苗期病虫害防治:选用卡莱理、瑞苗清、噁霉灵、可杀得3000、阿维菌素等进行苗期防病防虫,每隔1周1次,严格按照标签稀释倍数应用。选用根隆套餐、嘧菌酯、秀苗、春丫灌根2-3次。


1.4.2 间苗、拼盘 倒盘

间苗

当幼苗子叶平伸以后要及时进行间苗,即拔除弱苗、小苗、籽苗,保证幼苗分布均匀,保留壮苗,间苗后应再覆土护根。

拼盘、倒盘

在幼苗三叶一心期及时进行拼盘,将一穴多株的苗带基质移栽到空穴内,或将缺苗的穴盘补满。幼苗出土后,要间隔7~10天倒盘一次,将棚前倒到棚后,棚口倒到棚中央。

1.5 定植

1.5.1定植准备

清理前茬,进行深翻晒土。

1.5.2施肥

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禁止使用城市、医院、工业区等有害垃圾,选用肥料应符合NY/T 394-2013的要求。

  施肥量 每亩撒施优质腐熟农家肥5000~7000kg,无农家肥施10亿的生物菌肥80~100kg,瓜菜专用肥或硫酸钾型复合肥20—30kg,磷酸二铵20—30kg,硫酸钾10kg。

1.5.3起垄覆膜,铺设滴灌带

选用宽70~80cm,厚度为0.01cm的地膜,采用1.2m的带型起垄覆膜,即垄面宽(窄行)50cm铺膜,垄两侧栽植辣椒,垄沟(宽行)70cm,垄高15~20cm。结合覆膜铺设滴灌带。

1.5.4适时定植

 定植时间

定植以温度为准,地温稳定在12℃以上,气温稳定高于18℃.我县最佳定植期为:拱棚早春4月上中旬,露地5月中下旬。春移宜选择晴天,秋移宜选择阴天。

定植密度

因品种而异,单株定植:每亩4000~4500穴;双株定植,每亩3500~4000穴。

定植深度

大田定植宜深栽至茎基部,促进不定根生长;穴盘定植以盖住基质坨为宜。

1.6 田间管理

1.6.1 大棚辣椒田间管理

1.6.1.1 温度调节

定植后,白天温度控制在25℃~30℃,夜间18℃~20℃;缓苗后,适当通风,白天温度控制在23℃~28℃,夜间15℃~18℃;开花结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8℃~20℃,夜温不能低于15℃;生长中后期,随着外界气温升高,防止高温灼伤植株。采用通风进行温度调节,通风原则为由小到大,温度高时通风大,温度低时通风小,先通棚腰部,后通棚口部。当外界白天气温稳定在25℃左右,夜间在15℃以上时,可昼夜通风。

1.6.1.2 浇水、中耕、追肥

定植前最好采用噻虫嗪+M6+宝路进行蘸根,防虫防病刺激生根。 定植后浇定植水,定植水必须浇足浇透。缓苗后浇缓苗水,然后同时浇瑞功200—300毫升/亩,防地下害虫。灌云大“开根生力”2公斤/亩或怡农园2公斤/亩,促进生根。开始蹲苗,蹲苗期间应中耕3次,第一次中耕宜浅,第二次宜深,第三次宜浅,结合中耕进行培土。辣椒根系较弱,蹲苗不宜过度,蹲苗期间尽量少浇水,若土壤干旱可小水浇灌。待门椒坐住后,开始大量浇水。开花结果期应保持土壤湿润,一般3~5天浇1次水。

追肥 蹲苗结束后开始追肥,果实膨大前每亩施磷酸二铵3公斤+黑尿素4公斤+黄腐酸钾500克,果实膨大期选用腐殖酸或氨基酸类平衡型水溶肥每亩7—8公斤,每茬采收后施一次磷酸二铵+黑尿素+黄腐酸钾,其它时期全追施腐殖酸或氨基酸类水溶性平衡肥,追肥最好选用氨基酸、腐质酸肥料,水溶二铵等。遵照隔水追肥原则。

1.6.1.3 整枝搭架

门椒坐住后,及时把分杈以下的侧枝全部摘除,以免夺取主枝营养,影响果实发育。生长后期,枝叶过密时,可及时分批摘除下部的枯叶、老叶、黄叶及采摘后的果枝,以利于通风透光,提高坐果率。保护地栽培的植株生长旺盛,植株高大,遇风雨易发生倒伏,要及时采取措施防倒伏,可在每行植株两侧拉铁丝或设立支架,将几条骨干枝绑缚到铁丝或支架上。

1.6.2 露地辣椒田间管理

1.6.2.1 坐果前管理

定植后浇定植水(定植水必须浇透,)缓苗后浇缓苗水,缓苗后至开花前要进行蹲苗,尽量不浇水,进行中耕保墒。

1.6.2.2 开花期管理

开花期视土壤湿度适当控制浇水量,门椒长至3㎝时结合浇水进行第一次追肥,追肥最好选用氨基酸、腐质酸肥料,水溶二铵等。一般2~3天浇一次水。遵照隔水追肥原则,前期每亩5~6kg,后期每亩7~8kg。滴灌应掌握“少吃多餐的”的原则,此时进行中耕培土,消除残枝病叶。

1.6.2.3 盛果期管理

肥水管理应掌握“少浇勤浇,少施勤施”的原则,追肥最好选用氨基酸、腐质酸肥料,水溶二铵等。每2~3天一水,隔水追肥,每亩5~7kg。浇水应在傍晚进行,大雨过后及时排水或雷雨过后及时浇水。

1.6.2.4 整枝搭架

同大棚辣椒田间管理。

1.7 病虫害防治  

严格遵循“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治”相融合的防治理念。采用以抗病品种和无病虫种苗为基础,轮作倒茬、中耕培土、科学施肥、合理控制田间土壤湿度等农业防治为重点,加强物理防止和生物防治,结合科学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化学防治措施。

1.7.1 农业防治

严格选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保持田园清洁。

选用抗病虫品种。

合理轮作、间作、套种。

培育无病虫壮苗。

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

1.7.2 物理防治

闷棚消毒

播种前晒种,温烫浸种,利用黄板诱杀蚜虫或银灰色板避蚜,防虫网防虫,糖醋液(白糖:红糖:醋:水=1:1:4:16,适量加菊酯类杀虫剂)或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

1.7.3 生物防治

昆虫天敌 丽蚜小蜂。是温室白粉虱、烟粉虱等粉虱若虫和蛹的专性寄生蜂、草岭。捕食性草岭是在蔬菜作物上捕食蚜虫、粉虱、叶螨以及多种鳞翅目害虫卵和初孵幼虫的天敌昆虫。瓢虫、小花蝽等。

使用生物植物源农药 选用3%中生菌素500~800倍液防治细菌性病害,选用20%宁南霉素400~600倍液防治病毒病,选用0.5%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选用0.5%苦参碱防治辣椒地上害虫,选用瑞功、路明卫防治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

1.7.4 化学防治

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NY/T393-201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严格控制农药用量,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防止乱用、晚用、过量用药,本着以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对症施药。我县辣椒主要病害有疫病、炭疽病、疮痂病、病毒病、白粉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棉铃虫、烟青虫和地老虎等。选择使用化学农药必须严格遵循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疫病

症状:病部以上枝叶迅速凋萎,早晨正常,中午萎焉,严重时地面的枝干表皮着生白色霉层,维管束变褐,茎和枝染病,表皮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条斑。

发病原因:积水的地块,定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深耕土地,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适度蹲苗;.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时防涝;发病初期,用60%宇龙美硕(吡醚·代森联)100克/亩,或50%扑海因75克/亩,或52.5%杜邦抑快净40克/亩,或11%的宝路20毫升/亩,交替使用。7~10天喷雾一次。不超过3次。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炭疽病

症状:主要危害果实,病斑黄褐色,水浸状,凹陷,斑上密生橙红色小点,呈轮纹状排列,潮湿时,并表面溢出黏稠物,内部组织变软腐,易干缩,致病部成膜状,有的破裂。

发病原因:高温多雨,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消毒与瓜类、豆类实行2-3年轮作;培育适龄壮苗;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发病初期,首先应摘除病叶病果,而后喷药。用10%春雷·咪锰80—100克/亩,或50%的施保克40—50克/亩,或70%康帅脱15—20克/亩,或22.5%的杜邦阿陀20—30毫升/亩,每隔7~10天喷雾一次。不超过3次。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疮痂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初现许多圆形或不整齐水浸状斑点,黑绿色至黄绿色,有时出现轮纹,病部具有不整齐隆起呈疮痂状,病斑大小0.5-1.5mm,多时融合成较大斑点,引起叶片脱落,严重时落花、落果。

发病原因:高温多雨,排水不良,密度过大,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种子、苗床消毒;实行2-3年轮作;发病初期,用3%中生菌素80—100克/亩,或77%可杀得40—50克/亩,或47%加瑞农40—50克/亩,或50%橙亮30—40克/亩,交替使用。7~10天喷雾一次。不超过3次。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病毒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表现为花叶、卷叶、蕨叶、顶端坏死四种症状,植株矮化,叶片上出现褪绿线纹或花叶并拌有坏死斑,茎上也有坏死条纹并括展到枝端。

发病原因:定植晚,连作地,地势不平,肥水不足,蚜虫严重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配方施肥;苗期要及时防治蚜虫、红蜘蛛和温室白粉虱,防止传播病毒;发病初期,用8%宁南霉素80—100毫升/亩,或2%绿俏150—200毫升/亩,或6%阿泰灵40—50克/亩喷雾防治,7~10天喷雾一次。不超过3次。采收前15天停止用药。


辣椒枯萎病

症状: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大量脱落,茎基部呈水浸状腐烂,地上部茎叶迅速凋萎,病部只发生在茎一侧,又称半边倒,维管束变褐。

防治方法:清洁田园,深耕土地,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适度蹲苗;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及时防涝;发病初期,用沃益多套餐3—4亩/套,或根隆套餐2—3亩/套,3%的秀苗(甲霜·噁霉灵)500克+有效活菌数≥50亿/毫升的奥士康(枯草芽孢杆菌)1千克灌根。

辣椒白粉病

症状:仅危害叶片,病叶正面初生褪绿小黄点,后扩展为边缘不明显的褪绿黄色斑驳,背面产生白粉状物,严重时病斑密布,终致全叶变黄,叶片大量脱落形成光杆,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发病原因:低温,高湿,密度过大,氮肥过多,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合理密植;增施磷、钾肥,避免氮肥过多;在发病初期喷洒13.5%的宇龙美杰(四氟醚唑)25—30毫升/亩,或10%宇龙金秀(戊菌唑)15—20毫升/亩,或30%芬艳(四氟醚唑·乙醚酚)30—40毫升/亩,或42.8%的露娜森20—30毫升/亩,每隔5-7天一次,连续3-4次。


主要虫害


蚜虫

生物防治:用苦参碱或苦参碱复配剂防治;瓜蚜发生初期,用50%的啶虫脒(金斗蚜)15—20克/亩,或70%的吡虫啉(艾美乐)5—10克/亩,或50%的噻虫﹒吡蚜酮(黑影)10—15克/亩

棉铃虫、烟青虫

选用3.2%阿维菌素20—30毫升/亩,或杜邦康宽5—10毫升/亩,或5%瑞功(高效氯氟氰菊酯)40—50毫升/亩,或2.5%敌杀死10—15毫升/亩喷雾防治。

蓟马

选用5%强道40—50毫升/亩,或60%艾绿士20—30毫升/亩喷雾防治。


地老虎

及时消除田间或田边杂草;选用糖醋液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选用杨树枝或藜拌敌百虫或菊酯类药撒于行间诱杀幼虫;选用5%瑞功(高效氯氟氰菊酯200—300毫升/亩,或50%路明卫8—10毫升/亩,进行灌根。


1.8 适时收获

采收应坚持“成熟采摘, 晴天采摘”的原则,成熟一批,采摘一批。采收完毕后,将土壤中废物、残枝、病叶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园清洁。


运输和贮存

运输和贮存应符合NY/T 1056-2006的规定。

运输前应进行预冷。运输过程中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通风散热。贮存时应按品种、规格分别贮存。贮存温度:适宜产品的贮存温度。贮存湿度:辣椒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1.9 生产销售记录

对生产地点,土壤耕作茬口,使用农机具,施用肥料名称、施肥方式、施肥时间、施肥量,施用农药名称、施药方式和施药时间及次数,收获储藏、销售等项目与日期进行详细记载,建立生产销售档案。

6195f3cb22eab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