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科学传播的信息、情感和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4
/ 2


建设性科学传播的信息、情感和价值

侯欣玥

天津科学技术馆 天津市 300210

摘要:在时代不断进步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各个领域迎来更高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信息传播在时代的大环境下也得到不断创新。基于此,本文认为,鉴于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情绪泛滥化的特点,建设性科学传播能够提供确定性、达成平衡叙事、促进正向价值,有助于纾解社会心理压力,凝聚社会信心,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关键词:建设性新闻;科学传播;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1科学传播策略

1.1科学传播的建设性追求

在科学传播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传播目标受众拓展、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科学传播主体变动等,使得科学传播的目标指向虽然有些微调整,但是其根本性的目标指向一直都未发生大的变动。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科学传播范式发现,国内外的科学传播研究都把科学传播纳入了“科学传播有益于国家社会发展”的框架中进行传播策略的研究。出于政治体制和政治传播环境的区别,国外的科学传播避开了直接从国家或政府角度切入,转向受众研究的视角,希望通过科学传播建立受众和科学的良好连接关系,进而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早期国内的科学传播则更看重科学传播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和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向,科学传播则更多地带有媒介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的色彩,从媒介环境、政策制定、社会治理等角度论述科学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科学传播的政治待遇和科学传播的建设性目标指向互为因果。国家希望通过科学传播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其对科学的接受度和认识度,进一步激发民众的科学创新热情,以提升国家在世界的竞争力。因此,怎样通过有效传播策略优化科学传播效果,普及科学价值,营造一个科学的社会,服务于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是科学传播最核心的研究命题。

1.2通过媒体融合和平台建设

新闻媒体由党和政府的“宣传员”发展成为直接参与社会治理的“政务合作方”。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不少媒体机构承办了当地政府的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成为政务媒体的运营者和政府代言人。此外,新闻媒体自身的任务也不再局限于新闻内容的采制和传播,运用大数据加强预测性、对策性信息的生产,为政府、企业等各类特定对象提供更细分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新的趋势。媒体办智库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性现象。

1.3在“提质”上下工夫,努力提升相关科学传播策划者个体的素质

这里所说的“提质”的“质”指的是“素质”的“质”。这里所说的“素质”主要有以下三个语义指向:一是指“自然素质”,二是指“业务素质”,三是指“心理素质”。所谓“自然素质”是指相关行为主体的先天禀赋,也叫“天赋”,此项内容前面已经叙述过,此处不赘叙。所谓“业务素质”又可以进一步分成“与科学传播直接相关的业务素质”和“与科学传播策划间接相关的业务素质”两类。所谓“与科学传播直接相关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但不限于策划学、传播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所谓“与科学传播策划间接相关的业务素质”是指相关行为主体对于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的文化资源的存储与利用的能力。所谓“心理素质”指的也是一种能力,是指在先天禀赋基础上,经过后天习得以及相关行为主体自身的实践训练所形成的相关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心理素质”可以从很多维度加以衡量,比如说可以从性格的维度、认知潜能的维度、心理适应能力的维度、内在动力大小的维度等等加以衡量。许多人“业务素质”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自然素质”就是先天禀赋也很不错,但是在开展科学传播策划时,却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究其原因,可能是在“心理素质”方面不过硬、不到位,也就是说可能失败于并不合适的个性,以及在心理抗压能力、心理适应能力方面不强,或者说没有健康的心态,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强烈的内在动力等等。因此,必须在充分激活并且用好用足每个人自身的“自然素质”,也就是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充分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这样才能够比较好地解决科学传播策划过程中“策划不足”的问题。

1.4爆款新闻内容的出现需要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的耦合

在传统传播环境中爆款新闻内容的出现主要借助于公域流量,例如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官方主流媒体共同推送某一新闻内容,达到媒体的“共鸣效果”即可打造一条爆款内容。例如,2003年神五飞天,2008年汶川大地震等爆款新闻都是由主流媒体不间断播出推送打造出的全民关注、全民狂欢的爆款新闻内容。在新媒体时代早期,大量的用户视线凝聚在有限的新媒体平台上,例如博客、微博、QQ等,爆款内容的出现只需要基于社交媒体的关系传播就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例如早期的博客文章木子美的《遗情书》,以及早期的微信公众账号咪蒙、同道大叔等。但是在目前的新媒体时代中,新媒体内容平台极其广泛,有限的用户注意力资源散落在各个平台之上,这也使得各个新媒体平台用户群体的异质性不断增强。在这样的前提下,一个新闻内容想要覆盖到绝大多数用户群体,真正打造一条“爆款文章”,就需要借助私域流量打通各个相对隔绝的公共领域,打破不同媒体平台造成的信息茧房,才能引爆全社会的关注。因此目前媒体在生产新闻内容时,不仅要布局尽可能多的新媒体平台,还要注重用户引流引导,使用户成为新闻内容的积极传播者,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的耦合,才能在新媒体时代更好地提升新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

2建设性科学传播的信息、情感和价值

2.1建设性科学传播实现价值的引导

科学传播的任务不仅是信息的传播,也是价值与精神的传播。建设性理念的内涵往深挖掘,其实就是善,就是对社会负责。传播其实就是为了促进人与人的连接与沟通,让社会共享价值、形成具有共识的共同体。新闻告知人们身边在发生什么,促进人们对私人领域之外的公共事务的讨论,为人们的公共生活提供空间。这同样适用于媒介化的科学传播。科学传播的目的不是增惑、破坏与撕裂,而是澄清、阐明与引导。

2.2建设性科学传播提供确定的信息

普通大众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明确、准确、可靠的信息。如果此时再用争议、冲突、矛盾的框架进行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与报道,不仅不能提供确定性,反而徒增大众的疑惑与焦虑。建设性科学传播给大众提供确定性,比如交代疫情来源、报告疫情人数、告知防疫知识等,其中不仅包括科普,告诉大众“什么是对的”“你应该做什么”,也包括辟谣,告诉大众“什么是错的”“你不应该做什么”。


结语

我国之所以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胜利,是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后疫情时代,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仍然是重要任务之一。作为治理体系中的一部分,传媒需要反思和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得失,强化其在治理体系中的位置。疫情报道中的建设性新闻理念是我们媒体报道的主流理念之一,在建设性新闻理念视角下,科学传播能够实现建设性的目标,发挥其社会治理的价值。后疫情时代,科学传播将会常态化发展,用建设性新闻理念指导科学传播创新发展,有助于借助科学传播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动员,协调国家治理。

参考文献

[1]史安斌,王沛楠.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新闻记者.2019(09).

[2]裴心语.数字时代科学传播的新路径[J].中国民族博览,2020(07):116-117.

[3]贺才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科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青年记者,2020(2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