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控机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1
/ 2

非洲猪瘟病的发病机理及防控机制

吴月明

安徽省潜山市龙潭乡畜牧兽医站 246313

摘要:生猪养殖中,非洲猪瘟是“头号杀手”,其发病率、致死率高达100%,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性大,严重威胁猪群健康生长,阻碍养猪业稳定发展,因此养殖场户积极做好防控工作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着重对非洲猪瘟的发病机理及防控机制展开了深入探析。

关键词:非洲猪瘟;发病机理;防控机制;研究

非洲猪瘟属于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2018年我国辽宁沈阳发生首例非瘟疫情,并陆续在全国各地爆发疫情,安徽南陵县8月30日确诊首例非洲猪瘟,通过采取封锁、扑杀、消毒、无害化处理等多项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保障生猪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养殖场户应高度重视防控工作。

1非洲猪瘟概述

1.1流行病学

非洲猪瘟病原为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感染家猪、野猪,该病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带毒猪,健康猪直接接触患病猪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均可导致患病,或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亦可导致感染发病。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软蜱,因此在防控工作中消灭软蜱至关重要。该病可发生于一年四季,尤其多发于冬春季节,如饲养管理不到位、营养不均衡、卫生清洁消毒不彻底、饲养密度大,圈舍光照通风不佳、防寒保暖不及时,均会极大的增加非洲猪瘟发病率。

1.2发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是通过上呼吸道、口腔等方式传播进入猪体内的,率先感染猪鼻咽喉部位及扁桃体,然后进入血液、淋巴并快速遍布全身各个器官组织。猪细胞被感染后会快速死亡,病猪随后死亡。病猪死亡几率和毒株密切相关,感染高致病性毒株,则死亡率高达100%,如感染低致病性毒株,死亡率为40-90%,同时,死亡率亦和病猪抵抗力有关,抵抗力强则死亡率低,抵抗力弱则死亡率明显升高[1]

1.3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潜伏期为1-2周,潜伏期过后开始发病,结合病症轻重缓急,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是急性型,病猪突然发烧至42℃,呈稽留热,不愿进食,严重的食欲废绝,呼吸和心跳加快,咳嗽,流出脓性鼻液,白细胞、血小板及淋巴细胞减少,皮肤发绀,耳、鼻、腹壁、外阴等多个部位出现瘀斑,并伴有血肿现象。病猪呕吐,腹泻,母猪患病易于流产。其次是亚急性型,病猪病症较轻,病程持续时间长,致死率为30-70%,耐过猪终身带毒。最后是慢性型,病猪呈波浪热,呼吸不畅,体重下降,皮肤出现溃疡状和斑块,关节肿胀,致死率低,病程最长可持续1年多。

1.4剖检变化

对病死猪尸体进行解剖,可以发现其肾脏、心脏、脾脏以及淋巴结出现明显的病变现象。内脏出血、脾脏肿大颜色为暗黑色,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样,肾脏出血,心内膜出血。同时,急性病猪还会出现消化道黏膜水肿现象,腹腔有大量出血性渗出物,肝脏充血,膀胱黏膜出血,脑组织水肿出血;亚急性病猪淋巴结出血、肾脏出血、脾脏肿胀、肺脏水肿,个别猪呈间质性肺炎病变;慢性病猪肺脏呈干酪样坏死病变,肺炎,关节肿大,同时伴有纤维素性心包炎。

2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机制探讨

8.30日,安徽省南陵县爆发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控工作,要求严格按照抓早抓小、从严控制、联防联控、内紧外松的原则,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市场供给与社会稳定。

2.1做好防病宣传

非洲猪瘟高发背景下,防疫部门应认真履职,积极做好防疫工作,加大非洲猪瘟疫情宣传力度,利用广播、微信、抖音等媒体及发放宣传单页的方式,促使广大养殖场户充分意识到非洲猪瘟的危害性,切实提高非瘟防控意识,明确非瘟防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区域内生猪养殖规模、特点,制定完善的防控体系、制度、计划,实现对非瘟疫情的有效控制,防范疫情的再次发生。

2.2强化监测排查

首先,要做好排查工作,做好对养殖场户生猪养殖情况的排查工作,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报告、处置非瘟疫情。严格实行“一日两报”制度,认真执行非瘟疫情发布制度。其次,加强非瘟监测工作,各级统筹制定非瘟监测计划,重点做好对屠宰场、养殖场户、无害化处理场的监测工作,并配置完善的监测设施设备,提高检测能力,针对调入的种猪、仔猪应进行PCR检测,检测无异常的情况下方可合群饲养[2]

2.3加强调运监管

生猪调运是导致非瘟疫情大规模传播扩散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调运监管工作,做好生猪运输车龄备案管理,尽可能使用标准化运输工具调运生猪。基层部门应制定规划,做好车辆清洗消毒站建设工作,对运输车辆实施有效消毒。在必要情况下,可开辟生猪和产品指定运输通道,避免相互交叉感染传播。要加快公路临时检查站建设工作,尤其是省、际建检查站,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及时发现并处置疫情,尽可能减少影响和损失。

2.4强化屠宰监管

非洲猪瘟防控中,屠宰监管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对检疫申报点予以科学化的布局,健全完善生猪定点屠宰入场检疫制度,避免进入检疫不合格的猪、未经检疫的猪。要重视对猪场兽医人员、屠宰场人员的培训工作,严格落实“屠宰场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加强屠宰场标准化建设,保证屠宰场定点屠宰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许可证、排污许可证三证齐全,针对所发现的私屠滥宰、加工贩卖病死猪等违法行为,予以严惩,防范疫情传播扩散。

2.5规范饲养管理

养殖场户应认真做好饲养管理工作,做到规范、科学养殖。和中大型养殖场相比较而言,小规模养猪户及散养户的非瘟发病率更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快加快生猪规模化养殖,构建生态养殖小区,杜绝散养。要坚持自繁自养,避免疫病的传入传出,如必须要引种,则要认真做好健康检疫工作,保证健康情况下方可引种,引种后应隔离观察1个月,在这期间密切留意引种猪的健康状态,确保健康方可合群饲养。生猪养殖期间,禁止用泔水喂猪,保证饲料营养均衡,定期补充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矿物质,提高猪群抵抗力和抗病力,有效降低发病率。此外,要定期做好驱虫工作,蜱虫是非瘟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养殖场户要定期驱虫,常用驱虫药物有:敌百虫、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减少蜱虫数量,切断传染媒介,实现对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3]

2.6健全完善防疫体系

养殖场户,应加快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这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的重要举措。应从选址建舍入手,将猪场建设在远离居民区、化工厂区、风景区、屠宰场的位置,建舍时做好规划工作,避免相互污染,并配置完善的防疫消毒设施设备,满足防疫工作需求。要定时定期的做好消毒工作,制定完善的消毒计划与方案,轮换使用消毒药物,如: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避免产生耐药性,尤其是在疫病高发期,应对圈舍、槽具、墙面、地面、进出入人员和车辆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有效杀灭细菌、病毒,为猪群生长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保证猪群健康生长。如发现有病畜,及时上报,封锁疫区,并进行扑杀、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散,减少损失。

结语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的爆发,给养殖场户及养猪业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巨大。通过分析非洲猪瘟发病机理、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并探讨了该病的综合防控对策,希望能够为该病的临床防控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旨在降低非洲猪瘟发病率,确保生猪养殖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兆欣.试论非洲猪瘟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与防控建议[J].食品安全导刊,2019(14):89.

[2]龚振华,蒋正军.非洲猪瘟的流行特征与应急措施[J].中国动物检疫,2018(12):51-52.

[3]王勃森,张芬芳.当前非洲猪瘟在我国的流行特点与综合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9(0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