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慢性湿疹患者综合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门诊慢性湿疹患者综合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伍梦勰 陈玉珠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皮肤科 , 福建 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 探究门诊慢性湿疹患者综合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门诊慢性湿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性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VAS评分均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门诊慢性湿疹患者应用综合性心理护理,降低患者SAS、SDS、VAS,患者心理状态良好,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湿疹 综合性心理护理 护理效果


慢性湿疹是一种由内外因素激发引起的皮肤炎症反映,常见的好发部位为小腿、手、足、腘窝、外阴等,这种过敏体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作,内因多半为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紊乱等;外因多为天气骤然变化、摩擦、化学物质等会引起湿疹发生。慢性湿疹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工作带来不便,临床表现在外观上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以此医护人员在治疗患者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耐心的态度与患者沟通,消除患者紧张感与不安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因此加强患者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临床推荐应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门诊慢性湿疹患者,选取时间为2020年7月至2021年3月。将其按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女比例17:31,年龄32~66岁;观察组40例,男女比例20:30,年龄31~62岁。我院此次研究所选患者临床表现、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心理护理,即:(1)评估心理状态。了解患者湿疹的急慢性,时间的长短,其对疾病的焦虑程度和承受能力,给予患者一对一的护理措施。(2)认知心理干预: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基本资料工作、文化程度、对疾病认知程度结合实际病情对患者讲解。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系统的了解,对疾病不恐惧,可治疗的心理建设。(3)负面心理情绪疏导。慢性湿疹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暗红色斑,变厚粗糙,出现瘙痒,抓痕及鳞屑 ,其特点为病情反复,周期长。使患者出现怀疑的心理,对治疗失去信心,疾病反复发作患者会出现紧张、烦躁不安、想放弃等心理状态,对疾病治愈产生消极的想法。医护人员要消除其消极的情绪,给予正能量,让其接受漫长的治愈过程。(4)支持性心理疏导。由于该疾病发病表现在皮肤表面,对美观造成影响,会让患者心理产生自卑情绪,对疾病表达厌恶,对治疗丧失信心,医护人员应给其讲解疾病的每一步病程及表现,讲解成功的案例,给予信心,从心理上接受这一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SAS、SDS、VAS评分。

①对比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指数,其中SAS量表以50分为临界值,超出证明焦虑情绪严重;SDS量表以53分为临界值,超出证明抑郁程度严重。

②对比两组患者VAS评分指数,0-10分判断瘙痒程度,0分无,10分剧烈。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并进行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指数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如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指数治疗对比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后

护理后

观察组(n=40)

33.4±3.3

36.7±3.4

对照组(n=40)

47.5±4.7

43.2±3.3

t

6.805

9.882

P

<0.05

<0.05

2.2两组患者VAS评分指数治疗对比。

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如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指数治疗对比

组别

VAS评分

护理后

观察组

3.16±1.31

对照组

5.67±2.79

t

8.796

P

<0.05

3讨论

慢性湿疹是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慢性皮肤炎症反映。一般表现为瘙痒,水泡,感染,反复出现,使患者出现生活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1]。故通过综合性心理护理来解决上述问题。

本研究中,在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指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护理后,观察组(33.4±3.3)、(36.7±3.4),低于对照组(47.5±4.7)、(43.2±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护理后,观察组(3.1±1.3)低于对照组(5.6±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的护理仅是对患者进行单一的用药治疗,无法满足患者的真实需求。而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是对患者各方面来制定治疗方案,如:从患者入院后了解个人情况,学历、工作、对此疾病的认知,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从各方面解决患者的疾病,皮肤表现为出现丘疹,水泡,严重时局部出现破损感染,会出现红色斑块,色素沉着,影响美观,且会出现严重瘙痒,使患者情绪出现大的波动,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对此疾病有正确认识,使其不害怕,精神不紧张,正确治疗和面对[2]。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内服和外用药物次数和剂量,帮助患者找到过敏原,避免外界刺激,患者的饮食提倡高维生,促进创面愈合,防止感染。综合性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良好,患者成为疾病治疗的参与者,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恢复健康。故实施综合性心理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是提倡的[3]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施行综合性心理护理干预,使患者减少焦虑,抑郁,精神紧张等情绪,病情康复快,在临床上有其实际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谢梅珍. 门诊慢性湿疹患者综合性心理护理效果观察[J]. 皮肤病与性病, 2020, 42(03):84-86.

  2. 高凌. 慢性湿疹患者的综合性心理护理及作用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 2020, 18(17):260-261.

  3. 邓泗君, 叶有兴. 综合护理对慢性湿疹患者皮肤康复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9.26(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