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规律监测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血糖规律监测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

陈超

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313000

摘要:目的:本文将探讨血糖规律监测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方法:针对已签约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知情并愿意合作。经过各项监测,各项指标相似,男5例,女15例,年龄60-70岁,其中长期坚持血糖监测(每周最少监测测血糖1次)的糖尿病患者和未进行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各10名,分为参考组和对照组两组。结果:能坚持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未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结论:血糖规律监测对慢性病管理有较多的优点,便于医患共同参与治疗和管理。

关键词:血糖规律监测;慢性病管理



0 引言

糖尿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在中国乃至全球呈上升趋势。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致残率、致死率位居世界第三。糖尿病属终身疾病,如何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及延缓并发症的发展,已成为临床关心的热点话题。血糖水平是反映该病控制好坏的重要指标,而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措施。

1 方法

1.1 调查方法

针对糖尿病血糖监测重要性的因素制定调查表,在进行健康教育重点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2 实施方案

由负责慢性病管理及健康教育的医护人1组成重点干预小组,干预时间为1年,通过制定影响血糖监测的问卷调查来确定重点干预因素,采用集中授课与家庭访视、发放健康处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血糖监测重要性健康教育。目前仁皇山滨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辖黄龙洞站,就血糖监测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影响的探讨如下。

针对已签约的2型糖尿病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知情并愿意合作。经过各项监测,各项指标相似,男5例,女15例,年龄60-70岁,其中长期坚持血糖监测(每周最少监测测血糖1次)的糖尿病患者和未进行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各10名,分为参考组和对照组两组。

通过调查20名糖尿病患者的2020年一年内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平均水平。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软件对健康教育前后20例糖尿病患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低 GI血糖监测 食物在进食后引起血糖的波动较小,血糖维持相对稳定,有较强的饱腹感。低GL食物与高GL食物相比也会使人有更强的饱腹感(P<0.05),并能降低人对食物的渴望,对防治超重和肥胖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对英国成年人进行的研究结果显示,高GI血糖监测和高GL的膳食均会独立地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相反地,对超重或肥胖的人群进行低GI血糖监测膳食干预后,不仅体质量显著下降(P<0.01),其他一些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C反应蛋白及空腹血糖等)也有明显改善,这提示低GI血糖监测膳食不仅能够降低肥胖者的体质量,还对预防代谢综合征产生积极作用。采用低GL的膳食对超重的青少年进行干预后,也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效果,其体质量和BMI均显著降低(P<0.01)。

在对血糖规律监测对慢性病管理过程中,我们主张患者在早起后,服用降压药物和早餐之前,排空膀胱后进行坐位血压测量,通常来说建议患者每天的测量时间基本固定。对于血压波动较大或不达标的患者,临床建议患者在睡前进行血压监测,有助于观察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及评价降压药物疗效,以指导调整降压方案。在降压药的谷峰比值中,晨起时患者体内血药浓度最低,属于谷浓度。此时患者的血压水平可能会反映出目前服用的药物疗效是否达标。因此规律的监测血压非常必要。通过调查问卷确定影响血糖监测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调查情况见表1。

表1 影响血糖规律监测因素分析表【n(%)】

项目

认为血糖监测不重要

无自我检测工具

例数

7

15

比例

35%

7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调查结果显示:能坚持血糖监测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明显优于未进行血糖监测的患者,即表中所检测分析的认为血糖监测不重要,只占了35%。

一天应该测几次血糖?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每天应该监测4~7次,直到血糖得到控制;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天至少监测血糖5次,之后可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逐步调整。

测血糖,何为空腹血糖?所谓“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空腹8小时以上,早餐前采血测定的血糖值,而不是午餐、晚餐前测定的血糖值。

何为餐后血糖?餐后血糖则是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这个2小时是按照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的。

多数患者都知道控制糖尿病主要靠药物、饮食和运动,定期自测血糖可以帮助患者及时了解血糖的细微变化,如什么食物较适合自己、运动的强度是否合适等,还可以了解近期的治疗效果。

在临床上,医生能根据的结果来制订、调整治疗方案。在生活中,患者遇到饮食、运动方面的问题举棋不定时,也可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来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血糖监测占有重要地位,是最常用、最可靠的病情监测方法,

3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血糖规律监测对慢性病管理有较多的优点,表现为:一是比尿糖检测准确,不受肾糖阈的影响;二是准确反映血糖即时水平;三是为调整糖尿病的治疗提供直接依据;四是能明确低血糖的发生。通过监测可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提供血糖信息,便于医患共同参与治疗和管理。正常的生理血压有“两峰一谷”,清晨是24小时中血压最高的时段,也是心脑血管事件最高发的时段,清晨服药前血压监测是观察降压效果的最佳方法。但由于患者就诊时,多已错过了清晨时段,因此清晨血压更容易被忽视。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是描述食物消化吸收速率、血糖应答的重要指标,是评价碳水化合物“质”的一个生理学参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GI和血糖负荷(GL)知识宣教,并建议其选择低GI和GL食物的干预模式已获得较为理想的干预效果。

在制定降压方案时,应以“长期平稳、持续规律”为目标,遵循“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使药物作用相互叠加,副作用相互抵消。在选择降压药物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要重点考虑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程度、心率及合并症(如糖尿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衰和蛋白尿)等,更推荐选择半衰期≥24h、真正长效、每日一次服药能够控制24h血压的药物,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及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强调控制血压以达标为主,但鉴于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血压稍有波动是常见现象,不应力求立即将血压降至正常,要根据患者的血压状态实时调整用药方案。


参考文献:

[1]孙鼎,田雨,方泓等.应用持续葡萄糖监测与气血流注规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黎明现象的特点[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0,12(10):62-66.

[2]孔玉侠,董爱梅,郑嘉堂等.门诊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8):936-941.

[3]陶晓明,黄宇新,蒋翠萍等.动态血糖监测评估预混人胰岛素低血糖的特点及危险因素[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9,27(5):337-342.

[4]李奇.山东省社区管理下的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行为特点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唐峻岭,董璐,王煜非等.持续与无创葡萄糖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11):914-918.

[6]李艳萍,黄洁微,周燕等.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结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9,34(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