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ICU非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痛镇静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观察

王欢

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ICU 341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 ICU 非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持续镇痛镇静的临床应用效果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90例近期在本院ICU接受护理治疗的非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持续镇痛镇静,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服务,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估对患者情绪变化评分及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给予患者实施持续镇痛镇静和相应护理服务后,患者SDS、SAS 评分与未实施持续镇痛镇静治疗相比较,有显著改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达到98.88%,且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或ICU意外情况,从整体上来讲镇痛镇静效果良好。结论:对 ICU 非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持续镇痛镇静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增强镇痛镇静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患者不适,提升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ICU;非机械通气;镇痛;镇静;护理

在 ICU病房治疗护理中,约有 70% 的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50% 的患者经历了烦躁不安,部分患者由于 ICU 病情加重,在监护器的明显噪音刺激下,变得焦虑、恐惧、易激惹,失去自我的有效控制情绪能力及明显的心理障碍,导致治疗护理无法有效配合,不利于后续的治疗,且加大了 ICU 意外风险 。为进一步研究 ICU 非机械通气患者的镇痛镇静方法及其相应的护理服务,我院特选取符合条件的90例患者参与研究,现将其研究过程与结果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90例近期在本院ICU接受护理治疗的非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该组患者中男性 58例,女性32例,患者年龄为38-75岁,平均年龄为(56.2±5.5)岁,患者原发病类型包含:颅脑损伤、复合伤、重症肺炎、重症胰腺炎。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入住 ICU 超过 1 周,家属能够陪伴并知晓研究。排除标准: 存在严重意识障碍者,相关资料不完善者。

1.2方法

1.2.1持续镇痛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行持续镇痛镇静,选用50µg 舒芬太尼 +8µg 艾贝宁联合生理盐水配合为 50m L 混合溶液作为镇静药物。具体方法为:明确患者均需行镇痛镇静处理,先给予其静脉推注 3-5mg 丙泊酚进行诱导,之后微泵注入前期配好的混合溶液,保持泵注速度为 2µg/h,并依据患者的实时镇静评分情况及时调整其泵入速度;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老年患者需以小剂量持续缓慢泵入镇痛镇静药物。

1.2.2护理方法

( 1) 疾病相关知识介绍: 护理人员应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患者进行介绍,并讲解的过程尽量减少白话文的使用。为患者营造干净、整洁的就诊环境,按时开窗通风,在病房中安装小型加湿器。

( 2) 心理干预: 镇痛镇静患者通常较为烦躁,部分患者由于交通事故入院后,由于对医疗费用存在担忧,对家庭成员存在愧疚,内心存在焦虑与痛苦,镇静后患者多数时间无法进行正常交流,护理人员利用每日晨间唤醒的时间与患者沟通,告知患者家属对其的关心状况,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放松患者的负面情绪。

( 3) 加强巡视: 护理人员应加强巡房,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发生,一旦发现不适,应立即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巡房过程中应做到“三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并嘱其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疾病治疗成功的相关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

( 4) 营养支持:充足的营养供给是 ICU 患者治疗的常见项目,多发性损伤、大手术、严重性感染均可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水平,此时患者的分解代谢增强,机体营养不良加重,若不能有效补充患者恢复期所必须的蛋白质、糖分及脂肪、水分等可影响患者的恢复。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前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采用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的形式维持患者正常营养的充足供给。

( 5) 呼吸系统支持:需进行镇痛镇静的患者需准备简易的呼吸气囊于床旁,检查呼吸机的功能状态,处于备用状态,加强镇痛镇静患者的安全系数,由于镇静药物的使用可能抑制呼吸,在快速进行静脉滴注时尤易发生,在首先滴注药物时保持药物滴注速率应尽可能缓慢,尽可能控制在 2~5min 内推注完成,患者若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需立即给予简易呼吸气囊进行辅助机械通气治疗,对痰液较多的患者,应定时进行吸痰、雾化、拍背及翻身治疗,保持患者的呼吸道处于通畅。

  1. 3 观察指标

( 1)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评估两组患者情绪变化评分,满分为 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抑郁、焦虑情况越严重

( 2) 通过自制问卷调查,调查家属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总分 100,分为满意≥80; 一般≥60; 不满意 < 60。满意度 = ( 满意 + 一般) / 例数× 100% 。

  1.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9. 0 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 617ba1e88bffb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其中P < 0. 05 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患者护理前后SDS、 SAS评分比较

给予患者实施持续镇痛镇静和相应护理服务后,患者SDS、SAS 评分与未实施持续镇痛镇静治疗相比较,有显著改善,具体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患者护理前后SDS、 SAS评分比较 ( 617ba1e88bffb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n=90)

项目

数值

t值

p值

SDS

护理前

56.34±1.53

8.6842


0.000

护理后

33.52±1.12

SAS

护理前

55.36±1.63

8.1463

0.000

护理后

33.11±1.45


2.2患者护理满意度分析

对选取的90例患者应用自制问卷调查,调查家属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经统计分析,对护理非常满意的患者有 63例,对还礼情况一般满意的有26例,对护理情况不满意的有1例,护理总满意度为98.88%。

3、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是以收治危重症患者的特殊病房,由于 ICU 患者病情危重,护理工作质量会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加之病情多变,使得护理人员水平与技能受到一定影响,在护理前难以关注患者心理问题,使得患者出现一定的负性情绪。因此在治疗期间,除了有效的治疗措施,更需要配合良好的护理措施,实施持续镇痛镇静护理,对患者心理状况进行干预,促进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介绍、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等护理,经护理干预后,护理前后 SDS、SAS 评分显著降低,有效实现了对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和控制;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 98. 88% , 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使其治疗配合护理的意义。

护理中,需要严格观察患者镇静情况,并及时评估,通过严密监测患者病情,防止患者镇静过度出现无法唤醒、意识状态不佳的情况, 有效避免发生严重认知功能障碍,降低医疗事故风险。

综上所述,对 ICU 非机械通气患者采取持续镇痛镇静治疗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增强镇痛镇静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缓解患者不适,提升治疗效果,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姜晓东,付新磊,于健等 . 瑞芬太尼联合右美托咪定在 ICU 机械通气患者镇痛镇静中的作用[J].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8,40( 5) : 408 - 411,423.

[2] 杨茂新,卢文韬,赖极隆等 . ICU 持续深度镇静镇痛降低自发性脑出血术后颅内压的疗效观察[J]. 临床医学工程,2019,26( 5) : 607 - 608.

[3] 张赤,王焱林,杜朝晖等 . ICU 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不同镇静镇痛方式的临床研究[J]. 武汉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16,37( 2) : 322 -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