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9
/ 2

脊柱外科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治疗策略

刘欢 杜馥馨

绵阳市中医医院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在脊柱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策略。方法:随机选取120例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按照风险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低危组(27例)、中危组(55例)、高危与极高危组(38例),对各组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研究预防效果。结果:低危组:各级血栓事件共计1例,发生率为3.71%;中危组:各级血栓事件共计4例,发生率为7.27%;高危与极高危组:各级血栓事件共计2例,发生率为5.26%。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以及其他各类并发症。结论:对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进行风险性分级,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大大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具有十分显著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脊柱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策略


脊柱外科患者病情普遍非常危急,开展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脊柱外科手术不可避免会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加之手术难度逐渐提升,患者接受手术后需要的恢复时间非常久、卧床时间也较久,在此期间如果护理不当极有可能产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就是其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并且近年来这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血栓的危险性较高,如果脱落可能会引发肺栓塞,使患者死亡的风险性增高[1]。因此,对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本研究将探讨这种预防护理策略是否具有显著的实际效果。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20年度收治的接受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20例,按照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分度,分为低危组(27例)、中危组(55例)、高危与极高危组(38例),年龄在23-80岁间,均龄(57.9±12.1)岁。

1.2方法

对4组风险程度不同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策略,具体如下:

(1)主要的预防护理措施:

①基础预防:在手术时,尽量动作轻柔并注意操作的精确性;术后指导并协助患者锻炼收缩功能,并帮助其抬高患肢,避免产生深静脉回流障碍;对患者进行疾病和康复知识普及教育,避免患者因为缺乏科学认知,导致身体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在患者可接受程度内指导其开展适度的康复训练等,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密切关注患者状态,在手术进行时以及结束后,及时为患者适量补液,避免出现脱水情况[2];帮助和指导患者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例如嗜酒、抽烟等,养成科学规律的生活习惯。

②物理预防: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科学有效的物理性工具,促进下肢的血液流动,降低血液滞留的概率,从而有效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主要工具有弹力袜、足底静脉泵以及间歇性重启加压装置等[3]

③药物预防:可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预防,例如利伐沙班、磺达奎注射液以及低分子肝素钙等[4]

(2)分级预防策略。①低危组:对此类患者采取常规预防与物理预防措施相结合的策略。②高危组:对此类患者需要通知医生并签署沟通表,同时采取常规预防、物理预防以及药物预防措施三者结合的预防策略。③高危与极高危组: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通知医生并签署沟通表,同时采取常规预防、物理预防以及药物预防措施三者结合的预防策略。

(3)血栓结果检查。在手术结束3天后,进行超声多普勒检查,并将所患者的检查结果,按照下肢血栓的进程以及下肢血栓症候群存在与否,分为3级(Ⅰ级、Ⅱ级、Ⅲ级)[5]


2.结果

低危组:各级血栓事件共计1例(Ⅰ级1例),发生率为3.71%;中危组:各级血栓事件共计4例(Ⅰ级3例,Ⅱ级1例),发生率为7.27%;高危与极高危组:各级血栓事件共计2例(Ⅱ级1例,Ⅲ级1例),发生率为5.26%。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以及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3.结论

由于脊柱外科手术本身就存在无法避免的创伤性,导致脊柱外科患者术后恢复慢、卧床久,这不仅会给脊柱外科患者和家属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不便,而且还可能导致脊柱外科患者更容易地发生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对脊柱外科患者的快速康复产生阻碍和干扰,甚至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下肢深静脉血栓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并发症,该症的风险性很高,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控制,极有可能引发肺栓塞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和策略,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使患者可以更安全、更高效的康复。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接受脊柱外科手术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性也各有不同,临床上一般会评估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并根据评估结果将危险程度分为多个级别,包括低危、中危、高危与极高危,预防该并发症产生的措施有多种,主要包括常规的预防措施以及物理和药物等预防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患者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显示,对于风险较低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预防措施,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为3.71%;对风险程度中等的患者在常规的预防措施基础上增加物理预防措施,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为7.27%;而对于风险高与极高的患者来说,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情况加入药物预防措施,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为5.26%。

综上所述,根据患者具体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并采取不同的针对性预防策略,可以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姬晓芳.腹部外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J].临床研究,2021,29(03):152-153.

[2]李铮,马晨霞,甄莉莉,陆芳,尚琳,崔敬,王琪,甄玉婷,刘倩,曹永靖.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基本预防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8(03):317-321.

[3]李洪彬.脊柱外科微创手术中的并发症预防[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6):71-73.

[4]陈德元,刘永皑,黄福立.脊柱外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评估和预防措施[J].吉林医学,2020,41(05):1173-1174.

[5]和亚俊.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评估[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04):665-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