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具体有哪些特征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1

心血管疾病具体有哪些特征呢 ?

唐伟

彭州市中医医院 四川 成都 611930

你知道吗?到目前为止,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已经超负荷,比如说,我国年满18周岁以上的人群中患有高血压疾病的就占到23.2%,有些人不知道23.2%的概念,那么我换个说法,超过18岁人群中现在已经约有2.4亿人已经患有高血压疾病,也许你看到这里会倒吸一口冷气,那么你再听我往下说,读者们,我上面提到的2.4亿并非是最后结论,要是根据ACC/AHA针对高血压疾病诊断的新标准,那么患病率高达46.4%。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心血管疾病是主要的死亡原因,不管我们的预防工作做的多么到位,也扭转不了今天的这个局面,不要认为癌症才是最可怕的,熟不知,据统计在我国每5个死亡人口中,其中就有2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1.心血管病流行演变的三个特点

特征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大幅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跟往年对比,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翻了好几番,增加100余万人之多,罪魁祸首就是缺血性心脏病,才使得死亡率飙升。

特征2:脑出血的死亡粗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均显著下降

倒退个几十年,对于脑出血的发病率比较稳定,现如今在医学不断提高与快速发展下,死亡率也没有那么高,年龄标准化也有所下降。总体来说,跟以前相比心血管死亡的比例,1990年是39%,到2016年,已经下降到27%。

特征3: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流行存在较大地区差异

过去的20年到30年里,患有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年龄跟地区也有区别,以2015年统计数据进行对比,黑龙江发病率比上海高出4.2倍之多。在众多省份中,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均出现明显降低,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北京等。

2.心血管疾病防治新挑战

2.1老龄化趋势明显

老年心血管病人群数量不断增多。跟过去几十年比,目前我国人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提高,部分人对于养生也有一定的讲究,什么养生吃什么,60岁看着像40多,70岁看着像姐姐,也是因为现代人注重养生,每人都期待自己活到100岁,这也导致我国老龄化速度递增,可以说老龄化是CVD的首要条件。面对老龄化,当前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第一,怎么预防是关键,一级预防、二级预防的都要讲究分寸,根据科学知识来起到预防作用,不要依靠心理作用,我按着家人说的,我做到了,我预防了,结果毫无用处。还有一点,不要认为70岁,75岁就不在意,反正土埋脖子了,吃啥香就吃,反正也活不了多久,老人家,万一呢?万一活到100岁,你是想健步如飞做个潇洒老头,还是想哆哆嗦嗦的做个病老头?我想大家都想选前者吧。

第二,据了解,大部分老宝宝们都有几种疾病缠身,但是身边极少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宝宝们如何预防,如何对待,甚至部分老宝宝们对于自己什么病,几种病都不是很清楚,你别笑,这种情况在临床极为常见,应该得到重视。

第三,对于老宝宝们来说,这里不是吓唬你们及家属,患有心血管疾病本身就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那么,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就是傻子,呆子,不认识人,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是不是很恐怖。

2.3健康生活方式指标改善与指南推荐存在较大差距

不说具体哪年,就是说,现在的生活跟以前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以前都是凉白开加白糖,就是糖水,现在呢?添加剂加糖精俗称饮料,手里有大把红票子,哈,点外卖、买熟食,满腮帮子都是油,吃的那是痛快。在来个,吃饱喝足倒头就睡。此时,地沟油、大肥肉的摄入,导致收缩压悄悄的升高。还有人认为,我少抽两口烟,控制好盐,就可以远离疾病困扰,但是这和指南中所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2.4未诊断、治疗和控制住的三高症人群数量庞大

精确到2017年ACC/AHA的标准来说,我国总体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46.4%,其中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疾病的人占47%,参与治疗的占41% ,部分控制的占15%,相比于2002年的统计数据,虽然高出很多,但是在18到24岁人群中,其中对高血压疾病有认识的仅占5.7%,参与治疗的仅有3.4%,仅有0.6%实现良好控。对于血脂偏高、偏低,都是增加患病的风险因素。据统计,现阶段大概有1亿多人需要降低LDL-C来躲避患心血管病风险。对于糖尿病,目前患病率在11.6%左右,其中知道的人在30%左右,接受治疗的占26%,能够进行控制的有40%。这也就是说,糖尿病初期患者数量比较多,高达50%,应多加以重视。

总结

目前,我国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患者如何自我调整,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在为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诊治过程中,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病情,提供相关的病情知识,并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同时,随着一些流行病学趋势的变化,很多患者本身还有其它疾病,由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各地区心血管疾病发病特点有所不同,这也从某些方面提示我们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预防预防,预防不到位等于零,心血管疾病预防大于治疗的概念,应该在每个人心中留下深深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