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不良输血反应有哪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常见的不良输血反应有哪些

肖雯

巴中市中心血站 636600

输血治疗在抢救患者生命、治疗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输血可以补充血容量,保证人体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补充各类血细胞成分,改善贫血弓起的各种症状和解决因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补充各种凝血因子,纠正某种凝血因子缺乏所发生的凝血功能异常和紊乱。但是输血疗法有其使用范围,如果不合理甚至滥用血液,不仅会造成宝贵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或传播疾病,引起并发症,严重者会导致死亡,给患者带来危害。充分了解输血副作用,对于输血工作者及临床医生正确运用输血疗法,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避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输血是十分重要的。

1 急性输血反应

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24小时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和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发应两种。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受者血型抗原-抗体不合引起的,包括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导致的急性溶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某些非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包括因血制品污染导致的高热、甚至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导致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细胞因理化因素破坏发生的溶血反应;空气栓塞及输入大量库存血导致的枸橼酸钠中毒等。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常将急性输血反应分为三种。

1.1轻度反应

患者在输血数分钟内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荨麻疹伴有皮肤瘙痒。处理方法:(1)减慢输注血液制品速度;(2)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一般经以上处理30min后症状缓解,可继续以正常速度输血,如30 min内无临床病状改善或有恶化,则按照中重度反应处理;(3)一般应在输注血液制品前30 min预防性给予抗组胺药物,如口服氯苯那敏等。

1.2中重度反应

患者一般在输注血液制品30 -60 min内出现发热、寒战、面色潮红、荨麻疹、皮肤剧烈瘙痒、烦躁、心跳加快,轻微呼吸困难及头痛等症状。处理方法:(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2)将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送血库和检验部门分析;(3)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0 mg/kg)等;(4)若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应通知医生,遵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0.5-1ml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一般经以上处理15 min后症状改善,可换袋血液重新缓慢输注,密切观察;如15 min内无临床症状改善或有恶化趋势,则按照有生命危险的反应处理。

1.3有生命危险的反应

常见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及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性休克等。(1)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血管内溶血是由于输注血型不合红细胞导致。患者血浆中抗体与输注的异型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即使少量异型血(5-10ml)输注也可以引起严重的溶血。临床表现可分为三个阶段:头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等反应;寒战,高热,呼吸困难,发绀和血压下降等;少尿或无尿,管型尿和蛋白尿,高血钾症、酸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处理方法:(1)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2)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给予吸氧吸入,遵医嘱给予升压药或其他药物治疗;(3)将余血、患者血标本和尿标本送检;(4)预防肾功能衰竭,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双侧肾区,解除肾小管痉挛,保护肾脏;(5)碱化尿液:静脉注射碳酸氢钠,增加血红蛋白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减少沉淀,避免阻塞肾小管;(6)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插入导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若发生肾衰竭,行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治疗;(7)若出现休克症状,应进行抗休克治疗;(8)心理护理:安慰患者,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2 迟发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后数日、数周或数月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可分为输血传播性疾病和其他迟发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

  1. 输血传播性疾病、献血者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风险。通常输血传播疾病是指经输血传播的肝炎、AIDS、梅毒、疟疾等疾病。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取决于采血地区感染的发病率。预防措施:为了保证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血液全面质量管理,保障输血安全,采取预防措施如下:(1)开展无偿献血;(2)严格筛查: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咨询,全面健康检查,拒绝高危人群献血。严格按操作规程做好血液初、复检,对可疑标本进行第三次、第四次检测,直到结果准确无误。同时检测仪器要先进、精密度高,保证检测质量;(3)开展成分输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4)积极开展自身输血;(5)提倡应用传播疾病风险小的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剂:现有的生物制剂如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法制备,进行了病毒灭活,减少了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某些基因重组或单克隆抗体纯化的生物制品,如重组的FVI、FIX等,没有病毒传播的风险。(二)其他迟发性输血反应。主要包括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多次输血后铁超负荷等。

总而言之,当出现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时,一定要及时停止输血,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避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