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9
/ 2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探析

李帅杰

44092319890302****

摘要:随着建筑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以及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的增加,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培养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将创新思维融入到建筑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增加的要求,同时对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对建筑设计创新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建筑设计人员提供借鉴,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

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建筑创新设计逐渐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是建筑设计人员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创新性改造设计,在满足经济性、实用性要求的基础上,注重建筑外观、人文特色、节能环保等设计1]。 现阶段,建筑改造创新设计需要在兼具实用性、经济性的基础上,突出时尚性、人文气息,为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提供支持,推动城市建设发展[1]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表现

1.1个性化

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生产活动的日益提升,建筑技术的提升为建筑设计的创藏开级提供了机遇,个性化、多样性的体现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频繁出现,通常在城市空间的整体规划中,城市中重要的节点或地标多以独特的风貌展现。个性化的出现源自对扁平化城市风貌的点状突破,同时设计从不同年龄的使用者心理出发以适用于不同的街区、空间, 从而丰富城市空间,增加城市活动的多样性[2]

1.2实用性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树立创新思维, 并注重建筑设计的实用性,创造独具特色的建筑,在不忽略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的同时,将多元化与现实进行结合。

1.3多样性

当人们的活动日渐增多时,建筑的结构形式也逐渐变得多样化,这样能够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对于一个建筑设计师来说,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要做到建筑配件与构件等的标准化,多采取组合的原则,将建筑的样式进行组合化处理。例如,在对住宅进行建筑设计时候,要综合考虑住宅使用者的年龄层次,从而对建筑的内外部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调整[3]

1.4技术化

建筑技术推动建筑设计本身的进程,从防止自然灾害,清洁能源的利用,建筑形象的创新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从建筑具体的地域灾害属性入手,充分结合新型的建筑技术以确保使用中的安全可靠性是建筑使用的基本条件;大量新型能源的使用,让绿色建筑成为建筑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 结构和构造的突破为建筑具有张力的形态提供技术的支持。北京丽泽SOHO有双曲线塔螺旋而成,形成世界上最高的中庭(194.15m) 是技术化的典型案例[2]

1.5可操作性

建筑设计可操作性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建筑电梯设计过程中,建筑系统设备既要注重建筑工程的外部可观性,也要注重内部的流线设计。以纽约世贸中心为例,楼层比较高,整个建筑共设计了20多部电梯,建筑设计师为了确保电梯运转的安全性,既需要跟设备专业人员沟通报警系统,还要和厂家了解电梯钢缆运行的原理,确保电梯即使在大楼因高度产生摇晃的情况下,也能处于被随时调节、均衡受力的状态[1]

二、建筑设计原则

2.1建筑设计方法创新原则

在建筑设计方法方面联系性原则,即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创新过程中,考虑建筑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建筑设计方案的应用达到最佳效果。而构成性是指在各种关系作用下应将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以完成建筑物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整合,进而使各个有效部分能够以科学合理的状态整合在一起。

最优化与动态性原则就是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各部分功能,以使其能够有效整合,进而发挥出最佳的效果最终设计建设成最具特点的建筑设计。动态性是指要在建筑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掌握,以对处于变化趋势的内容进行发展方向分析进而提高设计控制的安全稳定效果。

2.2建筑设计形式创新原则

在建筑设计形态方面,设计创新人员应从两方面原则问题出发进行优化控制,即构成变异与表面变异。构成变异是指,在建筑设计创新应用可拓思维模式过程中,将各种形态的材料充分利用起来,如作用于表面的镶嵌,进而使建筑物表面呈现出破碎形态。对于差异性较大材料的可通过叠加方式使建筑物表面具有层次感。

三建设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方法

3.1环境创新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同样也需要进行环境的创新。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环境和气候都会对建筑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利用创新思维对建筑进行设计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对建筑融入不同的特点。例如内蒙古的蒙古包、西双版纳的特殊建筑。这样的建筑形式都是由于当地的气候和地域条件而形成的,地域条件决定了它们无法树立高楼大厦。当然就是因为有不同的地域条件限制,才为设计创造了宽阔的设计舞台。因此, 在设计时,将地区的地域条件融入建筑中,会让设计出来的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性。还有一种独特的环境创新方法, 即将建筑和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这种环境创新在外国运用得最多,例如一名西班牙建筑设计师设计的居里公园。居里公园的下层支撑部分,在形式上完全就是自然洞穴的形态,这是一种全新的建筑形态。

3.2科技创新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科技的发展。从手绘到图片到电脑到模型制作用具,无处不在的科技影响。应该将科技发展的成果以及建筑设计相结合,建设科技城市。例如,从欧美国家传入我国的SOHO住宅,不止将最新的数字化技术融入到了住宅当中,还在住宅中融入了办公元素。让上班和下班不再被传统模式所禁锢,通过网络自由化。自动化,不仅会减少人们的压力,还会给大家带来动力。在交通方面,没有了上下班堵车,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节能减排、减轻了城市污染程度。另外,在如今社会环境被科技化的今天,自然环境被不断破坏。这给建筑设计带来了不小的难题,如何做到既保护环境,又能将科技和建筑结合起来。在一些国家, 已经开始在建筑外墙上装太阳能电板,利用太阳能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减少对煤的利用。但考虑到成本方面,我国并不适用这种方式。但也有其他方式,比如将世博会各国场馆进行资源利用,改造成公寓减少拆除的浪费;通过科技技术的支持,研究出新的建筑材料,用于建筑工程[5]

四、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的应用

4.1准备阶段

在建筑设计准备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全面调查、 研究创新客体,以此进行可行性较高的建筑设计创新,酒常情况下,建筑设计前期准备阶段会研究各种空间的相关联系,呈现出来的空间集合应当是个适用且合理的多元化空间建筑。在建筑设计工作过程中,多元化空间可以受外界环境等因素影响不断改变,但设计多元化空间是在创新客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从建筑设计方案落地到施工准备阶段,设计人员需要针对建筑设计 创新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确保设计创新在实践设计中得到有效应用。

4.2方案设计阶段

为了建设更多元化的建筑模式,相关部门可以成立专业的设计小组和协调小组,根据功能需求、设计要求,有效地开展设计工作,还需要加强和项目建设方、项目业主之间的协调、沟通,根据实际设计需求征求更多意见。在新时期城市用地紧张、小区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可以实行多专业集成设计方法。在项目设计方案初始阶段,如在改造概念设计阶段模型设计中,相关部门可以邀请建筑结构、建筑设备等各专业设计师,根据设计方案提出更多的建议,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合理地验证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案,确保平面设计过程中建筑空间的充分利用,提高建筑使用的整体功能性和资源利用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培养创新思维,来满足人们越来越多的生活需求。建筑人员应充分了解人们的需求,明确未来建筑创新方向,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汉萍.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J].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24): 6-7, 64.

[2] 黄文韬,杨琴.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模式探索[J]. 建材与装饰, 2020(20): 87, 89.

[3] 杨英.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绿色环保建材, 2019(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