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的协同推广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08
/ 2


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的协同推广对策研究

孔敬书

山东德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 济南 250101


摘要:新时代对绿色建筑产业的优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对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的重要意义、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的推广对策。

关键词:建筑产业绿色化;协同推广;绿色金融

1引言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向国际社会作出郑重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倒逼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的统计,2005至2018 年,全国建筑产生的能耗总量由 9.34 亿 tce,上升到 21.47 亿 tce,增长 2.3 倍。2018 年全国建筑能耗总量占全国能耗总量的 46.5%。2018 年国内建筑企业在全过程碳排放中达 49.3 亿 tCO2,占国内碳排放的 51.3%[1]。此外,建筑垃圾围城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安全发展,《2021中国绿色地产指数TOP30报告》指出,我国每年因建设、拆除和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已高达35亿吨左右,占城市固体废物总量的40%以上,是城市垃圾的最主要来源。由此可见,建筑产业的绿色化发展迫在眉睫,事关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成败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分析我国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促进我国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的协同推广对策进行探讨。

2建筑产业绿色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绿色建筑产业链条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人对绿色建筑的认知局限于技术层面,主要关注节能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实质上只有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着手,落实配套的政策、标准、技术和基础设施,引导市场和企业建立健全上下游产业链,实际解决绿色建筑材料创新,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施工管理、运行维护,以及建筑垃圾管理与资源化利用等环节的堵点痛点,环环相扣、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有效循环运转,取得最大化效益。

2.2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产业的支持不够

金融对绿色建筑产业的支持明显落后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与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中占比不相匹配。截至2019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11.3万亿,其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仅占不足2%。全球绿色债券的30%用于绿色建筑,国内绿色债券用于绿色建筑占比不足5%。另外,相比国际绿色金融,我国缺少适应国情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法律财税体系和激励保障体系。[2]

2.3支撑绿色建筑产业发展的法规不健全

在绿色建筑领域,我国还未出台国家层面的专项立法,主要通过有关的政策、标准、示范等推进相关工作开展[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建筑节能条例》等缺少针对绿色建筑产业的、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部分省市建立了地方性法规,但是效力层次低,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目前,亟需出台专项法律法规推动绿色建筑产业有序发展。

2.4缺乏丰富多样的绿色建筑产业推广手段

在绿色建筑激励措施方面,国内目前主要依赖政府的税收政策和补贴政策,无法支撑绿色建筑产业长期健康发展[4]。在宣传推广方面,缺少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造成许多人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不到位,片面地将绿色建筑解读为“绿化建筑”,使其偏向生态概念,没有意识到绿色建筑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科技智慧、健康舒适等方面的优势,不能很好地激发需求。

3建筑产业绿色化升级的推广对策

3.1加快完善绿色建筑产业循环链条

结合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对传统建筑产业链进行整合、延伸、升级、改造,发展生态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统筹考虑各阶段的资源、能源、技术投入和材料回收利用,具体来说包括加强绿色环保产品和技术的研发生产,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施工过程中使用节能环保设备和材料;运营管理阶段采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开展绿色物业管理,加强房屋保修、垃圾分类回收等延长绿色建筑使用寿命,充分利用资源;在拆除阶段促进固废资源化利用,引进环保企业就近生产绿色装配式建筑墙体原料、路用材料、水泥材料,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生产透水铺装砌块等。

3.2探索多元化绿色金融支持模式

结合国内实际,设计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金融激励保障体系。针对北方供暖、老旧小区改造等绿色建筑节能减排项目,加强市场和资本运作,充分调动民间投资、金融机构通过开展PPP合作、发行绿色债券等模式参与项目;对建筑企业,商业银行可根据绿色建筑开发占比、节能减排等因素优化信用评级,降低融资成本;对房屋住户个体,可对现有建筑绿色改造提供公积金贷款,商业银行也可设计低息的绿色金融产品,激发住户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成立支持绿色建筑产业的专营主体,为绿色建筑产业提供信贷支持

[2]

3.3健全绿色建筑产业法律体系

广泛征集绿色建筑产业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推进服务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法律出台,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全面护航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同时,完善《建筑法》《节能条例》中对绿色建筑产业的相关条款,确保法律体系的完善性、一致性;地方要进一步完善配套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和行政法规,加快形成中央和地方相协调的各层级法律法规体系,为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5]

3.4创新绿色建筑产业推广模式

政府创新意识引导和税收补贴协同的推广模式。政府通过制作宣传片及宣传海报等手段加强视觉层面的推广,让“绿色建筑”的概念出现在人民生活的周围,从而达到“入眼”的目的;通过提高政府报告中相关概念的频率,设置专题节目等手段,增强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思考,从而达到“入脑”的目的。在税收补贴上增加力度,改变以往优惠零散、力度欠缺的做法,对补贴的各参与方、全生产过程进行补贴。建立绿色建筑专项补贴,对绿色建筑系统中的设计方、开发方、建筑方、消费者均采取退税政策;对项目拿地过程及贷款过程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

行业协会创新信息推广和咨询赋能协作的推广模式。一方面协会搜集发布相关信息,举办各种绿色建筑相关的专题活动;另一方面建立专家研究小组,对绿色建筑的成本控制深入研究,增加对协会会员的咨询赋能作用,切实解决开发方及建筑方在生产中的成本问题。

开发商创新流量宣传和案例体验结合的推广模式。开发商可以利用现在流量经济的趋势,打造绿色建筑网红体验地,通过短视频等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激发对绿色建筑的好奇心。同时推出消费者体验活动,将过去的样板间参观转化成绿色建筑样板间体验,从而让消费者体会到绿色建筑的便捷性及舒适性,从内心接受绿色建筑的增值体验。

4结语

我国绿色建筑产业近年来取得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系列阻碍发展的因素。新时代背景下,“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绿色建筑产业的优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完善绿色建筑产业链条,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绿色金融服务支撑,创新绿色建筑产业推广模式,多措并举、齐抓共管、协同推广,形成行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EB/OL] (2020-12-31).https: //www. cabee.org/site/content/24021.html.

[2]谭林,张琨.绿色金融对绿色建筑的支持模式和建议[J].中国银行业,2020(11):88-91.

[3]李宏军,梁浩,叶蓥珊,孙晓冰.中外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立法对比研究[J].建设科技,2021(01):51-54.

[4]闫君.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8(27):137-138.

[5]柴丽.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研究[J].建筑经济,2021,42(S1):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