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C药物偶联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的质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2

ADC药物偶联技术的发展及相关的质量研究

孟庆满

烟台迈百瑞国际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摘要:在医药科研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ADFC药物方面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偶联技术也快速发展,对这一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抗癌效果皆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应在有关方面加强研究投入。本文分析ADC药物偶联技术,并进行偶联创新,通过实验分析其效果和质量,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ADC药物;偶联技术;质量分析

引言 ADC为抗体偶联药物的英文缩写,在抗癌方面效果较好,属于抗体类药物,具有特异性靶向作用,具体为单克隆抗体,对于细胞的杀伤效果较为明显,由化学毒性小分子和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的连接物组成。通过药理学分析,ADC可以将小分子毒素与抗体连接在一起,发挥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靶向作用,携带毒物靶向进入靶细胞,产生集中杀伤癌细胞的效果,与此同时,避免药物向其他组织扩散,减少其对其他组织的毒副作用,强化治疗效果[1]。由此可见,应加强相关研究投入,提升ADC药物的疗效。

1.ADC药物偶联技术发展探究

(1)常用药物偶联技术

ADC属于一种复合物,在偶联过程中,方式不同,产生的药效也不尽相同,当前,较为常用的偶联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其一,将连接子作为连接“工具”,将小分子药物与单克隆抗体表面的赖氨酸连接在一起。例如,T-DM1则使用这一偶联方法[2]。经过实践研究,不同抗体的赖氨酸数量不同,不同部位的赖氨酸数量也存在差异,且偶联时的难易程度也受其影响,体现个性化特点,所以,通过赖氨酸进行偶联的ADC药物在异质性方面较为突出,一个抗体分子可以与多个小分子药物进行偶联,不利于开展产品质量研究;其三,依然使用连接子进行偶联,但连接对象发生变化,具体为构成抗体分子链之间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每个IgG1分子最多可以与8个小分子药物偶联。但是,由于药物-抗体比过大,导致药物半衰期下降,降低其疗效。因此,在有关方面还需继续深入研究,最大化的提高药物疗效。

(2)药物偶联创新

在研究中,为了解决ADC药物偶联带来的半衰期降低问题,可以选择TRAIL作为载体。TRAIL属于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当与死亡受体RD4和DR5结合在一起时,可对死亡细胞诱导,使其凋亡[3]。TRAIL蛋白总长度由281个氨基酸构成,主要功能部位为114-281氨基酸,单体TRAIL蛋白可以通过230位半胱氨酸螯合锌离子,组成三聚体。经过实验验证,将TRAIL与vcMMAE偶联在一起,并对其进行PEG长循环修饰,且对TRAIL在同一点位实施PEG或MMAE的双修饰,能够提升TRAIL的稳定性,延长其半衰期,使之由27min延长为4.6h,强化治愈效果。

2.ADC药物偶联技术的质量研究

本文在进行ADC药物偶联技术的质量研究时,主要以TRAIL和PEG-TRAIL-MMAE偶联体为例,对比分析其体内抗肿瘤活性。详细的研究过程如下所示。

(1)实验设计

首先,选择40只BALB/cNude小鼠,均为雌性,4-6周,对其实施TRAIL以及偶联物的体内活性检测。采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CI-H460细胞,使用预冷之后的PBS清洗两遍,调整其密度,达到5*107个/mL,置于PBS之中。总计三只小鼠,每只小鼠腋皮下部注射100μL调整好的溶液。观察小鼠的变化,如果出现白色小点,证明其产生肿瘤,当其生长到1500mm3时,切割肿瘤,置于PBS之中。在这一环节,需要将肿瘤组织切割成1.0mm3的小块,将其移植到其余37只小鼠的右腋皮下。经过13天的生长期,移植的肿瘤大小为190mm3左右,按照每五只小鼠划分为一组,总计7组,即PBS小组、TRAIL 95-281小组、N109C小组、PEG/MMAE=0:3小组、PEG/MMAE=1:1小组、PEG/MMAE=1:2小组、PEG/MMAE=2:1小组。对于每组的药物实施稀释和除菌处理,给药标准为20mg/kg,200μL/只,周期为3天一次,总计给药4次。通过肿瘤大小测量和小鼠体重测量得出分析数据。在结束给药之后,平均每三天对肿瘤和小鼠体重测量一次。其中,肿瘤体积计算公为:V=(L*W2)/2,在公式之中,V代表肿瘤体积(mm3)L代表肿瘤在纵向方面的长度值(mm),W代表肿瘤在横向方面的长度值(mm),测量工具为游标卡尺。小鼠体重方面,可以使用天平测量,在给药后的21天停止测量,实验结束。实验结束后,小鼠禁食12h,采集小鼠血样,剥离其肿瘤,对其拍照,并去除小鼠肝、肺、肾置于10%福尔马林之中。按照要求制备血清,保存在-80℃,可以用于检测生化指标。

(2)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图1,直观反映不同偶联技术下的药物质量,得出结果如下:其一,PEG/MMAE=1:2小组对于肿瘤抑制效果最佳,其次为PEG/MMAE=2:1;其二,TRAIL和N109C组虽然也进行给药,但对肿瘤并未产生抑制效果。其三,PEG/MMAE=2:1在两次给药之后,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生长,但在第三次给药后,肿瘤体积增加。分析其原因,反复给药模式下,TRAIL可以诱导肿瘤的耐药性,加之PEG/MMAE=2:1携带的MMAE较少,难以改变TRAIL产生耐药性造成的肿瘤加速生长问题;其四,PEG/MMAE=0:3小组在完成初次给药之后,肿瘤减小,当给药量为20mg/kg时,MMAE为1.17mg/kg,超出MMAE最大耐受剂量时,小鼠无法承受MMAE带来的毒性,体重下降。



61540b3d6bc0c_html_ef549498b620f039.png












图1 实验结果图

(3)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结果得出结论如下:其一,PEG-TRAIL-MMAE偶联之后对于肿瘤的抑制效果加强,证明ADC药物应着重偶联方式研究和选择;其二,PEG/MMAE的配合比对于肿瘤抑制效果具有影响,应合理对其进行控制;其三,MMAE具有毒性,必须保证其使用量合理,以免产生毒副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ADC药物偶联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且对于药物的抗癌效果和束缚作用均具有重要影响,所以,必须合理进行偶练技术选择。经过研究,使用TRAIL技术,将TRAIL与vcMMAE偶联在一起,并对其进行PEG长循环修饰,能够强化抗肿瘤效果,PEG/MMAE=1:2小组对于肿瘤抑制效果最佳,可以作为偶联研究借鉴。

参考文献

[1]QI Lian-quan, WEI Wei, CHANG Cui-yun,等. 抗体偶联药物及其质量研究与质量控制%Characteriz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of antibody drug conjugates: a review[J]. 中国新药杂志, 2019, 028(012):1428-1432.

[2]徐鑫、苏铮、肖典、谢菲. 首个靶向叶酸受体α抗体偶联药物——msirvetuximab soravtansine[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0, v.18(12):22-27.

[3]张恒宾, 徐珺, 曹雪梅,等. 抗体偶联药物抗CD30-MCC-DM1的制剂处方研究[J].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19(6):5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