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售电公司业务拓展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9
/ 2

“双碳”目标下售电公司业务拓展探析

杨洋

网重庆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 重庆江北 400020


摘要:2015年,“9号文”的发布推动了我国电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催生大量连接发电商和用户的售电公司,但是中长期合约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差异、电量预测偏差及实时电价波动,使其运行环境具备双重的不确定性风险。

关键词:“双谈”;售电;业务

一、区域售电市场当前现状

各区域电力市场发展在区域经济特色的影响下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且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改变。无论是从电力市场准入门槛,还是从交易方式,无论是从偏差考核规则,还是从结算规则变化,明显可以看到各区域都在从不同的维度向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迈进。

就准入门槛来看,发电侧准入逐渐从火电为主、水电为辅发展为水、火、风、光等多种电源齐头并进的局面,局部省份中核电市场化也进展迅速。多样的市场化电源结构给售电公司带来了更多的上游购电选择的同时,也对售电公司在“绝对电价模式”和“价差模式”等不同电价模式下的成本控制带来了挑战。

用户侧的准入门槛从最开始的大工业用户准入到后来的“钢铁、煤炭、建材、有色”四大行业的无门槛准入,再到现在的经营性用电客户全面放开,整个用户侧市场几乎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单从市场规模发展情况来看,整体区域客户规模从“个数少、体量大”的特点逐渐发展为“数量大,增速缓”的特点,大批量中小用户的入围从客户数量上带来了激增,但是从整体电量规模上来看贡献度很小,售电公司增量客户市场的开发和维护成本逐渐提升。

就交易方式来看,从双边协商交易、撮合交易,逐步演变为挂牌交易,局部省份甚至已经进入现货交易阶段,交易市场化比重凸显,行政干预比重逐步弱化。从年度交易、月度交易的基本交易频次逐渐演变为以中长期交易(年度、月度)为主,以调整性交易(合同转让交易,年度合同分月计划调整交易,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为辅的立体式交易方式转变,交易方式的复杂化和多维化开始凸显。

就偏差考核方式来看,从最开始的等幅偏差考核比例(如湖北区域之前的偏差考核比例为±3%),到差异化偏差考核比例(如湖北区域2021年偏差考核比例为-3%到﹢5%),明显可以感知到相关能源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利用偏差考核比例的幅值波动来鼓励企业振兴,从而带动区域经济振兴的想法。

就结算规则来看,湖北区域从“月结年清”转化到现在的“月结月清”。再看广东区域,今年3月15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开展现货季度结算试运行第一轮系统测试的通知》,该通知中将不同时段权重比、同一天中不同时点的权重比均在大数据统计中进行了明确,几乎实现了全年不同时段、不同时点的数学模型建立。结合2020年下半年几个省份现货连续结算试运行的试点来看,已经释放出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那就是结算周期不断缩短,数据测算精度要求逐渐提升,并且这种精算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

二、售电公司的从业困境

虽然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的入围增加了电力市场供给侧选择的多样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仍然是采用各类专场交易的方式落地,售电公司可竞争到的清洁能源份额较为有限。

客户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后续入围的电力客户在增量方面的贡献着实有限,售电公司的服务重心逐渐从全力争夺市场份额转向为“内外兼修”,即一方面寻找市场上退市的售电公司原有的市场份额进行提前接触,寻求增量,另一方面加强客户联系和服务质量,稳定固有用户使之不至于流失。

偏差考核和结算规则的不断细化,给售电公司内部精细化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大量的管理成本能够做到的最好结果就是减少考核,尽可能全额拿回综合服务费用。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售电公司在单纯依靠代理电量实现营收的空间在逐步收窄,利润空间也随着行业发展在不断压缩,单一电量代理业务能够实现的利润拉动效应已经开始疲软,为了更好地生存,售电公司迫切需要寻找到新的利润增长途径,也即增值服务项目,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则给售电公司拓展业务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综合服务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既然电力市场环境和售电公司自身困境已经指向了低碳化的综合能源服务方向,那么作为服务受让方的电力客户是否愿意配合并为之买单呢?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任何一家企业存在的目的肯定是盈利,趋利避害、创收止损是任何一个商业组织能够存活下去的本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正式提出之前,对经营性企业的环保要求往往是底线式的被动化要求,只要企业经营的排放标准能满足环保指标要求,则该企业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至于低碳减排、绿色环保之类的理念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呼吁,一种号召,而并非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经营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会出于社会责任感来进行一些更高要求的节能减排和购买“绿证”,但终究是杯水车薪。

究其原因,根源还是在于企业逐利的本性。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各级能源管理部门和环保部门必然会推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绿证”要求,同时也会出台与之配套的相关环保优先达标后盈利的政策奖励,例如交易中心对于电力市场客户侧准入门槛中完全可能增加新能源消纳比例,对发电侧准入门槛完全可能新增更高的环保指标门槛。如果无法达到这些新的标准要求,企业必然会受到经济损失,失去享受政策性红利的权利,对于企业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因此,完全可以预见未来各大行业的电力用户对于绿色能源消纳的态度。

四、售电公司后续拓展业务探析电力市场大环境的演变、售电公司新增业务的迫切需求、电力客户在新的环保要求下的趋利避害都昭示了低碳化综合能源服务的可行性,那么具体来看有哪些业务可以做呢?笔者认为,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电能替代;二是资源整合,实现跨界共赢。

先来说电能替代领域。电能替代概念早已提出,目前常见的实例就是新能源汽车,用电能替代化石能源,实现交通低碳化。但不少新能源汽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电源点稀缺、电费单价过高等现实问题。如果能够实现与此类电能替代行业的对接,用市场化电价及配套的“一站式”用能服务来鼓励更多的电能替代企业诞生,那么既能实现新增客户领域的拓展,又能与地方招商引资等行政机构形成互动,从而实现共赢。

再看资源整合和跨界共赢。上述与地方招商引资局进行合作就是跨界共赢的案例之一。除此之外,城市污泥处理也是很多市政机关比较头疼的事情,单独掩埋处理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单独燃烧又会引起空气污染。经过调研,沿海地区这方面工作值得学习,在综合考虑锅炉安全性能、燃烧特性、煤耗新增耗损、额外热值贡献等多方面经济性因素后,发售一体化的售电公司可以率先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污泥掺烧,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发电单位现有的燃烧系统、脱硫除灰系统,获取额外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城市污泥处理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这也是发售一体化的售电公司在拓展非电业务领域可以考虑的业务方向。

除了上述业务外,发售一体化售电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原发电集团技术密集型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小指标调控、用能优化、技术升级等方面的综合技术优势,加强与优质客户之间的技术合作,以电量代理为纽带,对代理客户进行技术输出,通过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从而率先适应新的环保政策要求,享受到环保政策的红利。

在市场开发过程中,部分客户对于分布式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布设非常感兴趣,希望通过自建分布式光伏发电弥补下自用,这方面发售一体化的售电公司也可以利用发电侧优势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对接,与客户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王德昊,王颖,曹荣章,张凯锋.基于价格配额曲线的售电商投标策略优化[J].电力系统自动化,2021,45(17):1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