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目标性监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目标性监测

施静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 202150

摘要:目的:研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目标性监测。方法:开展本次研究的过程中,研究样本选择为到我院接受治疗并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患者,研究中选择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式,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细菌培养结果以及病原菌耐药性进行全面的研究。结果: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后,样本共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34次,患者接受颈内静脉导管179例,锁骨下静脉导管8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的阳性率更高,危险因素分析结果为患者年龄、留置导管时间、是否优创检测、是否机械通气,对比结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患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过程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较为复杂,护理人员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护理措施的调整,重视患者的局部清洁,同时落实无菌操作,以此来更好的避免患者出现感染。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目标性监测



临床中,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常用于一些危重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会对患者的安全产生较为明显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目标性监测进行研究,对于临床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本文中针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目标性监测开展了相关研究,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样本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将研究的样本范围确定为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期间到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选择其中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被纳入本次研究的样本一共为261例。在开展样本筛选的过程中,保证所有患者均存在中心静脉置管史,同时在患者插管超过24h之后,出现体温升高和其他部位感染。在进行导管细菌培养的过程中患者的表现为阳性,在拔管之后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除此之外,患者在进行导管和血培养均培养出同样的细菌。

    1. 方法

研究中选择使用功能我院的中心静脉导管记录单,来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导管留置时间、拔管日期等一系列治疗进行临床信息进行记录,同时在患者置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每天对患者的体温进行记录,同时观察患者的置管部位皮肤是否出现了红肿。如果在置管的过程中患者出现了发热、寒颤等一系列症状、置管部位出现了皮肤红肿、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或者怀疑导管感染等一系列问题。则需要及时对患者进行血标本采集,随后开展血培养以及血常规检查,对于怀疑感染的患者应拔除导管并进行培养。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细菌的培养以及分离鉴定均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要求,以此来保证培养和分离鉴定的质量。

    1.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及计数资料分别用n(%)以及(614d6b59269a9_html_fd475e37810e7529.gif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采用χ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可以归纳为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有创监测、机械通气,具体的中心静脉导管危险因素详见表1。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都是由皮肤表面的细菌引发的,分离菌发现凝固酶隐形葡萄球菌占所有分离菌的44.12%。

表1 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关因素

n

感染例数

感染比例

P

性别

191

26

13.61

<0.05

70

8

11.41

导管留置位置

颈内静脉

179

25

13.97

<0.05

锁骨下静脉

82

9

10.98

患者年龄

>75岁

127

23

18.11

<0.05

≤75岁

134

11

8.21

导管留置时间

>10天

183

29

15.85

<0.05

≤10天

78

5

6.41

有创监测

187

31

16.58

<0.05

74

3

4.06

机械通气

198

31

15.66

<0.05

63

3

4.76



  1. 讨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治疗患者常用方法,对于危重患者而言,无论是监测、补液、输血、给药还是营养支持,都需要借由中心静脉置管来完成,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心静脉置管在重症监护室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此过程中,感染是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性别、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有创监测、机械通气等一系列因素,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在开展临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提升对于上述情况患者的重视度,同时针对性的为患者开展各项护理措施。除此之外,在研究中发现大部分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都是由皮肤表面的细菌引发的,细菌在导管表面定制的情况下,可以从置管的部位沿着导管与皮下间隙进入患者的血管之中,最终导致感染的发生。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护理措施来降低附着在岛观赏的细菌和皮肤上的细菌,可以有效的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进行控制和预防。

综上所述,在患者接受中心静脉导管治疗的过程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对较为复杂,护理人员需要更多的选择无菌操作,并贯彻相关操作规范,以此来更好的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文超,王颖雯,康琼芳,王瑞,顾莺,张玉侠,张崇凡.儿科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20,15(04):261-268.

[2]乔莉,曹洋,袁宏勋,王瑶.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0,41(01):125-130.

[3]纪玉桂,杨春娜,刘雁.神经外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5,15(12):884-886.

[4]高志华.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5.

[5]叶晓燕,金彩香,韩智云.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与预防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09):2157-2160.

[6]李骏,喻莉,杨军辉,龙鼎,张远超,卜晓芬.ICU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5,44(04):495-49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