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1

眩晕的中医辨证施治

刘红林

四川省西充县古楼镇卫生院, 637200


在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长期伏案工作、嗜食肥甘厚味、情绪外放、易激动等,导致眩晕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通常情况下,因眩和晕同时发生,所以我们将眩晕作为整体统称,但其实眩和晕在临床有不同的症状。眩的意思是患者看东西时模糊或有重影甚至是出现发黑情况;晕的意思是患者头昏脑涨,身边物体似在旋转同时患者有要摔倒的感觉。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闭目休息即可缓解,重者则如坐舟船,坐卧皆苦,旋转不定,甚至出现恶心、呕吐、晕倒等。眩晕的发病特点为长期易反复,致病因素复杂多变,病性有虚有实,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反观中医在眩晕方面的辨证论治,取得了显著临床疗效,中医的独特理论体系有着自己对眩晕特有的认识。

  1. 辨证论治之内治法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关于眩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证型,实证有两个。首先是肝阳上亢型,肝阳亢扰于上,致肝风内动。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眼睛发红、耳内嗡鸣、口中苦涩、咽喉部干涩、情绪波动大、易被激怒、舌质发红、苔微黄或焦黄、脉象弦数等。治法为:平肝潜阳,息风止眩。选用天麻钩藤汤加减。方中天麻、生石决明可平肝以息风;钩藤、茯神、夜交藤、益母草可养阴安神;栀子、黄芩可清热安神;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之阴以制肝阳上亢。诸药合用,症可愈。其次是痰湿中阻型,医家有云百病皆由痰作祟。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头沉重、恶心吐涎、胸闷呕吐、舌白苔厚腻、脉象濡、滑、数等。治法为:祛痰化湿,健运脾胃。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治疗风痰眩晕的要药为半夏、天麻;白术、茯苓可健运脾胃以祛湿;化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制半夏的毒性;大枣补益脾胃。虚证也有两个:首先是气血亏虚型。顾名思义即患者气虚以后,气的推动功能就会减弱;血虚之后血的濡润四肢百骸的功能降低,气血两亏互相影响,导致恶性循环。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倦怠懒言、劳累运动后加重、口唇指甲色白不润、舌苔薄白、脉象细、弱等。治法为:补气益血,健脾养心。选用归脾汤加减。方中药物如黄芪、人参、龙眼肉等均有补气养血之功效。其次是肾精不足型。患者临床表现有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健忘、遗精、舌白,脉象细、涩、数等。治法为:补肾填精。选用左归丸。方中所有药物合用,只补而不泻,而且是大补人体真阴精髓。同时本方还有一大特色即鹿角胶的配伍,鹿角胶本身偏于补肾阳,放在左归丸内,诸药配伍,则“阳中求阴”。

  1. 辨证论治之外治法

眩晕的外治疗法我们通常会选用针灸刺激。针灸的辨证施治如下:我们首选的穴位有位于头颈部的百会穴、肩井、风池等,在此基础上,辩证属于肝阳上亢型的,取大敦、行间、肝俞等,可以泄热疏肝;痰湿中阻型,取化痰要穴中脘、丰隆;气血亏虚型,取补益气血的血海、膈俞;肾精不足型,取滋补肝肾之阴的太溪、肝俞、肾俞等。选取相关穴位针刺,留针15-20min,治疗效果显著。针灸疗法操作起来简单易行,无毒副作用,目前是治疗眩晕的不错的选择。

  1. 中医特色疗法

目前,除以上治疗方法外,还有拔罐放血法治疗眩晕。例如选取百劳穴部位进行适量放血,然后配合拔罐。中医拔罐是中医的特色治疗,它可以有效地将淤堵的经络进行疏通,使气血正常运行。治疗效果显著;还有小针刀治疗,利用“针”与“刀”的合一,理气活血,使气血通畅,缓解压迫以治疗眩晕;此外还有穴位埋线法,利用“针”与“线”对经络腧穴的刺激,使病人身体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以去病除邪、调节脏腑平衡等。

总结:眩晕虽说致病因素及病理复杂,但中医针对眩晕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实际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整体来说分为虚实两种,然后对症予方或进行相关治疗,目前为止,中医药及其相关疗法对治疗眩晕疗效较好。因此,我们建议眩晕患者采取中医进行治疗,并衷心希望眩晕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