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的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3

全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的效果评价

林晓洁 陈福心 指导老师:刘璐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0

摘要:目的:评价全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并进行护理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模式,实验组采取全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SAS评分和SDS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全科护理思想应用于护理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住院过程中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全科护理;护理过程;效果

全科医疗是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明显区别于以往的临床护理,全科护理主要是将不同的护理模式进行整合,进而转换成一种更接近患者实际情况的综合性、专业性的护理模式,以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全科护理能够满足病人的需要,提高病人的护理质量,因此临床上对全科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大。一般来说,医院实施全科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全科护理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1-2]。作为护理的一部分,这种护理模式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更有效地支持患者的治疗。基于此,为评价全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并进行护理的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实验组有男性35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为(57.9±9.6)岁;实验组有男性3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为(55.2±8.7)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经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知晓实验的流程及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外,还需采取优化护理环境、配合相关研究、科学用药建议、心理干预等措施。

实验组以对照组为基础采用全科护理的思想,具体操作如下:

选择各科室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专门团队,定期组织培训,分析各个患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同时也要加强各科室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基于患者更加优质的护理[2]。

②建立有效的病房巡查模式,定期观察病人。在观察阶段,应确保护理人员按照计划实行护理措施。在护理的最后阶段,护士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护理质量。另外由于护士每天都要花时间陪病人,因此医护人员要合理分配时间。

③患者可能因病情或性格原因不善与他人进行交流,并由于各种原因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影响治疗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积极地与患者沟通,并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积极表达内心的想法[3]

④医护人员应当为患者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并根据患者的饮食偏好,努力满足患者的喜好,制定出科学、健康、符合患者口味的食谱。

⑤应当为每个病人布置一个舒适、温暖的单人病房。房间最好有盆栽植物、书籍和家具等其他物品。除此之外,医护人员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并按照规范的护理程序提供全面的护理,持续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疾病后续治疗的讲解,对出院后患者的科学用药及复诊计划进行详细说明[4]

1.3观察指标

使用自制护理质量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无记名调查,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态进行评价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均由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使用(`x±s)表示,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的对比[n(%)]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实验组

70

35(50.00)

28(40.00)

7(10.00)

63(90.00)

对照组

70

15(21.43)

35(50.00)

20(28.57)

55(71.43)

X2





6.637

P





0.010

2.2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的对比

实验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的对比(`x±s,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

70

65.15±7.68

45.41±7.12

62.73±4.65

44.61±5.11

对照组

70

64.19±6.98

54.63±9.10

63.10±3.95

52.32±4.19

t


0.774

6.676

0.507

9.762

P


>0.05

<0.001

>0.05

<0.001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护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求,导致医患冲突更加频繁,极大地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护理质量。护理是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检查、治疗和复苏等环节。适应现代环境,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和经验,建立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模式,适应性和安全性是护士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护理干预主要集中在治疗患者的身体状况,不经意间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健康。这使得医院的整体护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治疗效果。普通医学护理引入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原则,优化质量控制,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旨在提高护理安全性,预防高危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手术服务的整体质量[5-6]。全科护理思想旨在以患者的个人需求对护理方案进行个性化调整,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从多方面满足患者的需求。尤其是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全科护理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便捷且相对经济的持续护理,这种以患者为中心,涉及到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各项专科护理内容的护理模式,无疑能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

在医院护理的发展过程中,以全科护理为主要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医院管理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医院管理质量。因此,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必须重视管理模式的选择,完善患者的护理指导计划,细化不同的患者护理指标,为护理工作的有序发展奠定基础,继续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方法,推动全科护理持续发展,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种类,将护理服务扩展到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并在康复过程中充分发挥全科护理服务的作用。同时,在全科护理服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完善,包括严格教育资格管理、加强护理质量管理等,其中包括严格的护士准入机制,严格的护士质量保证体系,科学合理的职称体系建设,医保体系建设。确保优质护理与医疗卫生事业一同健康蓬勃地发展。同时,普通护理工作的发展必须与医院护理发展的需要相联系,进一步制定普通护理工作管理方案,提高病人护理质量[7]。实验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高护士的全科护理意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护理质量。护士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全科护理意识,具有较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体系,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从而提高综合护理的质量。因此,在医护人员护理质量调查中,实验组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SAS评分和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说明全科护理不仅促进了医院的和谐发展,也更好地满足了医院患者对综合护理的需求。

综上所述,将全科护理思想应用于护理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降低患者住院过程中的抑郁与焦虑情绪,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倩. 全科护理在护理过程中的效果评价[J]. 科学养生,2020(9):93.

[2] 孟宪丽,殷焕丽. 医院护理过程中选择全科护理的效果评价理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97):302-303.

[3] 张建英. 哮喘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全科护理方式的探讨[J]. 特别健康,2017(14):68.

[4] 邓秋莲. 基于基层医院综合护理的全科护理意识应用价值分析[J]. 东方药膳,2021(10):237.

[5] 朱晓燕. 基于基层医院综合护理的全科护理意识应用体会[J]. 饮食保健,2021(6):113.

[6] 王巍. 全科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J]. 健康大视野,2021(11):292.

[7] 赵彩燕. 全科护理模式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水平、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2021,31(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