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2
/ 3


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期 )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

涂小红

钟祥市人民医院,湖北钟祥, 431900


摘要目的分析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化疗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比较两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总缓解率、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化疗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诱导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升高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并缩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效果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以高治愈率和低死亡率为特征的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白细胞计数增高,严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临床上罕见的恶性肿瘤,它能产生大量的未成熟白细胞,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能通过血液在患者全身传播,易引起不良症状,如贫血、反复感染、出血倾向,多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甲磺酸伊马替尼作为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功效良好,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本研究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化疗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比较两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总缓解率、不良反应,分析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采取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共70例,数字表随机分2组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27-56(39.45±2.21)岁。病程2~25个月,平均病程(7.54±1.15)个月。观察组男23例,女12例,年龄29-55(39.34±2.25)岁。病程2~25个月,平均病程(7.51±1.12)个月。两组统计学比较显示P大于0.05。本研究经伦理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常规化疗治疗,针对病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化疗药物。对慢性期患者,选择干扰素、羟基进行治疗;对急变期患者,选择强的松+长春新碱+6硫基嘌呤进行临床治疗,连续治疗半年。

观察组采取常规化疗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化疗方法同上,病人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国药准字H20143340;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欧意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1 g)治疗,可根据病人的病情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对于慢性期的病人,初始剂量为400 mg/次,每次1 d在早餐前服用;对于有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病人,初始剂量为400 mg/次,如果病人没有明显的不反应,则逐渐增加药物剂量至600 mg/次,连续治疗六个月。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总缓解率、不良反应。

1.4疗效标准

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6-8)*109/L),血红蛋白含量>120 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6-8)*109/L),部分缓解(临床症状缓解,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00 g/L-119g/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8-10)*109/L),无缓解(临床症状没有缓解,血红蛋白含量<100 g>,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L) [1]

1.5统计学方法

在SPSS22.0软件中,计数实施 x2统计,计量取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比较

观察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比较(`x±s,d)

组别

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

对照组(35)

7.21±2.78

9.21±3.18

观察组(35)

5.24±1.67

7.12±2.21

t

8.535

7.121

P

0.000

0.000

2.2治疗前后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前二组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比较,P>0.05,而治疗后两组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均改善,而观察组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2.

表2治疗前后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比较(`x±s)

组别

时期

CD3+

CD4+

观察组(35)

治疗前

33.16±3.41

31.41±6.17

治疗7天

53.91±5.05

49.13±5.32

对照组(35)

治疗前

33.21±3.40

31.52±6.12


治疗7天

43.45±4.92

38.12±5.41

2.3总缓解率比较

观察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表3两组总缓解率比较[例数(%)]

组别

完全缓解

部分缓解

无缓解

总缓解率

对照组(35)

10

16

9

26(74.29)

观察组(35)

21

12

2

33(94.29)

X2




5.285

P




0.022

2.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表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例数(%)]

组别

腹泻

恶心

肌肉疼痛

下肢水肿

发生率

对照组(35)

2

2

2

2

8(22.86)

观察组(35)

1

0

0

0

1(2.86)

X2





6.281

P





0.013



3讨论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中国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是人体内造血机能紊乱,血液供应不足造成人体内缺血,从而导致贫血[2]。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受环境、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应提高警惕,及早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对患者的血液和骨髓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甚至可能危及其生命[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以粒细胞系统无限增殖为主要特点的骨髓增生性疾病,其主要诱因是多能干细胞病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高发人群为中年人。由于体重下降、盗汗和低烧等早期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应重视科学治疗[4-5]。典型的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在慢性期进展缓慢,但发展到加速期之后,疾病会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多为分期,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血细胞的正常水平,并控制慢性期病情的发展。加快和急变的主要目的是消灭白血病细胞,恢复骨髓造血功能。尽管化疗被用来干预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血红蛋白大于120g/L的时间、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优于对照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

综上所述,常规化疗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诱导治疗中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升高外周T细胞免疫功能水平,并缩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达到正常时间,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彭英东.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7):42-43.

[2]许月.甲磺酸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治疗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2):148.

[3]代玉红.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14(13):173.

[4]王凤杰.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7):66-67.

[5]刘春雨,栾岚.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