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2

阶段性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汤燕 吴靖雯

宜兴市人民医院 江苏 宜兴 214200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前往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84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表分组法将84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在围手术期中,传统组患者根据常规护理开展临床护理服务,试验组患者根据阶段性康复护理开展临床护理服务。详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脏射血分数与6 min步行距离等相关指标。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恢复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阶段性康复护理;心脏瓣膜置换术;应用效果;心脏射血分数;心功能;研究观察


前言

据报道,阶段性康复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能够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护理原则逐渐增强患者的康复指导强度与难度,缩短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的同时,还能尽早达到心功能改善的目的[1-2]。基于此,本研究将84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分组干预和讨论,旨在分析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前往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84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表分组法将84例患者分为传统组和试验组,每组42例。传统组: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介于48~73岁,平均年龄(59.62±4.38)岁;NYHA心功能分级:19例II级,14例III级,9例IV级。试验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介于47~78岁,平均年龄(59.74±4.45岁;NYHA心功能分级:17例II级,16例III级,9例IV级。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方法

在围手术期中,传统组患者根据常规护理开展临床护理服务,试验组患者根据阶段性康复护理开展临床护理服务,具体内容包括:(1)预康复期护理: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客观的术前风险评估;耐心向患者宣讲疾病与手术相关知识,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而提升其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水平;与患者建立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并采用针对性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患者消除心理焦虑感,以免影响手术安全性和疾病预后。(2)一期康复护理:①呼吸锻炼:术后,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掌握深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方法,定时督促患者展开呼吸训练,每天3次,每次30 min。如有必要,应在呼吸训练时按压患者的胸骨上窝处气管,促使其进行有效咳嗽。如遇痰液粘稠的患者,应借助雾化器对其实施雾化吸入干预,确保患者的呼吸道湿润,每天吸入4次,每次30 min。②肢体护理: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屈伸运动,屈伸部位主要包括膝关节、手指等,每天练习2次,每次30 min。移除呼吸机后,医护人员应按照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指导其在病床上开展主动的四肢屈伸运动,每天练习2次,每次30 min。(3)二期康复护理:临床护理期间,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情况,并增加模拟骑单车等有氧运动。如果患者的运动心率达到靶心率,应鼓励其持续运动30 min,每天练习2次。(4)三期康复护理:在走廊内,医护人员应协助患者进行缓步运动,每次步行30 min,每天练习2次。步行练习前,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开展原地踏步等热身活动。

    1.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脏射血分数与6 min步行距离,并对比其心功能恢复情况。

    1.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进行实验数据处理。以均数±平方差(611e11380ea33_html_44cfdd0c09aa5636.gif )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若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恢复情况(611e11380ea33_html_44cfdd0c09aa5636.gif

组别

例数

心脏射血分数(%)

6 min步行距离(m)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传统组

42

39.45±2.36

43.08±2.76

71.96±8.04

150.47±14.86

试验组

42

39.24±2.52

48.12±3.25

71.83±7.98

222.49±25.37

t

--

0.394

7.660

0.074

15.874

P

--

0.694

0.000

0.940

0.000

3 讨论

在心脏瓣膜疾病治疗中采用心脏瓣膜置换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经王季、席婷等学者[3]研究指出,上述治疗方案的实施通常会涉及生理重塑、心脏结构等内容,在手术治疗期间还应维持较好的低温体外循环,如果护理不当,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进而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对患者提供高效、科学的术后护理干预能够促进相关部位功能的恢复,进一步改善疾病预后。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脏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等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试验组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传统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阶段性康复护理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具有十分突出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实施阶段性康复护理,有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恢复患者的心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琳,霍春颖,李庆印,等. Ⅰ期强化康复护理应用于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效果[J]. 中国护理管理,2019,19(1):60-65.

[2] 王海彦,张少琼,刘哲,等. 零缺陷护理管理理念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 广东医学,2020,41(19):2024-2027.

[3] 王季,席婷,郭瑞瑞. 反馈式康复护理联合情志干预对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的影响[J]. 海军医学杂志,2020,41(2):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