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道路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9
/ 3

山区道路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支护设计

邱志博

湖南省公路设计有限公司,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摘 要:山区道路建设产生的深路堑边坡,由于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和外力作用等因素制约,其边坡稳定性分析较复杂,边坡支护须综合考虑多因素进行设计。基于“固脚强腰”边坡支护设计理念,本文结合工程案例,通过对深路堑边坡支护前赤平投影和计算分析,支护设计后再次计算验证,检验支护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类似山区道路深路堑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区道路;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支护设计。

中图分类号:TU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山区道路总体设计时平纵选线宜利用山势及地形,尽量避免路基高填深挖形成高边坡。深路堑边坡受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和其他外力作用等因素制约,其边坡稳定性分析较复杂,边坡支护须综合考虑多因素进行设计。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充分掌握路基深路堑边坡设计条件,准确研判边坡破坏机制,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经计算验证边坡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并做好边坡防护及排水措施,保证路基边坡的安全性。

2工程概况

2.1地形地貌

拟建山区道路深路堑边坡场地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整体呈斜坡及沟谷地形,南北走向,沿线植被茂密。场地内为斜坡地段,地势陡峻、地形坡度约为20~35°,局部地形坡度达到50°,沿线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整体地势呈南低北高。

2.2地层岩性

据现场调查及钻探揭露,地层由新至老分述:

①素填土:紫褐色,主要由砂岩、泥岩块石和碎石及粘性土组成,局部含有少量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块、碎石含量26~40,粒径一般10~1080mm,结构主要呈松散~稍密状,稍湿。该层主要分布于场地地表,堆填时间一般在3年以上,钻探揭示厚度0.43~8.02m。

②粉质粘土:黄灰、黄褐色,软塑~可塑状,含植物根系及有机质。切面较光滑,稍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无摇震反应。该层在场地内分布较广,钻探揭示厚度0.43~16.32m,属残坡积成因。

③砂质泥岩:紫红、暗紫色。由粘土矿物组成,粉砂泥质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强风化带厚度1.2~3.0m;中等风化岩体岩芯多呈长柱状,节长5~45cm,岩质较软,失水易干裂。该层分布于场地大部分地段,为勘察区主要岩层。

④砂岩:灰、青灰色,主要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云母,泥质、钙质胶结。中~细粒结构,中厚~厚层状构造。岩芯强风化呈短柱状及碎块状,强风化带厚度0.40~3.50m;中等风化岩体取芯多呈柱状、短柱状,节长6~48cm,岩质较硬。

2.3.地质构造

拟建场地内无断层及构造破碎带通过,裂隙不发育,岩体较完整,地质构造简单。岩层产状25228,层间结构面结合差,属软弱结构面。场内测得2组裂隙,产状如下:

①50°∠12°,裂隙间距1~3m,平直光滑,无胶结,多呈闭合状,多为泥质或泥夹岩屑充填,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

②230°∠10°,裂隙间距3~5m,平直光滑、无胶结,多呈闭合状,多为泥质充填,局部铁锰质充填,结合很差,延伸数米,属软弱结构面。

裂隙①、②均属软弱结构面,场地无断裂构造,构造裂隙属不发育,地质构造简单。场区未见断层,岩层呈单斜产出,地质构造简单。

2.4.水文地质条件

沿线地表径流途径较发育,有利于雨水排泄,场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低洼地带的基岩裂隙和松散土层中,为基岩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场地内发育较贫乏,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地勘报告显示该区域地下水无腐蚀性。

3边坡稳定性分析参数、方法及评价标准

3.1计算采用工程地质参数

本设计采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推荐的岩土参数,主要如下:

素填土天然状态:γ=20.5kN/m3c=4.2kPa,φ=28°;

素填土饱和状态:γsat=21.5kN/m3csat=2.5kPa,φsat=25°;

粉质粘土天然状态:γ=19.4kN/m3c=29.09kPa,φ=10.61°;

粉质粘土饱和状态:γsat=20.4kN/m3csat=20.06kPa,φsat=8.05°。

强风化砂质泥岩:γ=24.95kN/m3c=35kPa,φ=28°;

中风化砂质泥岩:γ=25.56kN/m3c=187kPa,φ=30.2°;

强风化砂岩:γ=24.29kN/m3c=587kPa,φ=31.2°;

中风化砂岩:γ=25.11kN/m3c=1700kPa,φ=37.4°;

3.2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及评价标准

1)计算方法

该段深路堑直立开挖后,边坡可能产生沿岩层层面的滑动破坏。为进一步分析该边坡的稳定性,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第3.7.5节,结合地区经验选取典型作为代表,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验算。

不平衡推力法是针对滑面为折线形的条件下提出的,它假定条间力的作用方向与上一条块的滑面方向平行,计算简图如图1所示,按此假设可以得到不平衡推力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611db443d0b6a_html_f36ee012d9cae866.gif (1)

611db443d0b6a_html_ee57a35148f02a49.gif (2)

式中符号意义(如图1所示):W1i为土条中浸润线以上土条的重力;W2i为土条中浸润线以下土条的浮重;FiFi-1分别为本条和上一条的剩余推力;αiαi-1分别为本条和上一条的滑面倾角;ciφi为滑带土的黏结力和内摩擦角;Fs为滑坡的稳定系数;Ψi-1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条块的传递系数;Di为渗透压力,Di=γ w Ai sinβi,其几何意义是土条中饱和浸水面积Ai、水的容重γw、水力坡降sinβi的乘积,其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与水平向的夹角为βi

式(1)中右边第一项为本条的下滑力,第二项为本条的抗滑力,第三项为上一条传下来的不平衡推力。对于第一条,最后一项为0,依此逐条计算,直到最后一条的剩余下滑力为0,由此确定稳定安全系数Fs

611db443d0b6a_html_4502203d6aeb9c71.png

1 不平衡推理法计算简图

2)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

边坡稳定性评价标准:FsFst,稳定;1.05<FsFst,基本稳定;1.00≤Fs≤1.05,欠稳定;Fs<1.00,不稳定。Fst为边坡稳定安全系数。

4.边坡支护设计

4.1 边坡开挖后稳定性评价

道路施工按纵断面设计标高开挖,该段深路堑边坡土层及强风化基岩直立开挖后,由于基岩面倾角较陡,上部土层易产生沿岩土界面的滑动破坏。建议对上部土质边坡按1:1.50~1:1.75坡率设计放坡,强风化基岩边坡按1:1.0坡率设计放坡;下部中风化基岩为砂岩、砂质泥岩组成,边坡岩体类别为Ⅳ类,坡向270°为主,按1:1.0坡率设计放坡。由赤平投影图(图2)分析可知,该边坡属顺向坡,岩层层面与边坡坡向基本一致,为外倾主控结构面。

611db443d0b6a_html_2bd8cc0740f6a1d6.png

2 边坡赤平投影图

对开挖后未进行支护设计工况进行计算分析,该段边坡的稳定系数1.0<Ks=1.12<1.35,直立切坡后,该段顺向边坡稳定性较好,但是不能满足一级边坡的安全要求,作为永久性边坡,且边坡高度较高,随着时间推移,边坡岩体在各种风化作用下,其岩体参数会逐渐降低,在后期容易产生垮塌失稳的可能,需对边坡进行支护设计。

4.2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由于该路段岩层较厚且为顺层,采用一般路基开挖会导致边坡开挖宽度过大,土石方量增加较多,工程费用大幅增加,同时因开挖面积过大,对生态破坏较为严重。根据地勘资料,对该段边坡底下一级采用桩板挡墙+预应力锚索,其余几阶采用预应力锚索框格梁的形式支护边坡。岩层部分坡率1:1,土层部分坡率为1:15,每8米设置一个平台,桩板墙和框格梁之间设置10m宽平台,其余平台宽2m。桩基采用3000×5000mm的矩形桩,桩基部分锚索采用12根直径为15.2mm预应力钢绞线,每根桩基设置3排锚索。框格梁设计间距为2000×2000mm,立梁采用500×600mm,横梁采用300×600mm的钢筋混凝土,锚索设在立梁上,采用12根直径为15.2mm预应力钢绞线,每阶立柱设置3排锚索。边坡支护设计方案详见图3。

根据现场地形,坡顶设置防护网及距坡顶5m处设置截水沟,两者间地面采用10cm厚C30混凝土硬化。考虑该段岩层为顺层,为防止雨水渗透进岩层内,在框格梁间设置10cm厚C30喷射混凝土封面,然后在上面堆砌生态袋,并绿化。同时为了降低岩层内的水头高度,在每阶框格底部设置2道深泄水孔。

611db443d0b6a_html_7ebd418e69beef22.png

3 边坡支护设计图

4.3计算结果分析

根据《公路路基设计规范》表3.7.7规定,路堑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取值天然状态Fst=1.25(正常工况),饱和状态Fst=1.15(非正常工况),计算工况采用天然状态(工况一)和长期降雨或暴雨(工况二)两种状态,采用专业岩土边坡稳定分析系统进行计算验证,计算结果见下表:

1 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表

支护情况

工况

稳定系数Fs

安全系数Fst

稳定性评价

支护前

工况一

1.12

1.25

基本稳定

工况二

1.03

1.15

欠稳定

支护后

工况一

1.33

1.25

稳定

工况二

1.19

1.15

稳定

分析表1边坡稳定性计算结果可知,道路施工按设计标高开挖后,该处深路堑边坡未采取支护措施前,在天然状态稳定系数为1.12,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稳定系数为1.03,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进行边坡支护;该处深路堑设计支护后,在天然状态稳定系数为1.33,处于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稳定系数为1.19,处于稳定状态。对比支护前和支护后的边坡稳定状态,表明边坡支护可有效保证边坡的稳定性,满足边坡安全性要求,设计方案可行。

4.4边坡监测

场地深路堑边坡应采用施工监测、信息化动态设计方法。整个边坡施工及使用过程中均应作边坡变形观测记录,在每一典型边坡段应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点的观测网,用经纬仪,水准仪,地表位移伸长计等观测位移量,移动速度和方向;在出水点应测地下水,渗水与降雨关系。观测时间间隔一般可每周观测一次,当有危险征兆时,应进行连续监测。边坡应作长期观测,在竣工后的观测时间不应少于2年。

5.结语

遵循边坡支护“固脚强腰”设计理念,研究深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工程案例,对深路堑边坡支护前赤平投影和计算分析,支护设计后再次计算验证,检验支护设计方案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有效保证深路堑边坡安全性及指导设计工作,为类似山区道路深路堑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S].

  2. 时卫民,郑颖人,唐伯明. 滑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的探讨滑[J].岩土力学,2003 ,24 (4) :545 - 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