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7
/ 2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吴潘滨

温州市铁路与轨道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分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引言: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对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内容提要:温州市鹿城区位于温州市域中部,南接瑞安,北与永嘉和乐清隔瓯江相望,东临东海,西连丽水青田县,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区陆地面积292.72平方千米。因土地资源有限,道路网总量不足、功能结构不完善、机动车快速增长等原因,造成鹿城区交通日益拥堵、秩序混乱,运行效率低下,交通环境日渐恶化,成为城区发展的制约因素。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具有便捷、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发展轨道交通,构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解决温州城区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交通拥堵 轨道交通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正文: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交通拥堵问题愈发突显,其本质是居住空间和就业空间的错位,居住成本和出行成本的失衡,使城市居民在权衡后选择生活成本较低,地理位置较远的居住地。因而导致出行需求增加,交通系统压力增大,城市中心区有限的道路网络无法承载超预测的交通量,城市拥堵问题随之而来。实际上,城市化的进程并不必然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如果改变以小汽车为主导的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则可以实现职住均衡,减少通勤交通出行需求,缩短通勤交通出行距离,从而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城市空间格局。

土地利用是产生交通出行需求的根源,土地性质及开发强度决定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既从客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的规模和结构。通过在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过程中,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具体土地利用强度,进行多功能、高密度的综合开发,可为轨道交通吸引大量客流。同时,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以效率高、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的特点,能够有效集聚人口,使更多的人集中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以疏散的方式,引导城市向沿轨道线网发展。地铁一开,黄金万两”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轨道交通的开通运营意味着其直接辐射区域的地价迅速攀升,能快速提升交通节点的商业价值,促使局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强度得到提升。对此城市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在轨道交通关键站点导入文化娱乐和商业商务功能,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提高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利用价值,带来土地增值效益。轨道交通是一项规模大、造价高、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投资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目前,世界各地轨道交通运营基本是入不敷出,若能让土地效益返还轨道交通建设中来,使公共交通的建设和运营达到盈亏平衡,可实现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沿着轨道交通发展城市,将使城市空间布局更加平衡,市民生活更加便捷,在站点周边进行多功能、高密度的综合开发,使车站辐射范围内集聚居住、商业、办公等多种功能,减少人们的出行需求,通过完善公共交通接驳方式,引导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促进公共交通的有效使用和良性运转,减少人们对私人小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改变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的局面。

温州轨道交通S1线案例探讨

温州轨道交通S1线为东西走向,承担都市区范围内东西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功能,西起桐岭,经温州南站、瓯海中心区、温州站、龙湾中心区、温州机场至瓯江口片区,是构建未来温州都市区沿瓯江城市拓展带的重要支撑。温州轨道交通S1线的开通运营,大大缩短了中心城区与龙湾片区、瓯江口的空间距离、方便城区人口快速转移、支撑瓯江口及外围组团发展、缓解中心城区用地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焕发沿线土地资源的活力,促进其合理利用,均衡城市用地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形成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

自2010 年以后,温州市民出行方式构成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机动化出行比重不断上升,然而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断下降。虽然近年来温州市对公共交通系统加大投入力度,开通了 BRT,但由于道路系统容量的提升余地十分有限,造成了公交运力不足、公交线网布局缺乏均衡性与层次性、公共交通优先措施缺乏、公交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居民期望,以致短距离出行无法与电动车、自行车竞争,中长距离出行在舒适度、可达性方面又不如小汽车,致使公交分担率近年不断下降,出行方式结构日趋恶化,市区道路日益拥堵。温州轨道交通S1线开通运营后使温州进入了轨道交通的新时代,温州市民也首次真实体验到了轨道线的快速和舒适,在社会舆论上获得了广泛的好评。S1线全线开通运营里程53.5km,开通车站18座,行车间隔10分钟,单向小时旅客输送能力为5412人次,设计时速120km/h,乘坐S1线从中心地段至城市东、西部运行时间约为30min以内,提高了东西向出行效率,是市民去往龙湾机场、温州南站的便捷选择,有效缓解瓯海大道和机场大道的交通压力,优化出行方式结构,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目前温州轨道交通S1线的日均客流量低于周边城市轨道交通日均客流量水平。主要原因为一是温州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初期未形成成系统的轨道交通线网,线路可达性较低,无法发挥轨道交通的成网效益,客流吸引范围受限。二是温州轨道交通沿线部分区域仍处于城市规划待建区,线路整体并未经过市区核心区,周围配套建设不够完善,服务的受众较少。三是温州轨道交通S1线与周边地区割裂。轨道交通作为线性的交通工具,其直接影响范围一般为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交通走廊。因现状金温铁路廊道的存在,与周边地区缺乏联系,轨道交通与其他模式的交通接驳不便,导致站点与周边区域互动不足,在城市空间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割裂现象。比如惠民路站、龙腾路站南北联系不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站点客群吸引力。

思考与建议

国内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过程表明,在第一条轨道线路通车后的 10~15 年将是轨道交通的集中发展期,形成轨道交通多层次线网,以实现线网规模效益。同时温州市区发展迅速,市区面积达到 1414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各片区之间出行需求日益增长,而既有市域线路主要承担中心城区与外围片区长距离出行,不能有效解决市区交通拥堵问题,亟需建设市区轨道线路以满足出行需求。因此需加快获批的2条轨道线路建设,尽快形成市域轨道交通骨干线网,同时加快M1、M2等市区骨干线路的建设,完善轨道网络结构层次。

目前轨道交通S1线沿线用地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未利用地及交通设施用地为主,其中未利用地约为46%,居住用地约为 23%、交通设施用地约为11%,整体来说S1 线沿线用地有较高的开发潜力。因此要强化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通过公共交通的延展性和交通枢纽的聚 合性,对商业、办公、居住等城市功能进行有序叠加组合,增加沿线站点的活力,推动城市的持续性发展。虽然温州已出台了《温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办法》,《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开发的实施意见》等轨道交通建设相关政策,但与其他TOD 城市相比,在政策上存在较多的空白点,需完善相关的出让支撑政策保障、土地储备长效管控政策、少融资模式拓展创新政策。

完善站点周边公共交通接驳。加强站点周边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做好站点周边道路交通系统的优化,和公交线路布局的优化,保证站点与周边地区的畅达;合理设置公交站点、社会车辆停车场、出租车辆上下停靠点等各种交通设施布局,做好站点与各种交通设施的接驳设置,实现站点换乘无缝衔接;重视最后一公里的解决,创新思路和举措,加大资源配置,提升慢行交通品质,创建友好的慢行空间,优化绿色出行环境。
参考文献

[1] 包叙定, Zhang, Liman. 强力推进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20, v.23;No.211(04):4+148.

[2] 茅宁, 刘志明.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渣土资源化利用现状[J]. 非开挖技术, 20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