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优化设计探索——以上海新江湾城A5-01地块配套学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1
/ 2

中小学校园地下空间优化设计探索——以上海新江湾城 A5-01地块配套学校为例

向萌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092

摘要:近年来城市不断向高密度发展,人们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愈加重视,本文以上海新江湾城公建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研究对象,针对科学开发中小学地下空间的策略和经验进行总结探讨,从而为较大密度的中小学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提供合理的策略参考,缓解城市用地紧张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地下空间;优化设计;校园空间

引言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教学设施的构建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由于土地资源相对匮乏,这便导致城市中的中小学在建设项目实施方面所能获得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地方政府虽然对教育实施的构建方面重视程度较高,但从土地资源的划拨方面来讲,通常仅能达到土地配置的基本要求,难以从建筑发展和空间优化方面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其次,城市中小学的人口相对集中,且教学质量越高的学校生源越密集,这便导致校园周围的人口数量持续攀升,在较短的时间内便需扩大校舍的空间范围,因此上述现象对教育的布点也形成了较大的障碍。此外,中小学在教学空间的需求不断提升,如学校普遍实行小班教学,高中则实施走班制,上述教学模式对校舍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因此从建筑设计角度来讲,便导致土地面积不变,但建筑面积需求增加的矛盾。中小学建筑的层数与其他建筑类型不同,整个建筑不宜过高,因此在不增加占地面积的前提下,如何增加整个建筑的容量便成为相关行业所需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加强地下空间的开发效果便成为较为有效的手段。

1、工程概况

新江湾城地处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本项目建设用地北临殷行路,之间有30米公共绿化带相隔;东临政和路;南临国晓路;西面与政澄路隔河相望。本项目为园区内公建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占地面积为33046平方米,拟建小学20班,初级中学24班,行政及公共教学部,艺术楼及音乐厅,体育中心和游泳馆。学生人数为1880人,在校教工130人。总建筑面积为24998平方米,其中地下层面积4405平方米(图1)。

6113478868118_html_1254d5c82f2bf43b.png

图1

  1. 地下空间功能划分

本项目中利用地下空间减少建筑体量,减少计容面积。地上将中学部居北,小学部居南,行政办公等穿插于教学区之间,面对运动场,同时也消化了不利日照方位。除去地上的教学区、办公区和400米环形跑道运动场,地下需容纳车库、餐厅、设备机房等所有剩余功能空间。设计利用下沉广场将阶梯教室、风雨操场等高大空间、餐厅、展厅、多媒体间等生活相关底层公共活动空间设置于地下,可通过公共门厅直接到达,既缓解消防疏散压力,同时减少对其他教学空间的干扰,获得与地面建筑一样的舒适性,同时利用建筑高差结合景观设计,形成多样化的人性公共活动空间。具体功能如下:

2.1地下车库

车库的使用功能在近年来也形成了较大的转变。在2010年前,学校中的车库主要可为教师及来访车辆提供停放地点。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基于城市规划的指导,学校的车库便需增加社会和家长车辆的停放功能。增加上述两项功能,不但能够提升学校车库的容量和规模,同时其关系也更为复杂。

目前本项目由于用地紧张,仅能提供59辆车位的地下机动车停车场,入口位于殷行路,方便快捷,节假日可成为社会停车场缓解城市停车压力。本工程局部设防空地下室,设置一个战时二等人员掩蔽所,掩蔽人数为1700人。从学校方面讲,社会车辆的停放可对教学功能形成一定的影响,但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上述配置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尤其学校属于公共资源,合理迎合城市交通需求,降低由于土地资源紧张所造成的交通压力,便成为具有前瞻性的方法。这已经成为缓解交通和教学安全的矛盾措施,也是在设计期间所需重点处理的问题。

2.2校舍辅助用房

对校舍辅助用房的定义尚不明确。在当前中小学设计中,对教室的采光、通风等功能已经形成了明确的标准,因此从传统理念来讲,将地下空间作为教室并不可行。但地下空间能够提供较多地面空间难以形成的特殊尺度,如果科学利用上述空间,便可形成相对丰富的教育空间。

地下校舍用房可主要分为教学辅助和公共活动用房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指实验或者各类兴趣空间,或多功能厅等。该种用房虽然不能作为教室,但在特定时段也可作为教学场所,因此需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来保证其具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较为关键的在于,地下空间用作上述教学用途时,需侧重保证其通风条件。在本项目中,通过三个下沉庭院(图2,图3,图4),创新实验室、学生餐厅、多功能厅、风雨操场等均可获得和地面建筑一样的自然通风采光,并直接通过室外疏散。

6113478868118_html_a171465ba2f3ead0.jpg6113478868118_html_4c108545397aca84.jpg

图2 图3

2.3公共活动用房

在地下空间范围,对公共用房的功能进行补充更具有创造性特征。通过实践可知,完成部分地下公共空间的创设,能够有效解决学校长期难以处理的问题。从功能方面来讲,公共活动用房还可细化分为游泳馆、集会空间等类型。

室内运动场地:长三角地区进入冬春季节,便会出现较多的阴雨天气,而夏季相对闷热,学校的室外运动场应用频率并不高。创设地下空间便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本项目中吗,地下室主要可为学生提供乒乓球、形体等运动场所。在具体应用时,地下空间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更适合作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而百米报道、游泳池等也可在地下空间内设置。(图4)

展览、集会空间:在教育模式不断优化的背景下,该类型的空间需求也会逐渐提升。面向学生开展美术、科技等展览活动,能够明显优化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若想获得理想的展览效果,便需向学生提供特定的展览空间。此外,学生组织集会也是较为常见的活动类型,学生间可形成类似于社会的关系形态,这也可有效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上述活动内容也需在特定环境中实施。以往学校并未对上述教育内容投入过多的重视,即便学生存在上述方面的需求,学校通常会通过借用教室等场所来临时组织活动,这便对需要长期或周期性开展的活动造成一定的限制。地下空间的使用能够明显拓展学校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可具体依据不同的活动特征来设置相应尺度和形态的空间,此外活动空间设计具有更高的随意性等特征,这对丰富地下空间形态也会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本项目在下沉庭院C旁设一展厅,空间完整,可布置性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和交流空间(图4)。

2.4 生活服务用房

生活服务用房主要包括餐厅、洗衣房、文具店、书店、便利店等,为学生生活提供充足的便利与交流活动空间。

本案将中学部餐厅和小学部餐厅设置在地下一层,紧邻下沉庭院(图4)。通常学校的餐厅面积相对较大,但在实际使用时的应用频率并不高。除了供学生午餐外,便很少会得到利用,每天的运用时间大概为半小时。如将餐厅作为学校活动场地的拓展,除了为学生的午餐提供场地外,还可将其作为学生离校前阅读作业或等待家长的场所。从实际应用价值来讲,这种设计方式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离校的秩序性,同时还可避免在学生统一离校时间对校园和周围交通所产生的影响。此外学校还可有效提升餐厅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从理念层面分析,上述设计思路还可充分重视生活性。在学校、学生和家长间建立相对模糊的空间,可对看似固定的上学、放学时间具有一定的缓冲,不会出现同一时段大面积拥堵的情况。也就是说,学校设置较大的空间来缓解放学时的人流压力,容留部分学生利用餐厅空间开展学习等活动,这样学校百年不再作为封闭性的空间,而与家长之间形成了可以灵活接触的空间范围,只需将原本存在的空间提升利用频率即可。

6113478868118_html_3750204c0868a96e.png

图4

3、结语

对学校地下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地下空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经过学校进行功能树立后,便可充分挖掘其潜能。甚至基于城市规划的要求,地下空间能够实现多数地面建筑难以发挥出的功能和价值。因此在此层面上讲,地下空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当前,中小学在教学空间的设计方面并未对地下空间方面形成明确的规定,虽然设计人员会存在一定的疑虑,但同时也避免了各种设计方面的局限。从设计工作角度来讲,通常会认为地下空间在采光和通风方面的条件不够理想,但上述问题均可通过科学手段进行处理,从而获得空间的更大功能。在城市发展的环境下,建筑空间的限制条件越来越多,在既定的资源内明显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便成为空间设计领域所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滕柔,刘垚.浅谈室内设计与人类心理的关系[J].建筑与文化,2019(08):223.

[2]郭钦恩,刘彬艳,谌珂,陶郅,陈子坚.大学教育建筑集群式设计——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综合楼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08):98-100.

[3]刘宏波,翟国方,顾福妹,施益军,李亚.中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初探[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04):955-964+1016.

[4]雷升祥,申艳军,肖清华,奚家米,顾霖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未来发展理念[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04):965-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