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初探

张亚慧 1 赵 兵 2

身份证号码: 41148119900513****

身份证号码:21010519860430****

  摘要: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在加快,建筑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建筑的类型和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行业的发展得到了更多新思想和新技术的支持。总的来说,目前中国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建筑的施工方法不同,施工效率和质量必然不同。笔者认为,安装板项目的预留可以通过中间媒介来实现,可以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材料消耗,减少施工现场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建筑;组装和施工;优化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整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现浇施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居住条件的需求,预制建筑应运而生。预制建筑在促进环境效益、劳动效率、社会效益和材料成本节约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装配建造与传统建造的区别 
  装配建造(IndustrializedConstruction),又称预制建造、场外建造,装配建造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都是指在工厂预制建筑部件运往现场组装的建造方式。精益建造领域学者认为装配建造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系统,但同时他们也认为,装配建造本质上仍具有建造的特性:建造的一次性、现场生产性、临时的多组织性。工业技术的革新催生了工厂预制和现场机械装配的新型建造方式,这给传统建造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 
  传统建造是以身体操作为主体,进而所使用的材料、工具都以身体的尺寸与肌肉运动机制密切相关,传统手工建造模式下,手工的不精确性与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工业革命的到来使传统建造中的身体操作被机械操作所替代,建筑构件也向工厂化预制生产的趋势发展,建筑被分解为构件单元进行工厂预制再运到现场进行组装连接,工业化建筑产品以建筑部件的形式出现并介入建造中。因此,装配建造与传统手工建造差异的关键点在于,前者利用机械操作构件部品,后者利用手工操作建筑材料;同时,传统建筑建造与设计环节分开的,而装配建造在建造前就考虑各部件的拆分与组合,因此方案设计与装配建造有着更高的关联度。在这些差异的背后反映了制造业向建筑业的渗透,建筑建造中工业化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传统手工生产模式。 
  2.建筑学视角下的装配建造要点 
  2.1合理利用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采集系统是改进机制运行的基础,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将互联网技术、VR技术、AR技术、BIM技术、RFID技术具有的监督价值和管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不仅能将每一个参加装配式建筑施工的单位有效组织起来,而且还能充分呈现其具有的集体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和处理效果,保证装配式建筑具有较高的施工质量,进一步提高使用舒适性和安全性,为我国装配式建筑实现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2.2促进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的完善 
  要保证装配式建筑管理体系具有较高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必须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在相关政策标准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下,积极配合第三方机构对装配式建筑具体项目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这样的方式能使装配式建筑存在的质量问题从根源上得到有效控制。与此同时,对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工作而言,其涉及的内容众多,包括对建筑企业提高施工质量的具体行为进行管理、建筑工程每一个施工环节的管理、工程结束后验收环节的管理。为了提高施工企业对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相关工作的重视力度,不仅要加大完善市场机制的力度,理智评价对装配式施工项目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而且还要对项目的公开信息和诚信等级全面公开,使工程项目质量在社会共同监督的环境下,有效弥补政府监管存在的缺陷。 
  2.3建立完善的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是改进机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运行检测系统主要是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数据进行核实并上传检测结果。将采集到的信息与工程施工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便于施工方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每一个施工环节完成之后,都应该应用检测系统对其质量进行检测,只有保证该环节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施工环节。检测系统的设定应该符合装配式建筑的实际建造需求,当发现施工环节存在质量问题时,应及时改进。全面落实改进机制,可以及时、有效地解决装配式建筑建造中的质量问题。 
  2.4结构时间重组:横向拆解-纵向重组

装配式建筑有预拆分的过程,目前的建筑拆分主要分为三类:功能部件、系统部件和制造部件。功能构件的拆分会将建筑构件分为六类:基础、楼层(梁板)、墙柱、屋顶、楼梯、门窗。另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建筑物分为系统级别,如结构系统、维护系统、设备系统和内置系统。显然,这两种划分都是从抽象的角度出发,不能应用于预制。在他的书《建筑建构手册》中,安德烈德和普拉泽斯将建筑的材料元素从小到大排列:原材料-模块-组件-结构-结构。参照这种划分,作者将装配和建造的物质要素分为:物质-构件-构件-模块-建造。构件、组件和模块可以概括为不同层次的预制件。从构件到构件再到模块的预制,不仅是构件集成化生产装配技术的一大进步,也是现场施工的逻辑相对于传统现场施工方式的一个质的变化。这种建筑分体预制的意义在于,分体建筑部件的内部结构顺序与其他部件的内部结构顺序是分开的,传统建筑的各个结构层次都受制于建筑的整体施工顺序,如从下往上、从内到外等。零件预拆卸是批量同步制造的前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厂预制速度。

结语

装配式施工通过工业制造对建筑结构进行重组,使建筑施工更加准确、快捷、灵活,进而使建筑向制造转变,建筑向产品转变。对于建筑师来说,组装和建造使建筑构件大规模生产,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主题。但如果这些材料只是用来实现对历史风格和视觉形象的追求,建筑师就会错过组装和施工带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胡子楠.诗意制作:现代建筑建造方式及其维度研究[D].天津大学,2013. 
  [2]李海清.实践逻辑:建造模式如何深度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2016(10):72-77. 
  [3]克里斯·亚伯.福斯特与建筑技术的进步[J].世界建筑,2012(01):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