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医学科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真实体验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重症医学科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真实体验研究

范天艺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邯郸 056000

【摘要】 目的 研究重症医学科(ICU)对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早期康复的真实体验。方法 随机筛选的60例ICU患者,均为2018年5月-2020年4月治疗。以前瞻性随机分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效果。结果 治疗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CU治疗过程中发生获得性肌无力、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身体机能,增强肌肉及关节活动效果,降低获得性肌无力、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应用效果好。

【关键词】 ICU;机械通气;早期康复训练;效果

ICU收治的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情况,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可利用呼吸机将气体泵入及排出肺部,保证患者正常通气功能。对于病情危急的患者来说,采取机械通气治疗,可为临床治疗赢得更多的宝贵时间。 但在机械通气治疗中,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获得性肌无力、肌肉萎缩等情况,需要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提升患者机体功能。而研究证实[1],ICU机械通气患者应在治疗早期即开始康复训练,可达到较高的干预效果。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早期康复训练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筛选的60例ICU患者,均为2018年5月-2020年4月治疗。以前瞻性随机分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6-85岁,均值(49.6±4.1)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5-82岁,均值(50.2±3.8)岁。纳入标准[2]:患者均为ICU收治患者,且机械通气时间在48h以上。排除标准:入住ICU前出现肢体障碍或者异常者;意识不清或者无法配合者;合并严重脏器衰竭或者机体严重病变者。分组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干预,包括实施被动及主动关节活动,开展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旋转运动。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训练干预。(1)神经肌肉电刺激。指导患者保持舒适体位,并选择合适的痛点和穴位,采用双通道神经肌肉电刺激仪对选择好的部位实施电刺激,电刺激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并保证电流频率在30-50Hz。连续电刺激2d每次,连续干预4周。(2)采用电动起立床进行早期康复。电动直立床倾斜角度从30°开始,每天增加10°,治疗过程中,防止无体位低血压症状,并指导患者双下肢穿弹力袜和软垫运动鞋,将其踝关节、膝关节以及髂腰部使用固定带固定。倾斜角度增加至50°以上者,增加胸部固定带,防止倾倒。每天训练10min,逐渐增加至1h/次,每天2次。(3)早期四级康复训练。①存在意识障碍患者,采取被动关节训练,对膝关节、腕关节以及肩关节等进行器械按摩,每天30min。②意识清楚患者,采用主动关节活动,对膝关节、腕关节以及肩关节等进行内收外展、旋转等训练。逐渐从坐起,并坚持每天20min的坐姿。③患者意识清醒且肌力恢复,可进行适当的脱机训练,进行手举1kg内物品的训练。④患者脱机后,抬高床头至65°,双腿微曲,足蹬下肢活动训练器,进行下肢功能训练。也可悬坐于床边,脚蹬下肢训练器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

1.3.1 评估两组治疗指标。包括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3.2 评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获得性肌无力、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以(60ffbaba4b733_html_9dbc1a95e1a04904.gif ±s)计量,以t检验;以n(%)计数,检验值为卡方。P<0.05,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

治疗指标对比,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 1 两组治疗指标比较(60ffbaba4b733_html_9dbc1a95e1a04904.gif ±s,d)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

ICU停留时间

住院时间

观察组

30

7.5±1.5

14.1±3.1

27.1±5.0

对照组

30

10.3±2.1

17.5±3.4

32.0±6.1

t


5.943

4.047

3.403

P


0.000

0.000

0.00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ICU治疗过程中发生获得性肌无力、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获得性肌无力

谵妄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观察组

30

0(0.0)

1(3.3)

1(3.3)

对照组

30

4(13.3)

6(20.0)

6(20.0)

X2


4.286

4.043

4.043

P


0.038

0.044

0.044

3 讨论

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来说,实施早期康复训练的目的是防止长期制动造成的关节、肌肉功能退化以及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早期康复分为超早期康复及早期康复两个阶段,超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在患者卧床期间,生命体征恢复稳定后,实施被动康复训练,防止压疮、关节僵硬以及肌肉退化、肺炎以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4]。早期康复是在患者后期生命支持期以及恢复期开展的康复训练活动。早期康复训练时期,患者生命体征比较稳定,脏器功能和肢体功能还不稳定,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提升患者身体功能恢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5]

本次研究中采取的早期康复训练措施,包括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童国低频脉冲电流对神经及肌肉产生刺激,以提升肌肉及神经敏感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通过电刺激,可促进肌肉被动收缩以及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恢复神经功能及肌肉敏感度,达到早期康复效果。康复训练中,还采取电动起立床进行操作,主要是对进行被动抗重力训练,这种机械训练方法,不需要患者的主动配合。训练过程中,不需搬动患者,通过抬高床头角度,就可以进行各种训练。训练的作用在于通过不断增加训练负荷,促进回心血量,减少肺部血液淤积,从而改善肺功能[6]。通过对自主神经运动的刺激,可以加速周身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关节受力情况下,也可达到锻炼的目的。此外,还通过4级康复训练法,提升患者上下肢活动力度,同时,减少长期卧床引发的各种并发症。足蹬式下肢训练器的应用,也可有效提升下肢功能,促进机体功能尽早恢复。

通过本次研究证实,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以及住院时间都比对照组短,获得性肌无力、谵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0.05)。从研究结果看,早期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机体功能,缩短治疗时间,且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治疗安全。

综上,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尽快恢复,且并发症较少,康复训练的效果好。

【参考文献】

[1]王彩虹, 秦君玫, 贲艳丽. 早期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ICU获得性肌无力的改善效果[J]. 中国护理管理, 2019, 19(3):145-149.

[2]龙柳欣, 李亚敏. 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9, 34(5):617-619.

[3]缪艳翎, 恽文娟. 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 35(5):473-476.

[4]胡安丰, 彭晓, 李婷. 早期康复护理对ICU呼吸衰竭有创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 16(2):75-77.

[5]李万里. 早期康复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19, 26(10):96-98.

[6]丁楠楠, 姚丽, 张志刚,等. ICU机械通气患者早期目标导向康复锻炼安全标准的系统评价[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9, 31(1):9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