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观察

王洪念

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中心卫生院, 401346

摘要:目的:探讨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均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扫描,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水肿组与血坏死型组,比较两组分级情况,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CT扫描检出急性水肿组42例,血坏死型组18例,急性水肿组CT分级情况与出血坏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T表现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能够准确反应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类型,并可通过影像学分级明确病情严重程度,可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CT;急性水肿;出血坏死型

急性胰腺炎属于急诊科常见急腹症,病情急且进展迅速,由于胰腺酶被激活,可造成胰腺水肿、出血、坏死等,如果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发生休克、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存在严重威胁[1]。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诊断并积极进行治疗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预后有显著意义。CT属于诊断急性胰腺炎的常用手段,过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诊断准确率,本次研究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探讨了CT诊断对判断患者病情以及疾病类型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病例纳入与资料整理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纳入标准:(1)满足急性胰腺炎诊断标准;(2)存在上浮疼痛、腹胀等症状;(2)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激素、血尿淀粉酶水平明显异常;(4)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腹部疾病者;(2)既往腹部手术史者;(3)特殊生理时期者。该60例患者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20~64(41.28±6.1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2(5.71±2.04)h。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后,均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前电压控制为140kV,电流控制为300mAs,层厚5mm,扫描速度每周0.5s,重建间隔3mm,准直2.5mm,螺距2.4。完成准备工作后,辅助患者取仰卧位,从头部开始到足部进行从上到下的扫描。对需要增强扫描者,先确定胰腺范围并定位,使用35%的碘海醇100ml为对比剂,如患者病情允许,可在扫描前30min饮水500ml,维持空肠近端充盈,再次扫描时补充饮水300ml,以维持胃、十二指肠充盈。如患者病情严重,禁食水,禁止使用造影剂,并密切进行患者体征监控,避免病情加重。

1.3观察指标

  1. 急性胰腺炎分级情况比较,以Balthazar为判断标准进行CT分级,具体如下:1级,胰腺扫描结果为正常;2级,扫描结果提示胰腺轮廓不规则,并伴随局部增大;3级,胰腺明显肿大,累及胰腺附近组织,附近脂肪伴随条索状、网状水肿;4级,存在上述现象且伴随单个胰外液贮六或者伴随蜂窝织炎;5级,存在多个胰外液潴留,并已经发展为囊肿。(2)两种类型患者CT表现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处理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种类型患者CT分级情况比较

经CT扫描发现,急性水肿组42例,血坏死型组18例,急性水肿组CT分级情况与出血坏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急性胰腺炎CT分级情况比较 [n(%)]

组别

例数

1级

2级

3级

4级

5级

对照组

实验组

42

18

0(0.00)

0(0.00)

25(59.52)

1(5.56)

13(30.85)

2(11.11)

4(9.52)

6(33.33)

0(0.00)

9(50.00)

X2

P值


35.739

0.000

2.2两种类型患者CT表现分析

CT检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患者42例,构成比70.00%,其中31例患者普遍胰腺局部或整体增大,多为胰头或胰尾部增大。11例患者腺体肿大,胰腺中伴弥漫性或局部密度降低,轮廓欠清晰。4例患者存在胰管扩张,胰腺附近伴随少量积液。CT检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患者18例,构成比为30.00%,胰腺普遍增大,解剖结构不清晰,胰腺内部存在小点状或小片状低密度灶,边界模糊,胰腺周围筋膜厚度增加或伴随积液,累及双肾间隙。2例患者存在蜂窝织炎表现,1例伴随胰腺囊肿,3例伴假性囊肿。胰腺内伴随点片状或大部分无增强效应的坏死灶。

  1. 讨论

近年来,由于国民生活水平的上升,饮食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机体营养摄入过剩且消耗量减少,容易破坏机体平衡,导致酸碱不平衡或者内分泌紊乱,将加重胰腺负担,进而增加急性胰腺炎的发生风险[2]。对急性胰腺炎,临床根据其病情发展严重程度将其分为急性水肿与出血坏死型两种类型,出血坏死型患者风险更高,如未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故需要做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3]。CT属于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手段,操作简单方便,在进行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时,有着扫描速度快、薄层、采集影像清晰等优势,抗干扰效果较好,能够清晰的显示病灶区域,有利于提高诊断结果的精确性,能够判断病变的性质,并可结合临床表现判断水肿、出血、蜂窝组织炎等类型[3]。通过CT扫描能够有效进行患者病情的分级,而分级诊断可辅助临床医师迅速识别患者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诊疗方案。本次研究结果中,急性水肿组CT分级情况与出血坏死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提示CT扫描诊断效能较高,有利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综上所述,对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CT进行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判定,且可通过CT分级为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谭迎杰. 观察急性胰腺炎应用CT影像诊断的临床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71-72.

[2]刘通. 观察CT影像诊断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0):188-189.

[3]王海军. 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表现和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22):7-8.

[4]周盈. 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2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