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通信基础设施标准化治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6
/ 2

变电站通信基础设施标准化治理

王劲飚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忻州供电公司 山西省晋中市

摘要:针对变电站独立机房内走线、线缆标识、通信电源、机房环境等问题,制定了一套通信机房基础设施标准化管理方案,并结合铜陵地区变电站通信基础设施标准化治理工作,进行分析与完善,有效提高了通信运行维护效率及安全稳定性。

关键词:变电站;通信机房;基础设施;标准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TM64

电力通信是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它承担着生产经营各种信息传递及交换,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通信机房作为电力通信网核心节点[1],其基础设施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电力通信稳定性及可靠性[3]。如何有效提高变电站通信独立机房及非独立机房通信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是摆在通信专业人员面前的难题。

目前变电站通信基础设施主要面临建设及投运时间跨度大,部分站点投运时间较久,各种业务通道变更频繁,站内设施存在问题较多等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包括音频电缆、光纤、2M连接线等各种线缆走线无序及绑扎随意;二是音配、数配、光配等设备所承载的业务通道标识不清;三是部分通信蓄电池组老化严重。不仅严重威胁变电站通信系统稳定性及可靠性,还对应对通信突发事件造成极大的困难,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开展变电站内通信机房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治理,可以优化机房现场管理,有效改善现有通信机房环境,并为今后通信机房的标准化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1 方案的设计

在制定通信基础设施标准化方案之前,先期组织开展本地区通信机房基础设施调研工作,依据现场调研情况制定整改工作计划。以铜陵地区电网为例,此次标准化治理工作包括铜陵地区11座220 kV变电站及22座110 kV变电站,其中独立通信机房5座,其余为非独立通信机房。本次通信机房标准化建设以独立通信机房为工作重点,计划以220 kV变电站独立通信机房为整改试点,整改验收合格后,将继续开展其余机房标准化治理工作。

1.1 标准化治理的启动阶段

在治理启动阶段,需要对变电站内通信设施所暴露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盘点及汇总,为后期实施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治理与消缺。可安排设备责任人对各自管辖范围变电站进行现场勘察,总结现场存在问题并记录;结合勘察情况,组织运检班组人员制定变电站整改治理方案,做好各项整改所需材料准备工作,并制定项目的后续质量评价标准。

1.2 标准化治理的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是标准化治理的关键,是对前期启动阶段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可由通信相关专业人员在220 kV变独立通信机房集中开展基础设施治理工作,逐一落实以下工作:对所有通信设备进行除尘工作;对机房内通信设备所涉及2 M、音频、光纤线缆进行梳理,按照国网规范对线缆重新进行绑扎;核查理清无标签或标签错误的通信业务;更新修订通信运行资料。

基础设施治理完成后由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工作,验收阶段按照国网标准进行,主要评估机房环境卫生、线缆走向布局、标签标识准确度、现场资料准确性、通信电源及蓄电池可靠性及安全性。验收合格后以此站为模版开展地区变电站标准化治理工作。

1.3 标准化治理的提升阶段

结合本地区变电站基础治理工作,总结得出一套变电站通信基础设施标准化管理方案,然后针对标准化方案进行反馈,主要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

第一,总结到位不遗漏。治理验收结束后,需总结其设计、实施、验收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为规范化治理后续的推广消除难题。

第二,坚决整改不放过。对于在规范化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坚决做到不彻底整改不放过的态度,消除非必然因素导致的项目延期等不良结果。

第三,严格要求定标准。完善各个环节的实施标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项目标准的不一致,确保规范化实施的专业化、标准化。

2 规范化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1 存在的问题

在机房治理过程中我们发现机房建设因缺少规范约束,使得线缆不规范放置,造成各类线缆交叉占压,若线缆生故障,很难得到及时排查。多种线缆交叉的交叉点会影响通信业务,同时也存在一旦发生短路情况容易造成火灾的安全隐患。

机房现场标识标签缺少统一规范,未按照国网统一标准打印粘贴设备及线缆标签,线缆起点终点标识不清,对现场整理工作造成阻碍。

2.2 解决的对策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铜陵地区变电站独立机房中通信设施标准化治理的情况,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解决规范化治理暴露的不足之处。

2.2.1 机房布局

在信息通信机房开启使用之前,应对机房的总体规划和生产机房的功能做好定位,如机房平面规划布局和划分区域、设备安装顺序和位置、安装电源设备和专用机房空调的位置、供电和送风方式等[9]

在机房的整体规划中,尽可能避免多次安装,尤其是强弱电线缆不要放在同一个走线架上,容易导致走线架混乱,应把各种走线架一次性安装到位,并制定线缆施放规划及后期扩展方案。

2.2.2 标签标识

在通信机房标准化建设中,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通信网络资源命名规范》文件要求,结合机房实际情况对所有线缆做好标识,包括线缆的起点、终点、所在线缆段的名称以及所承载的业务。

2.2.3 蓄电池使用标准

电力通信机房的蓄电池容量应保证所供负载运行4 h以上。蓄电池停电,应利用手机短信功能自动通知相关人员。为确保相关人员能够通过监控电脑远程看到电池的电压情况,蓄电池的运行状态要有远程监控。

3.结语

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功能是运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技术,或者运用泛人工智能技术代替人工进行广泛的通信操作,其主要由监控单元、通信总线系统及监控云端构成,同时基于智慧的二次设备搭载最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运用强大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处理变电站各类型传感器的数据,实现变电站通信网络的综合功能.,进行分析与完善,有效提高了通信运行维护效率及安全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浙江500 kV 变电实施标准化改造[J]. 电力安全技术,2019,21(11): 21.

[2]亓琦. 变电站通信机房标准化工艺设计研究[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22): 112-113.

[3]青桃.变电站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与实施[J]. 山东工业技术,2018(12): 172.

[4]邹志峰, 郭建峰, 钟乐安, 等. 变电站安全设施标准化研究及应用[J]. 电气开关, 2017, 55(05):100-104.

[5]李红勃. 标准化建设在35 kV 变电站的应用与实践(续完)[J]. 农村电工, 2017, 25(05): 45.

[6]左志远. 浅谈变电站土建施工标准化管理[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7(01): 186-187.

[7]张姝, 张慧丽. 变电站精益化管理的研究与实施[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31): 200.

[8]张珂. 智能变电站规范标准化设计探究[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24): 6-8.

[9]喻冠华. 信息通信机房标准化建设浅析[J]. 通讯世界,2016(10): 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