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徐珍

杭州市富阳区中医院,浙江 杭州 311400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1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成两组,每组各55例,一组为常规组,实施一般护理模式,另一组为干预组,实施优质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与心理状态。结果: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的94.55%高于常规组的74.54%;干预组患儿SAS评分的(48.33±1.24)低于常规组的(52.56±2.47);干预组患儿SDS评分的(48.58±1.35)低于常规组的(53.06±2.63)。结论:对患儿护理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更容易获得患儿家属满意,并有效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应大规模推广。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心理状态


经济的迅猛增长,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变,逐渐对医疗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然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很难满足患者需求,降低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影响医院与患者间的关系,很容易引发医患纠纷[1]。而儿童作为现代家庭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对医疗护理服务的要求更高。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儿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10例患儿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寻找出一种效果更加良好的儿科护理模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11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层随机的方式,将其划分成两组,每组各55例,一组为常规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3~10岁,另一组为干预组,男31例,女24例,年龄3~9岁,一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不显著(P≥0.05),可对比研究。

纳入标准:年龄在1~12岁之间;诊疗治疗完整;愿意配合本次研究者

排除标准:心源性休克等急重症疾病者;精神异常者;中途转院者。

1.2方法

常规组护理时,采用一般护理模式,如常规的心理疏导、膳食引导等。干预组护理时,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主要有:(1)在院内,选择主治医生、护士长以及高素质基层护士组建优质护理小组,并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组内各成员的职责;开展培训活动,强化小组成员优质护理能力;(2)强化病房管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消毒,加强院内交叉感染的防范力度;若患儿出现感染疾病,要及时予以隔离,并通过紫外线的方式,定期开展消毒工作,天气良好时,应及时将门窗打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性;同时,护理人员应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仔细擦拭门窗、墙壁等,为患儿构建出良好的休息环境。(3)在科室显眼位置处,设立家长反馈信箱,家长对护理服务有所要求时,均可将要求投入到该信箱内,医院通过对家长反馈的信息不断对护理服务予以优化。(4)针对儿童的特点,采取符合儿童性格特点的心理指导方法,如将小故事等,转移患儿注意力,使患儿心态保持良好;定期与患儿玩耍,一方面,拉近护患间的关系,提升患儿的配合性,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的方式,可向患儿传输一些疾病与质量方面的知识,也会提升患儿的配合性[2]

1.3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当中,选择了两个观察指标,一是满意度,通过与患儿家属的交流,结合相应的问卷调查,确定患儿家属对本次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患儿家属未指出不足,表示很满意;患儿家属指出少量不足,但未影响患儿康复,表示满意;患儿家属指出较多不足,并对患儿康复具有一定影响,表示一般,患儿家属指出大量不足,并对患儿康复造成严重影响,表示不满意。满意度=(很满意+满意)/n×100%。二是心理状态。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的方式,评估患儿的心理状态,两个量表总分均为7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儿心理状态越差。

1.4数据处理

研究时,通过SPSS20.0软件,对临床数据予以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满意度

研究发现,在常规组当中,患儿家属满意度为74.54%,在干预组当中,患儿家属满意度为94.55%,干预组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满意度对比结果

组别

n

很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满意度

常规组

55

15

(27.27%)

26

(47.27%)

10

(18.18%)

4

(7.28%)

41

(74.54%)

干预组

55

24

(43.64%)

28

(50.91%)

3

(5.45%)

0

52

(94.55%)

X2


10.652

0.254

1.481

2.074

9.354

P值


0.001

0.357

0.095

0.087

0.001


2.2心理状态

研究发现,在常规组中,SAS评分为(52.56±2.47),SDS评分为(53.06±2.63),在干预组当中,SAS评分为(48.33±1.24),SDS评分为(48.58±1.35),干预组均低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心理状态对比结果

组别

n

SAS评分

SDS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常规组

55

58.63±3.44

52.56±2.47

59.82±3.65

53.06±2.63

干预组

55

58.15±3.32

48.33±1.24

59.71±3.58

48.58±1.35

T值


0.256

5.719

0.137

6.583

P


0.356

0.034

0.735

0.022


3 讨论

儿童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疾病,不仅干扰患儿正常生活,而且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危害,因而患儿患有疾病后,应及时予以治疗,且为了提升治疗效果,还要提供高效的护理服务。以往阶段,通常采用一般护理模式为主,通过该护理模式的应用,在提升程度上提升了患儿的康复效率。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使得人们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导致一般护理模式出现了一定滞后性,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而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后,则可改变这一情况。在正是开展护理工作前,护理人员接受了专业的培训,强化了他们的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在管理制度内,对各成员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使护理人员更好的开展临床护理工作[3]。其次,通过强化病房管理,可为患儿构建出更加良好的修养环境,不仅会加强对感染疾病的防治,同时还会调整患儿心情。再次,通过对患儿家长意见的收集,有利于对护理方案进行优化,使得护理服务更加符合患儿及其家长的要求。最后,通过适用于儿童的心理疏导方法,有利于改善患儿心理状态,使患儿心态保持平静,为配合医生治疗提供支持[4]。此外,本研究发现,干预组患儿家属满意度的94.55%高于常规组的74.54%;干预组患儿SAS评分的(48.33±1.24)低于常规组的(52.56±2.47);干预组患儿SDS评分的(48.58±1.35)低于常规组的(53.06±2.63),也表示优质护理效果更佳。

总之,对患儿护理时,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更容易获得患儿家属满意,并有效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应大规模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天梅,唐卓润.医护一体分层优质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与推广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05(05):145-145,161.

[2]刘甜.标准化优质护理在普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2019,11(06):96.

[3]田素芳.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中医特色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研究,2020,28(07):159-160.

[4]薄丽丽.小儿内科护理管理中优质护理的运用分析[J].母婴世界,2020,20(1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