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导向下高铁商圈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9
/ 3

文化导向下高铁商圈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李子仪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摘要:高速铁路的极速发展,给高铁站周边地区提供了极大的发展机遇,而高铁商圈也成为了直观反映城市形象的门户地区,意味着高铁商圈的空间营造应该能够较好的体现城市的文化特色本文以连云港高铁商圈规划为案例,在提取了港城“海、港、山”三点特色文化要素的前提下,从门户形象打造、与城市组团一体化、重要空间界面塑造三个方面来进行构建策略的具体阐述。

关键词:高铁商圈;城市文化;门户形象


1 引言

高铁商圈指的是以一个城市的高铁站所在地为中心,沿着中心向外围拓展,形成三个圈层结构,包括以交通、餐饮、宾馆、商务、办公、信息、展览为主要业态的核心圈层,距离中心约0.5至1公里,以商业、商务、办公、居住、文化、教育为主要业态的拓展圈层,距离中心约1至3公里,以及外围城市功能区在内的间接影响圈层。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开发建设进程的迅速推进,高铁站点及其周边商圈的空间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由于不同地区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空间变化存在差异,站区空间因此也会产生不同的形态特征。现阶段学界关于高铁商圈空间营造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铁站房流线设计,交通设施布局;2)从区域规划层面,来优化高铁商圈空间与周边环境的衔接;3)高铁商圈各类业态功能布局的指标控制。而对于高铁站如何体现城市形象,成为代表城市特色的窗口这一策略研究较为粗放,很少有针对实例进行具体营造的解析。因此,本次研究尝试从高铁商圈如何代表城市形象、凸显城市文化的角度来聊一聊具体空间的构建方法。

2 高铁商圈空间营造思路

2.1城市功能相协调

高铁站周边土地使用要充分考虑建设时序,以利于分期实施和功能置换,整体地区规划应该以复合型公共设施用地为主,由此提高土地的兼容性,增加用地开发的灵活性。车站周边的土地开发围绕前广场展开,广场内布置商业、餐饮、服务设施,为乘客生活提供便利,外围主要考虑可兼为本地居民和外来高端人员服务的市场、办公、会展等设施。一方面可以将枢纽地区构建成为当地的公共活动中心,同时也可以更好的适应未来高铁客流带来的多样化的活动需求。

2.2体现慢行友好的人性化设计

高铁综合枢纽具有轨道交通与多种物业相结合的特征,居住、商业、办公、轨道换乘等各种人流交错,且内部客流量大,因此在进行交通枢纽设计和客流组织时必须满足一下原则:1)人流和车流的行驶路线严格分开,以保障行人的安全和车辆行驶不受干扰;2)客流在枢纽区的有限空间里能够进行交换,不发生滞留和过分拥挤现象;3)满足换乘客流的方便性、安全性、舒适性等基本要求。

2.3从凸显城市文化角度塑造门户形象

高铁站的形象是代表城市文化的窗口,而高铁站的空间形象直观的反应在建筑和景观两个层面上。对城市文化的传承是高铁站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如地域特征、文化遗产、特色建筑要素等,这需要对以城市文化作为切入点提取城市特色空间意向,从而展现不同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

(1)尊重城市尺度

高铁站承载着一部分的城市职能,其建筑形态是支撑和构建城市形态结构的一部分,其空间对接城市空间系统,其尺度遵循城市尺度秩序。尊重城市尺度表现为以一种相似的尺度植入高铁站片区,进行老城区的版图之中而非创造一种新的空间肌理,利用建筑的形式、形态的变化配合既有周边建筑共同优化城市空间。

(2)协调城市风格

高铁站建筑通过协调周边的城市建筑风格、融入所在街区地块的同时创造出以和谐为前提的自我标志性,来平衡城市风格与高铁站建筑形式特征的矛盾。位于老城区的高铁站建筑,建议以组团式布局为主,风格上采用简约明亮的建筑形式,高层以钢构和幕墙为主要元素,体现未来感。

(3)引领区域商圈

高铁站商圈作为城市中心区域或其他区域中心,以商业、商务功能为主,结合其他服务功能,以商业活动和商务办公为主要空间业态,其建筑形式的创作需要结合地域气候对城市空间、人群活动模式、城市交通系统及区域规划进行综合定位。建筑形式创作中传统的功能对位关系被摒弃,建筑形式和表皮成为独立的语言并配合多种媒介形式传达商业信息。

3实证研究——以连云港高铁站为例

3.1连云港高铁站定位

连云港高铁站是中国“五纵五横”干线铁路网中陇海铁路与沿海铁路的交汇点,是中国“八横八纵”高速铁路网中沿海通道和陆桥通道的交汇点;城市中多条主干道、快速路交汇于此,连接高铁站点与连云港市区各个组团;由盐河路接驳机场,形成未来高铁站与空港无缝衔接的格局。作为三线汇集的龙头重地,高铁站交通区位十分显赫。同时作为一个位于老城区的高铁站,南部是老城的生活组团,北侧是城市的城郊公园,如何不对周边功能的发展起到“割据”作用,也是亟需研究的难题。

3.2连云港城市文化解析

连云港,古称“海州”,因面向连岛、背倚云台山,又因海港,得名连云港。从空间特征角度来看,连云港是一座滨海多山的港口城市。首先连云港位于中国沿海中部,东濒黄海,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其次境内有云台山、锦屏山、马陵山、羽山等山脉。数云台山规模最大,云台山脉属于沂蒙山的余脉,有大小山峰214座,其中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4.4米,为江苏省最高峰;另外连云港作为典型的海港城市,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一带一路”交汇点城市。综上所述,“海、山、港”可以定义为连云港最典型的三大特色文化。

3.3高铁站特色空间塑造

基于“海、山、港”为连云港市最典型的文化符号,那么如何在空间设计中融入这三类要素变成了打造高铁商圈门户形象的首要任务。基地总体呈东西向狭长,南北向腹地较浅,同时被高铁站房与高铁线分成南北部分,北部临月牙河视野开阔,水文基础较好,适宜引水造景,赋予宽阔亲水的“海”主题文化;南部临近人民路、盐河路两条交通干道,沿路高层较多,适宜塑造高铁站门户形象的天际线,也适宜海拔较高的“山”主题文化赋意;高铁站房整体设计风格呈重工业风格,于南广场处也适宜结合连云港“欧亚大陆桥头堡”形象设置地标建筑,呼应以“港”为主题的文化特征。规划地块由于腹地较小、地块临水、地基潮湿等原因,不适宜通过地下空间的营造来沟通南部城市组团与北侧的城郊公园组团,应从立体化交通的角度来考虑高铁站与城市功能的衔接。同时,针对高铁站南侧面向老城区、北侧面向月牙岛景区的几个重要界面进行着重思考与塑造。总的来说,高铁商圈中门户形象的打造、与城市功能组团的一体化、重要空间界面塑造是空间营造的三个重要环节(图1)。

60c0303c0d1d6_html_35bb02f22deac01d.png

图1城市设计思路

(1)门户形象的打造

首先基于高铁站南、北、中三块地段不同的特征,赋予其不同的空间特色意向。抽象化“海、山、港”三种文化形象,将抽象化元素运用到特色空间的塑造中(图2)。

60c0303c0d1d6_html_ea0961b06ab3d544.png

图2门户打造思路

高铁站北侧植入“海”文化主题,选取大海中海浪“折线”的形态作为设计母题,寓意为“乘风破浪”,通过环境塑造、点缀建筑造型两个方面来实现。即在平面布局上营造海浪波涛涌动的形态,结合北侧现状水系营造亲水性较强的高铁站北广场(图3);同时结合功能需求,围绕北广场设置高层办公建筑群,主要在竖向空间上通过错落的建筑形态来呼应惊涛骇浪的空间意向,并在建筑幕墙上增加少数海浪符号(图4)。

60c0303c0d1d6_html_ce90515598c70a30.png60c0303c0d1d6_html_e8e49013f7232ecb.png

图3海文化平面布局 图4海文化空间布局

高铁站南广场东西两侧与南侧区域以“山”为主要文化主题,选取山体的“曲线”为母题,在绿地广场及建筑形态设计上与主题紧紧相扣,平面布局上采用延续的曲线,呼应山脉延绵万里的空间形象(图5),竖向空间上围绕人民路与盐河路交叉口设置山形意向建筑群,体现“层峦叠嶂”的设计意向(图6)。

60c0303c0d1d6_html_3fa44e837708f9cd.png60c0303c0d1d6_html_21c1ecec36da68c9.png

图5 山文化平面布局 图6山文化空间布局

站房与南广场则以“港”为主要文化主题,融入港口码头工业等元素,打造立体交通综合通达的站房空间。同时为了突出连云港作为欧亚大陆桥头堡的典型特征,站房南侧设立一处地标高层,名曰“港城之光”,寓意繁华港口的一座灯塔,并与南广场“层峦叠嶂”建筑群相互呼应,形成高铁商圈中空间梯度丰富、地域特色鲜明的空间地标(图7)。

60c0303c0d1d6_html_4cb6d3bcfdae1ec6.png

图7港文化空间布局

(2)与城市功能的区域联动

为了解决地块腹地空间过小、交通联系不便的问题,慢行交通上通过打造辐射型人行天桥进行南北向的交流与组织,对被割裂的四个片区进行整合联动,并通过高铁南北广场轴线的打造来强化空间纵深感。

人行天桥为四片联动主要空间构成要素,与各个功能组团之间均有紧密联系,其中分为与地面联系和与建筑联系两类。天桥与地面联系出入口共9个,其中有4处与规划客运站、地铁站、公交首末站相连通,方便行人换乘。分布在各个重要交通场站、开敞空间、道路空间周边。天桥与建筑联系出入口共11个,多为公共服务建筑及高铁站房。在空间意向上,天桥将各功能片区核心建筑、空间串联在一起,如人民路南侧片区“层峦叠嶂” 建筑群和S1连云港站、高铁站南部片区“港城之光”建筑群、高铁站北部片区“乘风破浪”建筑群。

同时考虑到人行天桥对盐河路、人民路街景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在临街部分对天桥的立面进行优化提升,融入“山形轮廓、海浪纹理”的设计理念,采用白色钢构和玻璃扶手来提升外观的设计感。

(3)强化重要界面

从空间使用者的感知角度出发,根据人流汇入高铁商圈的不同方向,确定四大核心视点,每个视点对应相应的空间界面。其中视点一的主要对象为北侧入境人流及月牙岛旅游人流,视线所及范围内主要为高铁站北侧界面,北侧入境人流主要藉由临洪大道快速路驾车快速通行,月牙岛旅游人群则以相对静态的姿态或通过人行天桥与高铁站北侧界面发生互动关系,总体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天际线。视点二的主要对象为人民路过境的人流,主要人流通过人民路驾车行驶,应针对人民路沿线空间界面进行优化提升,在强化高铁站南侧界面的同时,相应强化人民路南侧界面。而视点三主要人流方向为盐河路,由此着重打造人民路、盐河路交叉口界面,主要围绕南侧站房打造高铁商圈乃至整个老城区的高度节点。针对视点四来自高铁站的人流,应着重打造高铁站南北广场界面,除天际线外,同时营造尺度亲人、功能适宜的广场景观,如北侧以“海”为主题营造了大量亲水空间,南侧则以立体化的商业界面为主。

4 结语

在高铁站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的今天,高铁站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最快捷、最直观展示自身形象的窗口。连云港高铁站商圈主要结合港城“海、港、山”三点特色空间要素,从北至南分特色片区营造三类特定主题的文化空间,以景观与建筑结合的形式对游客进行展示。并利用人行天桥沟通周边城市组团,同时为游客提供慢行友好的交通流线组织。本文仅选取高铁商圈空间营造中一个特殊的切入点,研究尚浅,还有大量问题留待以后进一步探寻。


参考文献

[1]曹阳,李松涛.高铁站区空间形态变化及其应对策略[J].规划广角.

[2]张兴艳.基于城市空间文化的高铁站商业综合体建筑形式探究[J].中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