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4
/ 2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任丹丹

哈尔滨市实验学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很大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引起重视。目前阶段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各个阶段教学越来越关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这就需要其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给学生讲解基础的知识之外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学生美学素养,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阶段语文学科属于基础的科目,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与心灵,在此背景下,该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现实意义以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渗透

引言

美育以其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和小学语文教学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语文课上,通过语言文字以及文章的形象美、结构美、意境美及音韵美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譬如用词造句的色彩、语言节奏的强弱、情调和风格的特色、句式的长短、断与续、对偶与错落、排比与回环等语言形式变化的美,使儿童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获得审美能力,从语言自身而言,儿童在教学过程中受到审美教育,反过来又会促进对语言文字更深刻的理解,使语言教学和美育统一起来。

1当前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现状

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并不重视渗透美育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到教育理念与升学压力的影响,在教学中仅片面给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因此自然而然忽略了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的美育教育。可见,在此错误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美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就算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但是渗透的范围极为狭隘,整体效率不高。素质教育背景下部分教师已经形成渗透美育教育的意识,但是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未得到深入挖掘与应用,更多的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为主。这一教育背景下美育渗透范围极为狭隘,且内容单一,仅可以对学生进行低层次的美育教育,并不能让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得到全面、系统发展,整体渗透效果不理想。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美育教育方面的渗透缺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审美意识是一种具有高度主观性的意识形态,还会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可见,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但是在当前阶段美育教育中教师主要给学生关注自己的审美意识,这种强加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审美意识的共鸣,还会对渗透美育教育效果与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更好地进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一定情绪色彩,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相应的态度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在美育渗透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些叙述性故事,比如说小学语文中有一篇课文叫做《马背上的小红军》,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红军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不愿意吃首长的马匹,最后悄悄牺牲的故事,传达了红军战士的壮烈情怀和奉献精神。在讲述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任课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模拟故事发生的背景,让同学们进行角色扮演,体会小红军无私奉献的精神。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师要对长征的整个大背景进行介绍,还要选取一些背景音乐,正确引导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美育总是要以活的形象让人感觉到生动、活泼、有趣,进而使我们更加容易认知和感受到美的存在。但是真正去面对课文中的一些情境和意向,在教学过程中是比较难实现的,这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比如声音、动画、图像和视频来使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课文中的环境。比如说在学习有关自然风光的课文时,光朗读和体会文中描写风光的句子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对自然界美的体验的,这时候可以借助声音、图像或者视频来引起学生们对美的感受。比如讲《九寨沟》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自动播放九寨沟风景的图片,然后配上泉水和鸟兽的声音,这样可以让同学们产生一种置身于九寨沟的感觉。在学习神话等小故事的时候,老师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动画资源,在课文基本学完的时候播放,加深学生们对故事和人物的理解与感受。

2.2构建多彩课堂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把音、体、美等学科结合起来,涉及不同领域,把自然、社会、科学、历史等方面的学习整合起来,给学生多方面的刺激,构建多彩课堂。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使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达到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和提高的目的。

例如,在主题式阅读“春天的美”中,教师可以协调各学科教师,形成合力,达成共识,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一段时间内学习,如课外郊游寻春天、音乐课上唱春天、美术课上画春天、科学课上介绍与春有关的知识、语文课上积累与春有关的诗词及故事等,最后进行学科整合。同时,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多方面搜集与春有关的资料,可从书中摘录,可从网上下载,载体可以是图画,也可以是文字。学生再将其编成图文并茂的小报,在课上向其他学生介绍。这样就达到了阅读教学训练和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2.3模仿文本对话,加深知识印象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是广大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其中,生本间的对话同样属于对话教学的重要一部分。通过以往的教学可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其在陶冶情操中逐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对话教学与美育教育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能力。那么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强化生本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以让学生模仿文本对话,以此达到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作用,使其可以感受文本中人物性格的特点,让其在学习中体会语言之魅力。比如以学习《扁鹊治病》这篇文章为例,为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笔者让同学们分小组进行角色扮演,各个小组成员自主分配角色,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上课时让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模仿了文本对话,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除了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文章的印象之外也有利于学生体会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

2.4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对课文的朗读要求主要停留在流利和正确上,并没有给予“有感情”足够的重视。然而这实际上是美育过程中重要的方法和标准之一,一方面只有对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故事所蕴含的内涵有了充分的把握,学生们才能读好课文;另一方面,反复诵读也有利于学生体味和把握课文思想内容方面的审美因素,感受课文传达的美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作为一名示范者富有感情地朗读,带动学生们的情感状态。其次,教师要作为一个“脚手架”,在学生们感知课文的过程中提供关键信息,帮助学生们细品语言背后表达的情感和态度。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想高效渗透美育教育,必须意识到语文教材之美,积极带领学生解读文本,体会文章中蕴含的境界之美。

参考文献

[1]罗强,邹立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语文美育为视角[J].科教导刊,2018(5):64-65.

[2]刘雪梅.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8(27):381-382.

[3]温美莲.语文课堂教学审美教育之管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2(15):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