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抑郁的理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中风后抑郁的理论研究

姜文珊 1,王恩龙 2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 110032, 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 110032


【摘要】中风后抑郁是脑血管病患者身上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中风后抑郁常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丧失、思维迟钝等症状为最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生常影响到中风患者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减慢患者神经功能上的康复。本文将围绕中西医对中风后抑郁这一疾病的认知,以及中西医对于中风后抑郁的相关治疗方法进行列举和综述。


【关键词】中风后抑郁;理论研究;中医中药;西医西药;中西医结合


中风后抑郁是指发生在中风之后的以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动作减少、思维迟钝等为最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是在脑血管病患者身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2]。目前临床上对中风后抑郁的诊断方式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但通常情依据美国精神医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以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3]来进行。本文围绕中西医对中风后抑郁的认知和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论述。

1.对中风后抑郁的认知

1.1中医理论

中风后抑郁在祖国医学中归属“郁证”范畴。《张氏医通》中提出,郁证多由情志不舒而致病,李继安[4]等也认为,中风后的所欲不遂是诱发和使中风后抑郁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杂病源流犀烛》中强调,脏气虚弱也是郁证的一个重要发病因素,而中风患者常年迈体虚,因此也是郁证的高发对象。中风后抑郁的病理基础正是在郁证的基础上,合并了中风患者常有的年老体衰和脏腑虚弱。

脏腑气机失调是中风后抑郁的主要病机。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就有对“五气之郁”的论述,提出五郁的发生多与五脏气机不调有关的观点,《丹溪心法•六郁》也提出了“六郁”的观点。而明代以后的医家则多认同郁证与情志有关的说法。

1.2 西医理论

中风后抑郁对应现代医学中的卒中后抑郁症(PSD)。有研究表明,中风后抑郁在卒中后五年内的发生率约为31%[5]。中风后抑郁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学术界存在很多关于中风后抑郁与卒中病灶部位相关性的讨论,多数研究提出,人类大脑左半球和抑郁情况的发生具有相关性[6]。目前关于中风后抑郁的病因和机制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和其他因素等。

1.2.1遗传因素 近年来有报道提示中风后抑郁和抑郁症具有相似性,均有遗传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一些研究提出了数个与中风后抑郁有关的基因,包括单胺类神经递质基因、血清素转运蛋白基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等[7],均与中风后抑郁的发病相关。

1.2.2生物学因素 近年来一些报道提出中风后抑郁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系统的失调。有研究发现在中风后抑郁患者脑脊液和血清中5-HT的显著减少[8],这成为了证明中风后抑郁发病常有生物学因素影响的有力证据。

1.2.3社会心理因素 近年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成为了在中风后抑郁研究中被广泛达成的一个共识。患者患上中风后,神经功能的缺损和周围环境的骤然改变导致了患者的心理障碍,这成为了诱发中风后抑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风时常会造成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也大大提高了中风后抑郁的发病几率。

1.2.4 其他因素 亦有相关报道提出高龄和女性是造成中风后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3]。

2.对中风后抑郁的治疗

2.1中医治疗

中风病久体弱,因情志不畅致使肝脾不调,属本虚标实证,治疗当以疏肝健脾为主,辅以调节机体阴阳。目前中医对于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有多种方法,并以效果好、副作用较小为优势,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中药、针刺等。

2.1.1中药治疗

中风后抑郁在中医临床上尚未有统一的辨证分型,但总体认为该病与肝肾气血息息相关,治疗一般从“因病致郁”为切入点,进行中风后抑郁的治疗。姜鑫[9]使用加味逍遥散治疗中风后抑郁,得到了中药治疗组疗效要优于西药治疗组的结论。《丹溪心法》中也提出,越鞠丸可以缓解郁证,因此也有研究使用越鞠丸治疗中风后抑郁,取得了切实的疗效[10]。

2.1.2针刺治疗

中医治疗中不仅时常使用中药,针刺也是中风后抑郁的治疗手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也有许多研究以针刺对中风后抑郁的治疗作用为对象作出分析和评价,目前为止的多数研究认为,针刺治疗不仅可以解决中风后患者活动不利、肢体感觉障碍等问题,还能有效地缓解中风以后常出现的抑郁症状。

除常规的针刺治疗之外,针刺治疗还包括了眼针、电针、穴位注射等治法,均有能够证明其有效性的报道。

2.1.3其他中医疗法

除了以上的常用中医治疗方法外,对中风后抑郁的其他疗法还包括推拿、音乐疗法、太极拳等方式。陈运峰等[11]经过随机临床试验发现五行音乐疗法对于中风后抑郁的治疗作用比对照组效果更好。也有研究认为冥想可以改善中风后抑郁患者易出现的的较大情绪波动。

2.2西医治疗

中风后抑郁的西医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大类,其中非药物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心理治疗等,旨在使患者恢复生活能力的同时,帮助其早日回归社会。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发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或是病情迁延难愈,应当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或转入精神科进一步治疗。

2.2.1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抗抑郁药物治疗中风后抑郁的效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其疗效显著。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剂(SNRI)等,治疗时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用。此外,包含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等在内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也是一种治疗中风后抑郁的选择。

2.2.2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指的是通过机械训练使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得以锻炼,从而达到恢复运动和自理能力效果的一种疗法。已有研究证实,中风后抑郁的严重程度和肢体功能的损害水平有关联,肢体活动能力越受限。何明等[12]证实了在改良Barthel评分较低的患者中发生中风后抑郁的几率更高。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运动疗法包括渐进性抗阻训练(PRT)等。

2.2.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既可以作为药物和其他疗法的辅助,也可以直接用于身体或其他状况所限不适宜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其内容主要包含认知行为疗法(CBT)、动机性访谈和问题解决疗法(PST)等。对于抗拒使用抗抑郁药物或者对药物依从性不好的中风后抑郁患者也都适用。


综上所述,中风后抑郁是在中风患者中十分常见的并发症。而由于其因病致郁的特性,该病常会影响到中风患者患病后运动和神经功能的恢复,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自杀或自伤等行为。目前关于中风后抑郁的实际作用机制尚未有统一的结论,因此研究其发病机理,对可能预见或已经发生的中风后抑郁进行尽早的预防和治疗,对于提高中风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延长其寿命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泉,李青.中风后抑郁症病机浅析[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2,33(07):15-16.

[2]袁红慧,陈克进.陈克进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08(04):19.

[3]王少石,周新雨,朱春燕.卒中后抑郁临床实践的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08):685-693.

[4]李继安,张树峰.中风后抑郁症的病机分析与治疗[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05):29-30.

[5]Hacket t ML,Pickles K.Part I:frquency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Int J Stroke,2014,9:1017-1025.

[6]Robinson RG, Kubos KL, Starr LB, Rao K, Price TR. Mood disorders in stroke patients. Importance of location of lesion. Brain. 1984 Mar;107 ( Pt 1):81-93.

[7]李晓宇,宋黎喆雄,刘小雪,林法财.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探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8,5(08):35-37.

[8]吕路线,宋景贵,卢红,等. 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血浆、脑脊液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J]. 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33:29-32.

[9]姜鑫.加味逍遥散治疗肝郁脾虚型中风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长春: 长春中医药大学,2012.

[10]孙占卫.越鞠丸治疗中风后抑郁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 2) : 42 -44.

[11]陈运峰.五行音乐疗法结合八段锦治疗脑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JJ.山东中医杂志,2017, 36(1):23—25.

[12]何明,马飞月.卒中后抑郁影响因素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27(05):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