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2
/ 2

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

张芳芳

身份证号码: 35052119920425****

摘要: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中风。它是由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脑组织,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可显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四肢麻木、身体平衡障碍的发生率。具有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目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主要包括超早期溶栓、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破裂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进行康复锻炼,以尽可能降低致残程度。

关键词:脑梗塞;中医药;治疗进展

1中医辨证施治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中医临床诊疗的精髓。辨证论治。通过文献复习发现,脑梗死卒中的辨证分型很多,但以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肝阳上亢、肝风痹阻、闭证为主。

1.1气虚血瘀证

清代医家王庆仁认为,脑梗死的主要病因病机是“气虚血瘀”《伊林盖错》中明确提到,人体内气功的丧失是疾病的根源。人体气虚是指血液供应不足,血管内无气虚,导致血瘀。强调由于人体“气虚”而逐渐形成的血瘀是脑梗塞、脑梗塞的根本原因。补阳还五汤是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的常用方剂。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其疗效非常显著。通过对120例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用川芎嗪注射液。通过对60例脑梗死后遗症的分析,发现补阳还五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治疗组具有改善血液粘度等指标的作用,且疗效优于常规组。采用黄芪、茯苓、白术、当归、川芎、法班夏、丹参行、红花、丹参、香附、全蝎、僵蚕、甘草等配伍前列地尔治疗脑梗死116例。发现芪苓祛瘀方能明显提高西药治疗脑梗死的疗效。

1.2痰瘀证

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风脉象结合疗法》中有“侯黑散治风”之说,开创了以痰瘀论治中风的先例。朱丹溪提倡痰瘀兼治。他说,“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汁、姜汁”是用来治疗中风患者偏瘫的。在脑血管病的临床治疗中,前20位的药物包括川芎、红花、丹参、全蝎、法班夏、瓜蒌皮等。中风通脉汤(黄芪、党参、丹参、当归、川芎、红花、桃仁、赤芍、桂枝、柴胡、酸枣仁、生山楂、芝士、陈皮、地龙、桑蚕)是治疗脑梗死最有效的药物。通过对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研究,发现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风通脉汤和康复锻炼,能有效地减轻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对脑梗死恢复期偏瘫患者,化痰通络汤(半夏、天麻、白术、川芎、涪陵、当归、桃仁、丹参、陈皮、赤芍、地龙、石菖蒲、红花、甘草)配合辅助训练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加味小仙雄汤(天花粉、半夏、天麻、石菖蒲、远志、茯苓、全蝎、当归、川芎、红花、益智仁、甘草)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加味小仙雄汤可通过化痰祛瘀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辅助西药降低血脂、血清CRP、Hcy水平。

1.3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

“肝风”一词始见于《内经》。《黄帝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历代医家认为:此“风”非六淫之外风,应为“肝之内风”,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导致肝阳上亢,内风动越而发病。天麻钩藤饮亦为临床上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此方中天麻、钩藤共为君药,起平肝、通络、熄风之用;石决明平肝潜阳,与君药合用,可加强君药之平肝、熄风的作用;佐以杜仲、桑寄生、益母草、黄芩、栀子、夜交藤等药,既有补也有泻,既能平肝清热,又能补肾活血,标本同治;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清热熄风之功效,用于肝阳偏亢,肝风上扰之中风。对5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研究发现,加用天麻钩藤饮联合丁苯酞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梗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脑部损伤,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通过对100例脑梗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的疗效比单纯西医治疗组的疗效更佳,且通过拮抗急性脑梗死氧化应激可能是其作用机制。

1.4闭证

本病根据有无意识昏迷可分为中脏腑和中经络。中脏腑可分为闭证和外证。但无论是闭合综合征还是外综合征,此时都是病情较危急的状态,应抓紧治疗。通过对63例中风阳关患者2周的观察,发现常规西药配合天麻钩藤汤、安宫牛黄丸能缩短昏迷至清醒时间,总有效率优于常规西药联合天麻钩藤汤或常规西药联合安宫牛黄丸。醒脑静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中药复方制剂,含有麝香、冰片等开窍药物。醒脑静注射液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达到治疗脑梗死的目的。推测醒脑静注射液具有促进清醒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人体炎症反应。

2针灸研究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对于脑梗死后遗症或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早已被医学界所认可。作者发现,不同的医生对针灸的选择是不同的。根据部位不同,目前针对脑梗死的针灸治疗包括头针、体针、眼针、舌针、腹针、腕踝针、穴位注射或针药结合。针灸方法也有醒脑开窍针、左升右降针、通都调神针、平衡针、分期针、透穴针、滞针等。同时,笔者还发现,脑梗死患者的选穴:阿是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内关穴、水沟穴、三阴交穴、足三里穴较为常见;若伴有口舌偏斜,可加用颊车穴、地仓穴;对于言语能力差的患者,可加用衙门穴、莲泉穴偏瘫痉挛者可加肩、臂、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下肢痉挛者可加痹关、伏突、凉丘、雪海、阳陵泉、足三里、玄中、三阴交、太冲等穴;肩手综合征者可加建真、奎本、健经等穴,可添加剑鱼、芝泽和河鼓。发现针刺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局部脑微循环,促进神经元再生,降低血清SES和PAC-1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结论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常用的药物有红花、川芎、当归、桃仁、赤芍、地龙、黄芪等,现代研究表明红花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其有效成分能延长凝血时间,减轻脑缺血引起的脑血栓形成。川芎嗪能增加大脑皮层的血流量,促进损伤神经的功能恢复。桃仁和红花在临床上常用。桃仁、红花对血瘀型急性脑卒中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黄芪能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促进缺血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对于痰瘀型脑梗死患者,临床用药是在活血化瘀药(如川芎、红花、丹参、赤芍等)的基础上加用少量虫药(如蝎子、僵蚕、地龙等)。现代研究证明昆虫类药物具有抗凝、溶栓、激活纤溶酶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研究发现若虫类药物与补虚、活血、化痰等药物合用,可增加活血的功效,化瘀化痰通络。临床上常用天麻、钩藤等治疗中风病。通过对多发性脑梗死痴呆大鼠模型的研究,发现钩藤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来保护细胞,具有益智、护脑的作用。对于闭合综合征的治疗,治标刻不容缓,其原则是醒脑开窍。麝香和冰片常被用来唤醒心灵和打开孔口。虽然对于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肝阳上亢、肝风不调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临床用药的方剂选择上不会一成不变,往往与补气相结合,活血化痰。

参考文献:

[1]华荣.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治疗中风病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12(12):26-28.

[2]李乐,徐云生.田玉美辨治中风病的临床经验[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15(6):66-67.

[3]吴秋玲,贾跃进.李济春治疗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经验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19,24(8):13-14.

[4]王珍.马云枝教授防治缺血性中风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D].郑州:河南中医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