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心律失常怎么解释?

/ 2

常见的几种心律失常怎么解释?

张建华

马尔康市人民医院 四川 阿坝 624000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身边有人会发生心律失常的疾病,该疾病在临床中属于常见的疾病类型,也是对中老年群体健康带来危害的疾病。临床研究发现,心律失常是引起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抓紧治疗。很多人认为心律失常是心跳的快慢,其实心律失常不仅仅是心跳的快慢,也有心跳的不规律,也就是心跳异常。为此应对心律失常疾病建立一个正确的了解。

心率和心律是一回事吗?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率是保持安静状态下,正常人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正常范围为每分钟60-100次,受性别、年龄和生理因素影响,每个人的心率各有差异性。心律为心脏跳动的节律,包括运动的规律和节奏两方面,由此可见,心律包含心率和心跳的规律。正常人的心律是呈现均匀的特点,而对于存在过大精神压力和心脏病患者而言,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下会诱发心律不齐。心律失常在任何年龄阶段有可能发生,青年人多为早搏、心动过速,中年老人则有室性心动过速和房颤发生。

发生心律失常时患者朋友会有以下感觉和不适:1.轻度心律失常为突然发生的规律或者不规律心悸、眩晕、胸痛、心前区不适感、气急、憋闷、手足发凉,有少部分的人发病时无显著的症状,仅在体检中心电图检查时有改变或者医生听诊时被发现;

病情严重的患者有特征性表现,如阿斯氏综合征、晕厥等,甚至猝死;心房颤动患者会感到心律不规则和突然的脉搏变弱,或变快、变慢;心律不齐患者也有其特征表现,如心脏骤停感、心跳上升至喉咙处的感觉;阵发性室上速患者会有一些突然出现的心悸和心慌。

引发心律失常的原因为心脏跳动的起源点不正常,电信号在心脏内传导的路径不正常或者速度不正常,心脏各部分被激动的顺序发生紊乱。在医学上心律失常是心脏搏动的节律、频率和传导速度存在顺序和起源异常情况,除了心律不齐和速度异常之外,还有较多的心律失常类型,对应的症状患者表现也是各有差异,尽管都是心律不齐,但是之间的差异性是十分大的。正常健康人群在经历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情绪不稳定、心态较差等因素的影响或者生活中其他因素都可以引起疾病发生。适用于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风心病和心肌炎)的患者、风湿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因为窦房结和传导系统在疾病的影响是发病的基础,而心律失常可能是诱发因素;如果患者有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方面的疾病,或者遭受手术、创伤等刺激性也会引发疾病;再如一些患者因疾病需要服用的一些药物,在药物因素下也会引起,像是异丙肾上腺素、氨力农、多巴酚丁胺、洋地黄类药物等均可引起心律失常。

609645a326e1a_html_73aaa29187860c09.png

心律失常有哪些类型?

  1. 窦性心律失常 主要因由窦性窦房结冲动频率异常或窦性冲动传导至心房所致。

1.窦性心动过速为成人的心律频率超过100次/分钟,需要针对病因对症治疗,必要时遵医嘱服用β受体拮抗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治疗。

  1. 窦性心动过缓为正常人的心律频率在每分钟60次以下,如果患者无显著的症状,通长情况下无需治疗;如果经检查因心率过慢引起心排血量不足时,并有对应的症状发生,应遵照医嘱取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和麻黄碱等药物治疗,如果患者接受以上治疗时间较长且效果不显著时,还会有严重的副作用发生,应考虑心脏起搏治疗。

  2. 窦性停搏,为患者的窦房结不能产生冲动。

  3. 窦房传导阻滞,为窦性阻滞,即当窦性冲动传递到心房时,窦性窦房结的冲动被阻塞或延迟。

  4.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患者的窦房结发生病变引发的功能衰退症状,患病后会有多类型的心律失常发生。

  1. 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期前收缩,为激动起源处于窦房结以外的心房任何部位,一般无需治疗。

  1. 房性心动过速,源自心房的心动过速,不需要房室的介入和维持。

  2. 心房扑动,为在房颤和房速之间相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关于终止心房扑动的治疗方法为直流电复律。治疗方法方向为:转复房扑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IA、IC(普罗帕酮);减慢心室率使用的药物为钙通道阻滞剂(地尔硫卓或维拉帕米)、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locin C或地高辛)。

  3. 心房颤动,表现为患者丧失规律有序的心房电活动,呈现为快速无序的颤动波,也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程度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症状。治疗中方向为转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I A(普鲁卡因胺)、I C(普罗帕酮)、Ⅲ(胺碘酮);阿司匹林,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和肝素的抗凝治疗;减慢心室率: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洋地黄毒苷,刺槐汀C),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大米或地尔硫卓)。

  1. 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1.房室交界区过早收缩:2.房室交界区性跳动和心律,以上两种一般情况均不需要治疗。

3.非阵发性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因洋地黄重中毒引起的患者,可实施利多卡因、钾盐或者β受体拮抗剂药物治疗,其他患者主要使用 I A、I C与Ⅲ类药物。

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绝大部分的患者室上速有折返机制导致,可在窦房结、心房和房室发生折返,治疗使用腺苷与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与β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

5.预激综合征,可称为兴奋前综合征,即WPW综合征(Wolf-Parkinson-White),指患者的ECG表现出兴奋前和心动过速发作。 治疗使用β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

  1. 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期前收缩,为心室过早收缩,过早的引起心肌极化,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

  1. 在希氏束分支以下起源的特殊传导系统或者心室肌存在连续三个或者以上的异位心搏,治疗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

  2.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多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1. 心脏传导阻滞 为在心脏传导系统任何部位发生冲动的传导均可有阻滞和减缓,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等级为传导阻滞时间被延长,但仍可传导全部的冲动;第二等级分为I型Mohs(Mobitz)(传导时间逐渐延长并逐渐发展为冲动传导失败)和II型(间歇传导阻滞)。

1.房室传导阻滞,是患者的房室交界区发生生理不应期,心房冲动传导被延迟或者不能向心室传导,临床上多使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实施起搏治疗。

2 室内传导阻滞为发生在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

小结

为此,对于心律不齐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掌握正确的自我把脉方法,如何观察跳动的节奏整不整齐,如何数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由此如果发生心慌不适时,通过自己的把脉获取心跳的信息,这对于医生诊断和治疗而言,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