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证而治思路在儿科疾病中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2

先证而治思路在儿科疾病中临床应用

俞洁

杭州市萧山区中医骨伤科医院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61

摘要:目前中医儿科“以症为先”的思想是在把握疾病演变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儿童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对其进行药物预见性治疗。中医特色管理主要是从辨证理念的角度出发,将疾病的诊断、治疗、管理、预防阶段均与辨证思维相整合,关注患者的疾病、心理、饮食、生活起居等面,最终实现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和管理水平的目的。中医特色管理的内容也比较丰富,既包括对功能性疾病的管理和治疗,也包括疾病的积极预防和早期治疗管理,彰显了中医管理的特色,也防止了疾病的进展。

关键词:先证而治思路;儿科疾病;临床应用

引言

儿科疾病常与脾胃相关。《素问·太阴阳明论》中:“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清代唐宗海在《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也提及:“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人之初始,以先天养后天;人之既成,以后天养先天。故水火两脏全赖于脾”。古代医家重视“治未病”:防病的重点,常在脾胃;若已发病,治病的重点又常在脾胃;在其他脏腑疾病的诊疗中,经常从脾胃入手。“俞景茂全国名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于2012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工作室总结的主要学术特色包括“重基础,儿科基石尊仲阳,致力于《小儿药证直诀》研究;集百家,各家学说取所长,重视中医儿科各家学说研究;诊儿病,辨证论治重病机,强调病机学说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治未病,儿病速变先证治,提倡先证而治是辨证论治的充实和发展;巧和解,和解为法疗复感,运用和解表里、疏利枢机法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汇中西,脊柱隐裂壮督脉,注重取长补短推动学术发展;深研究,多元多靶防哮发,提出多元多靶点治疗抗小儿哮喘复发;顺时代,养血疏风防过敏,养血疏风乃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之策”。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儿科疾病与脾胃论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关系

1.1小儿哮喘与脾胃的关系

“肺之与脾,子母相生,脾为湿土,肺为燥金。”“肺脾二家,往往病则俱病者,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也。”。小儿哮喘,虽然病位在肺,但与脾胃密切相关,这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外感,痰湿,食滞是发病的诱因;急性期以实证热证为主,缓解期以肺脾气虚为主,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脾为元气之本,赖谷气以生;肺为气化之源,寄养于脾土……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功。故补脾之药,尤要于肺。”“凡久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气短者参芪补之。”。基于以上理念,在哮喘的治疗中,临床应重视调理脾胃,扶助正气。小儿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差,抵抗力低,不耐风寒,如有哮喘病史,极易复发。若经常发作,会使消化功能进一步减弱,形成恶性循环。“培土生金”是治疗小儿哮喘的重要治则之一。

1.2小儿鼻窦炎与脾胃的关系

“肺为五脏华盖,百脉取气于肺,鼻为肺之阊阖,吸收五臭,卫养五脏,升降阴阳,故鼻为清气之道。”“脾胃发生元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而开窍于鼻。肺与脾关系密切,母病及子,子病又可及母。所以,治疗鼻窦炎发作,应重视对脾胃的调护。小儿“脾常虚”,精微化生不及或输布失常,导致儿童气血生化功能虚馁,荣卫补充不足,体质虚弱,以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极易外感,再加上进食不知节制,太阴体质的儿童常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欠佳等症状。因此,太阴体质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多发,易患慢性腹泻、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肠炎等胃肠疾病。小儿之阴阳乃稚阴稚阳,稚阴未长,稚阳未充,故其阴阳极易受到损伤,从而发生寒化和热化。发生寒化的少阴体质儿童平素四肢欠温,喜温恶寒,生长发育较慢,发病易表现为畏寒肢冷、遗尿、尿频等。小儿“肾常虚”“心常有余”“阴常不足”,稚嫩之肾阴难济君相二火,心火亢盛,则心烦少眠。发生热化的少阴体质儿多手足心热,面色偏红,有失眠倾向,发病易表现为发热、心烦、失眠等症。

2中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注意事项

(1)扶正固本。患儿反复或大量应用寒凉药物后,容易出现纳呆、便溏、消瘦、乏力等气虚症状;或出现夜间多汗,睡眠不安等营卫失和的表现,需用加味玉屏风散(黄芪、党参、白术、浮小麦、防风、五味子)或桂枝、赤芍、生姜、大枣、龙骨、牡蛎来调和营卫、益气固表。也可用肠泰合剂(红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当患儿出现小便不利,尿频,四肢凉等症状,说明患儿存在脾气亏虚和肾气不足,需用菟丝子、补骨脂、附子等益气补肾。(2)攻补兼施。治病应以驱邪为主,同时兼顾健脾补肾。(3)分期分型、辨证施治 由于病因复杂,治疗时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做到分期分型、辨证施治。患儿要重视增强体质,再辅以中药,则疗效显著。

3基于脏腑传变指导先证而治的思路及防治方法

3.1肝病先实脾

《灵枢病传》记载:“病初发于肝,脾三日,胃五日。”仲景《金匮要略》有望了解肝病向脾扩散的发展规律。提前一步,脾未病即愈,脾气也就足了,从而阻断了肝病的传播。慢惊厥“欲病”时采用肝病健脾理论进行防治:“呕吐腹泻持续时,似乎手脚冰凉、睡眠抢眼、口鼻寒气的人就会成功。急用参芪白术散补脾,琥珀保龙丸去苦去苦,加黄芪平肝,则慢风不能生。”黄疸是肝胆系统的主要疾病,《护婴小结》强调“治黄疸先定脾”,黄疸后调脾胃,防止疾病延迟复发。从脾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我们认为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一旦病程延长,会消耗脾气。治疗上常以红薯、荠菜补脾胃,清肝热。小儿癫痫常采用健脾化痰法治疗,以防止脾虚痰多、顽固内陷、宿根、反复发作,疗效好。

3.2基于纯阳体质指导先证而治的思路及防治方法

基于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儿童外感疾病较多。《邪气论》说“小儿气血不盛,肌肤脆弱。如果他们营养不良,寒冷和温度就消失了,他们就在风中。”在儿童早期,大多表现为风寒表证,但正如叶在《幼子概论》中所说,“六气之邪皆火化。”孩子的身体属于“纯阳体”,阳气旺盛。他们在受邪的时候,往往会从阳转热,邪气虽小,但正邪相争,很容易出现大热,导致风一冷就迅速进入医院转热。如果这个阶段失去治疗,邪易深入,心包内陷导致谵妄昏迷,导致肝风惊风等重症。认为初期风寒表证的小儿,若见乳核微红,舌尖微红,则是能化热为火的征兆。治疗初期,除辛温解表药外,还应辅以牛蒡子、豆豉、紫草等辛凉之品,以防热转。若外感邪热化为肺炎、哮喘,应尽早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建议将辛凉药与辛温药结合治疗外感风寒、风热表证,以减少单独使用辛凉药流汗、单独使用辛温药助热化火的弊端。在治疗小儿风热感冒时,常在提神解表的基础上加用芦根、玉石等养阴产品,以防止热邪损伤小儿幼稚阴,这也体现了先证治小儿的思想。

结束语

中医先证而治思路在儿童疾病防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儿童体质进行辨识,根据体质偏颇的不同预测疾病的传变及转归情况,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病效果。现阶段,在儿科领域对先证而治思路应用的相关研究仍然很少。认为,前期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首先,可以制定适合儿童的体质量表。通过系统的文献研究,结合德尔菲法,建立儿童体质理论模型,探索儿童的体质辨识方法,制定适合儿童的体质量表。第二,探索并建立儿童健康管理模式。这是体质理论应用于儿科临床的重要环节。开发体质判定软件,根据软件对体质的判定结果,为不同体质的小儿提供适合的调护建议和食养方案,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将对儿童现有健康管理模式的革新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成为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璐佳.从“先证而治”论王有鹏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36):136-138+152.

[2]夏得森.从先证而治出发浅析辨病论治的意义[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9,53(01):15-18.

[3]陈华,.俞景茂名老中医儿科学术经验述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9(04):243-246.

[4]陈华.俞景茂教授儿科学术经验述要[C].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2018:15-19.

[5]葛忭巧.以卫气营血传变“先证而治”治疗外感高热7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8,25(0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