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及护理质量评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8
/ 3


心理护理对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及护理质量评估

林君

福建省血液中心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心理护理对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及护理质量评估。方法:以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为时间基准,在高校所有献血者当中,随机收集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按照“动态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将常规护理干预作用于前者,将常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作用于后者,对比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献血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献血者的SAS 评分、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值<0.05)。结论:心理护理对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改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还能够提升护理满意度水平,适合在临床进行实施和开展。

关键词:心理护理;献血者;献血反应;效果;护理质量;评估

前言:献血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行为,但是在目前献血的过程当中,很多献血者缺乏相关的认知[1],再加上在献血的过程当中,心理和精神会受到影响,众多因素下,会使得献血者的血容量急速下降,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使得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影响献血的进程[2]。因此,在献血的过程当中,应当给予献血者护理干预作为辅助和支持[3]。本文将对心理护理对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及护理质量评估进行深入分析。

1 资料及方法

    1. 资料

在高校献血者当中,选200例进行研究,选取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将其分为两个组别(对照组+观察组)。

对照组100名,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5.5±1.3)岁;其中男48名,占比48.00%,女52名,占比52.00%。本科生35名,研究生35名,博士30名。

观察组100名,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25.3±1.2)岁;其中男51名,占比51.00%,女49名,占比49.00%。本科生33名,研究38名,博士29名。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最好采血的相关准备工作,实施对症护理,引导献血者配合献血过程。

1.2.2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①在献血前,与献血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教育,讲解献血的相关知识,讲解相关常识,告知献血者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护理人员的态度要友好,让献血者熟悉周围的环境,避免产生不适感。与献血者沟通和交流,确保献血者能够将真实想法说出来,使得献血者的情绪愉悦,积极的配合。献血前后可以饮用至少500毫升的葡萄糖水,能够降低献血反应。②在献血中,要密切关注献血者的状态,包括面部表情、面色、情绪等,与献血者进行交流,观察献血者的语速,说话状态等,如果献血者一旦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安慰和鼓励献血者,做好心理的疏导和排解,通过聊天的方式转移献血者的注意力,可轻握献血者的手,给予献血者力量,让其内心感到温暖,从而降低献血反应的发生率。③献血后,要对献血者进行半个小时的观察,因为有的献血者不会立刻出现献血反应,观察的过程当中,播放轻音乐,使得献血者身心放松,缓解献血者的症状和不适,疏导献血者的情绪。

1.3 观察指标

1.3.1对比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和SDS(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测,分数越低越好。

1.3.2对比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献血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维度,轻度是指献血者出现紧张、呼吸加速、面部苍白等情况,中度是指献血者出现失去知觉、血压下降和脉搏减弱等情况,重度是指献血者出现意识涣散和晕厥等情况。

1.3.3对比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上分为三个等级,即十分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

1.4 统计学

将所收集临床数据资料进行统一统计学分析,在信息软件SPSS20.00中,计数与计量资料评价值提示如下:

表1 计数与计量资料评价值

指标

统计方法

检验方式

统计学差异性标准

计数资料

x2

%

p<0.05

计量资料

6096029c3e8ce_html_f424173bff83a9e5.png

t

2 结果

2.1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比。详情见表2。

表2: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对比(`x±s,分)

组名

SAS 评分

SDS 评分

对照组(n=100)

44.31±4.22

46.15±4.35

观察组(n=100)

35.23±3.32

37.71±3.13

T

9.749

8.985

p

0.001

0.001


2.2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详情见表3。

表3: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组名

轻度

中度

重度

发生率

对照组(n=100)

3

3

4

10.00%

观察组(n=100)

1

1

0

2.00%

x2

-

-

-

5.614

p

-

-

-

0.07


2.3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详情见表4。

表4: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名

十分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n=100)

58

33

9

91.00%

观察组(n=100)

64

35

1

99.00%

x2

-

-

-

6.737

p

-

-

-

0.009


3 讨论

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升,献血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血液搜集方式,人们会发自内心的原因献血,帮助他人,成为精神文明的新风尚[4]。在献血的过程当中,很多献血者由于紧张等因素,会出现献血反应,从而形成心理问题,需要给予献血者护理干预作为辅助和支持[5]。人体血液占体重的7-8%,国家献血法中规定的安全献血范围有200毫升/300毫升/400毫升只要在这个范围内献血不会对身体够成影响。献血反应的易发人群主要有:a.年龄小于23周岁[5],b.总血量小于3300毫升,c. 女性,d. 首次献血,e.既往有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史的在献血人群。

心理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上采用较为广泛的干预手段,在献血过程当中的效果显著。心理护理干预的针对性强[6],它主要攻克的是患者的负面情绪和紧张心理等,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消除献血者的负面情绪[7],消除献血者的恐惧感和焦虑感,对献血者的献血反应进行观察,通过面部表情、情绪、语言等[8],使得献血的过程相对更为顺利,确保献血者周围的环境舒适轻松[9],让其身心放松,消除其本身的心理不良情绪,使得献血者更为积极的配合[10]

本文的研究当中,观察组献血者的SAS 评分、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在献血的过程当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不但能够提升护理质量,还能够改善献血者的心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适合进行实施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舸,肖筱雨,徐秀君.对初次接受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对其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21):231-232.

  2. 丁连云.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对提高献血完成率及降低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254.

  3. 杨春花,杨婷婷,陈小嫄.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9,26(2):237-238.

  4. 卢丽霞,曾娟,劳丽嫦, 等.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于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5):681-683.

  5. Pamungkas R A , Chamroonsawasdi K . Psychological problems related to capillary blood glucose testing and insulin injection among diabetes patients[J]. Frontiers of Nursing, 2020, 7(2):87-95.

  6. 张帆.强化心理护理应用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初次献血者及对不良反应的改善[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9):3315-3316.

  7. 苏玮,何博,黎美娜, 等.心理护理对首次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发生率影响效果评价[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5):169-170.

  8. 张俊英.研究在献血中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献血反应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3):106-107.

[9]钟春月,柯捷.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8):150,153. .

[10]王红霞.心理护理对首次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发生率影响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1):112,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