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类文化建筑未来展望与设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博物馆类文化建筑未来展望与设想

程汝云

济南市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 山东济南 251600

摘要:城市形象是衡量城市影响力与竞争力,乃至综合国力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因素。博物馆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和历史文脉气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在物质条件需求满足的情况下产生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城市居民对于博物馆类文化机构的职能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陈列历史文物、展示讲解等,因此,需要对博物馆功能进行更新、形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博物馆;建筑;未来展望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类博物馆建设速度不断攀升,但由于缺乏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理解和深入探究,不加辨别的盲目追随现代建筑风格,致使我国博物馆出现了“千馆一面”的困境,缺乏应有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难以表现出所在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升博物馆设计的民众认同感和归属感,如何使我国独有的地域传统文化更好的在现代博物馆建筑上得以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博物馆建筑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公众的重视,博物馆类文化建筑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及传播源。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保护人类与自然共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财富的场所,起到文化教育、意识培养及美学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其扮演着关键的传承角色。在一定程度上,博物馆等文化建筑已经逐渐演变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文明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准与国家名片,对提升国家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推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与工艺传承发挥了推动作用。在现代博物馆中,数字化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借助数字化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已经在许多大型博物馆中得到了实践。博物馆作为传播先进科技文化、传播优秀历史文化的典型文化机构,为适应当前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应当紧跟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步伐,充分融合现代科学技术,使得二者在文化传播方面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促使博物馆等文化类建筑的空间设计能在多维度、多层面进行创新,保证参观者能够更大程度上得到最优化的感官体验和更丰富的文化熏陶。博物馆类文化建筑一直以来作为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了公益性、开放性以及艺术性,承担了文化传承等社会功能。中国博物馆的数量、质量、藏品数量和参观人数逐年提高,体现当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和关注逐步增加,国家对此的投入也呈增长趋势。当前我国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博物馆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与相关机构积极开展文物保护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在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运用VR、AR、AI技术给受众多元化的体验,初步实现了数字化博物馆的尝试。面对未来,需要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从时间、质量、服务和环境等多方面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创造更强的文化竞争力与社会效益。当前在博物馆已经在展示中融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方法,让参观者在博物馆展示过程中触发更多感官活动来更进一步地了解文物,深刻理解其文化内涵,增强参与感与历史代入感。

2博物馆类文化建筑未来展望与设想

2.1新技术融合

当前博物馆往往以实体文物展示、历史背景简介、多媒体视听资料展示、人工讲解等为主体内容,目的让人们通过视觉感受、听觉感受等直观体验到历史文物的内涵及价值,从而达到历史重现、文化传播、提升市民文化素质等目的。但由于需要对文物进行必要的保护,展示往往也只停留在视觉和听觉层面,并且博物馆内声、光、湿度、温度等要素也要进行严格把控。未来50年或许会出现模拟触觉、模拟嗅觉等技术,与当前得到应用的VR技术相似,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更多虚拟体验,增强现实感受。比起当前单向的向参观者展示博物馆藏品,新技术的运用调动了更多人体感官,增强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意义,吸引了体验者的参与,增加了趣味性。

2.2内部结构组织

为应对未来博物馆产生更多体验化功能,博物馆的内部功能结构的组织也需要做出一定改变。在传统的博物馆类建筑功能分区中,一般包括陈列展览区、服务区、藏品库区、技术工作区、行政研究办公区四部分。陈列展览区及服务区是博物馆对外开放的区域,由门厅、基本陈列室、临时展览厅(专题厅)、视听室、休息室等组成,在未来博物馆中,由于新技术的加入,应当在功能分区设计中考虑到专门的体验区的划分,为实现参观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提供场地支持,并且需要合理的场地大小与数量的规划;当代博物馆藏品库区按照博物馆保管工作管理,一般施行分类保管的原则,根据藏品的珍贵程度和保存特殊要求,将藏品分别归类在珍藏库、一般藏品库等,同时各个博物馆根据展出藏品的种类与性质不同,有其特殊的分类标准,如在自然科学博物馆,库房分设鸟类、兽类、鱼类、两栖爬行类等各类标本库。同时,根据标本制作方式的指标,设置湿制标本库和干制标本库等分类保存。库房的建筑设计通常按照藏品的性质、保管要求、珍贵程度等因素确定其相应的防震、防火、防盗的级别及与防潮、防光等措施,以达到对藏品的最优化保存,尽可能延长藏品的保存时间。在未来博物馆中,由于管理方法的数字化改革,或许可以实现藏品库区域的智能化管理,实现自动化测定藏品保管所需的湿度、温度等物理信息并自动进行调控管理,保证藏品的良好保存和保护;博物馆内的技术工作区通常设有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文物修复室或文物复制工厂等,省级以下的小型博物馆根据需要有时只设置简易的装裱室或修复室等,当前技术工作区一般不设置对外开放的部分,在未来的博物馆构想中,关于对馆藏物品进行技术修复的过程,或许可以考虑进行开放或半开放,作为参观者游览学习的一部分,也能直观的体验到文物修复的过程,文物修复通常是普通博物馆参观无法涉及到的部分,也缺乏对此的科普学习,对技术修复过程的开放或半开放区域的设计需要更多的考虑待修复文物的保护因素。

2.3场地虚拟化

对于未来博物馆的场地也可以进行重新的定义,如果智能化、数字化以及文物保护措施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这些技术将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展品可以进行数字化模拟以及虚拟体验,伴随着这种改变,博物馆的场地不再是一个单体建筑、一个历史遗迹,而是可以选取各种多元化的空间,无论是数字产品还是实物,都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展示平台,火车站、公交站、老年社区、广场、小学甚至人行道都能够承担展台的作用。未来的博物馆的形式从根本上可能发生巨大的改变,不是只有在物理上能够陈列文物并进行展出活动的建筑才叫做博物馆,那些曾经因运输风险较大、易碎易损的展出品,在未来可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使其能够快速方便的在世界各地参展,并且能够保证藏品的最小损耗。

结束语

未来博物馆面向的人群更加多元,要改变当前较为独立的状态,与社会进行融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和文化传播功能,利用新技术实现自身形态的转变、展览形式的转变以及博物馆承担社会责任的转变。将博物馆真正的落地,融合多元化产业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严莹,于艳春.博物馆建筑中的包容性无障碍环境设计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20,37(06):78-81.

[2]陈庆.博物馆信息化中的多平台融合问题研究[J].安徽文博,2019(00):41-45.

[3]姚璐,王合丽.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中的“博物馆疲劳”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J].安徽建筑,2020,27(10):39-4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