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的文献综述——以湖北黄石为例

/ 2

文化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的文献综述——以湖北黄石为例

詹旭军 余季莲

湖北美术学院环艺系 湖北 武汉 430000

1引言

黄石,位于湖北东南地区,是古代华夏民族青铜玉器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经秦、汉、两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国家实施民族乡村建筑文化振兴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宗祠建筑企业开始高度重视宗祠文化与居民生活空间的谐调发展,黄石市共有13个被国家列入中国传统文化村落保护名录的传统古村落,这些在古村落中至今遗留下来的有古民居祠堂、古民居等民族建筑文化古迹,蕴藏着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印记和历史文化内涵,是黄石和古民间文化的“博物馆”、历史历史乡村文化的“活化石”。因而在文化振兴背景下对黄石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对黄石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2宗祠建筑文化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文化产业振兴也被作为推进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环节的组成一部分。为促进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柱与丰富文化内涵滋养。因此黄石传统文化村落中有宗祠背景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需要与传统文化振兴紧密结合,在充分传承优秀传统宗祠建筑文化的基础上促进村落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的不断改变,传统宗祠式建筑很难完全满足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的需求,宗祠建筑面临着将被淘汰甚至完全消失的严重困境。同时由于部分村民缺乏对宗祠文化的了解,为改善生活条件对宗祠建筑随意大拆大改,严重破坏了原生宗祠的文化价值。从长远来看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如何维护宗祠建筑发展的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传统村落宗祠建筑发展的走势。

3传统村落宗祠格局

黄石传统村落建筑中的祠堂建筑作为村落形态格局的主要控制因素。同时也作为村落组团中最重要的也是最高级别的建筑,祠堂往往位于村落最佳风水吉地。同时作为村落中的核心建筑,宗祠的格局和细部构造也是最高的规格。因此在外观上明显突出于其他房舍。除了建筑体量比较高大外,入口立面、山墙的处理都有其独特之处。最具特点的是拿极富动态气势如游龙般的高高的云墙,当地人称“衮龙脊”,在整个村落中尤为突出。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祠堂布局类型:村外型、村中型、边缘型。黄石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大部分以村中型为主,例如玉堍村的李氏宗祠、阳新县的伍氏宗祠等。这类宗祠早于建村,源于江西填湖广,人们在此停留修建住宅、宗祠、置办田地、形成村落。

4传统村落宗祠类型

祠堂依其规模、形态可分为三类。宗祠、支祠、家祠三种不同祠筑建制的传统祠堂形式建筑。家祠家族级别最低,宗祠家族级别最高,往往独立设置于村口或村落中心,支祠通常与周边住宅或其他建筑连为一体,家祠通称祖堂,一般位于整栋宅地的中轴线上。黄石地区祠堂建筑的伦理形式基本沿袭了江赣等地的祠堂建筑风格,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祠堂建筑。祠堂的数量和规模根据村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定。宗族组织一般按“宗-支-家”的祠堂伦理格局,对应于村落布局,就形成了“村-落-院”的布局方式。因此整个村落具有较为严谨的等级尊卑秩序。

5传统村落宗祠功能

从功能上看,祠堂建筑既是礼仪化场所,又是村中居民的娱乐中心。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是祭祀。因此,为祭祀仪式二设置了中轴对称布局的享堂、鼓乐楼以及一系列精细的陈设,包括祭台香案、牌匾等。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以往一些落后封建的传统思想和活动逐渐被人们所摒弃,越来越多的村民在满足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精神生活上的享受。因此祠堂原本的功能也在变化和更新,祠堂逐渐成为节庆日村民举办晚会和跳广场舞的场所、日常生活中老人们交往休闲的地方。这些人们自发开展的活动使祠堂的功能愈显丰富和灵活。

6国内外宗祠文化发展研究

郭海鞍在《文化与乡村营建》一书中提出乡村文化的失序直接影响乡村建设相关的管理与技术策略。经过多年的调研他认为每一种乡村发展中出现的乱象都可以追溯到文化问题的根源。传统村落证明了传统文化的强大与感染力,而宗祠建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需要加以重视和合理的运用。台湾地区引以为豪的乡村社区营造证明了新文化的能量,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新的社区文化,都证明了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特别强调占主导地位的乡村伦理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以乡村伦理社会秩序为主导发展的,对于重塑我国乡村传统文化,提升农民文化自信心具有相当大的促进意义。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而李氏宗祠民俗文化就是建立在这种血缘性的社会关系基础上的,这些共同关系构成了中国本土乡村的“熟人社会”。美国学者威廉·J·古德在《家庭》一书中提出宗族中的礼法制度不仅在文化上是一种传承,也直接影响到了乡村的格局,而且祭祀、祖庙亦是乡村中最早的公共建筑,它们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落的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宗族是实现乡村自治的重要手段,传统村落中的宗祠文化建筑可借助乡村中的血缘文化的修复,促进现代乡村社区文化的形成。

7宗祠建筑发展趋势分析

在乡村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村落正在没落、这一现状必然导致宗祠建筑的逐渐消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宗祠建筑未来的三个走向,一个是衰落,由于受到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大一部分落后、缺乏经济支撑的祠堂建筑将必然消失;第二个是延续,针对具有较大文物、旅游价值、村落经济状况佳的宗祠建筑,可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引导下村民自发出资自主的对宗祠建筑进行改建维护,从而继续延续祠堂的精神文化;第三个是新生,针对村落改变巨大,整村重建、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下,需要重建村民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在新建的村落中结合现代功能建设满足村民现代生活方式的祠堂建筑,赋予祠堂新的活力,促进祠堂建筑自身造血,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

8结语

黄石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建筑数量众多,在湖北省内趋于前列,但同时也因为时代的发展正在大量的消逝。在国家提出的文化振兴乡村的背景下,传统村落中的祠堂建筑不仅作为村落的文化基因,也作为村民的精神纽带,需要我们加强对其的维护和保护。对其赋予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我们改造祠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同时也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挖掘宗族文化的内涵,以复兴文化为核心赋予宗祠建筑新生。

参考文献:

  1. 哈晨、鄂东南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2. 黄 华、大冶三湾:历史·现.·未来——鄂东南传统村落空间.境变.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16

  3. 郭亚成、鄂东南地区村落变迁与发展——以阳新、通山、崇阳县域村落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 程思豪、湖北国象级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旅游发展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5. 辛艺峰、刘超,聚族而居 乡情浓郁——鄂东南阳新玉堍村【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6

  6. 黄 俊,基于社会学的鄂东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探究 ——以通山县宝石村为例【J】,现代园艺,2017

  7. 黄 俊,鄂东南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社会学意义【J】,现代园艺,2017

[8]费孝通、乡土中国【M】,2019

[9]郭海鞍,文化与乡村营建【A】,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