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永州高校学生手机媒体依赖表征与原因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4
/ 2

后疫情时代永州高校学生手机媒体依赖表征与原因探析

曾玉琴

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摘要:目前我国社会的媒体环境是以互联网和智能通讯设备为主的新媒体环境,手机作为通讯设备的功能再得到技术支持后所呈现出来的多功能性,满足了使用者日益繁多的生活需求。其中作为手机上网用户最为庞大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依赖需求体现在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后疫情时代,中国互联网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互联网巨头抢夺流量的战场上,大学生群体作为流量消耗的主力军,对手机表现出的的依赖表征表现如何?笔者以永州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机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说明

笔者选取永州地区3所高校,采用问卷星网络调查问卷发放,回收有效答卷560分。涵盖大学4个年级和本科生、专科生,兼顾专业和性别平衡。对手机使用习惯的调查采用5度量表形式进行调查。

一、永州高校学生手机媒体依赖表征

(一)高流量使用

在每月流量消耗的问题上,每月使用移动数据流量在10G-40G区间的人数,占总研究总数的48.53%,使用移动数据流量在40以上的人数占研究人数总量的35.78%。

40G流量,换算成高清视频的时间为111小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最常用手机的功能应用为社交聊天、音乐与购物。相比于高流量花费的在线高清视频播放,大学生最常使用的功能在相同的流量下能使用更长时间,这也证明了大学生虽然是在闲暇时间使用手机媒体,但是自身无法很好的管理时间,会导致正常的休息时间受到手机使用时间的压缩,在12点后经常使用手机的人数占比达到了36.27%。手机的便携性,应用的丰富性,导致了大学生群体高流量高频率的使用了手机媒体。

(二)多需求使用

媒介依赖理论是20 世纪70年代桑德拉·鲍尔·洛基奇和梅尔文·德弗勒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 社会环境存在的变动和冲突越多, 个人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也越多。不确定性促使人们搜寻多种信息,来了解社会生活正在发生些什么。个体需求的满足和自身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社会提供的资源, 而受众对资源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媒介。1989年,二人进一步拓展了媒介依赖论, 将媒介系统、受众系统、社会系统看作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1]

在对手机媒体的使用功能调查中,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的主要需求依次是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生活便利需求。具体表现在高数量的娱乐应用安装。根据调查显示,93%的学生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的安装数量超过10个,而其中安装超过20个第三方应用程序的人数占比89%,以娱乐应用程序安装最多,占比前三的手机应用为网络游戏软件,社交软件和购物软件。

(三)“病态化”依赖

但对手机应用多需求的现象下,则更多的表现出“病态化”依赖。首先是对手机长时间的过分使用。根据调查的结果,凌晨1点以后继续使用手机的人数占调查人数的41.58%,凌晨12点使用手机的占比48.51%。大学生群体对手机需求的多样化也符合后疫情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变化,根据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 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设备在2020年5月,达到11.6亿台。2020年2月,中国人每天花在智能设备上的时间是7.5小时。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0到2小时的占比4.29%;使用手机2到4小时的占比13.2%;4到6小时的占比33%;大于6小时的占比49.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机的时长超过4小时的,甚至将近一半的同学一天使用手机超过六小时。

“病态化”依赖还体现在对手机病态的精神寄托以及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社交中。调查数据显示当没带手机时选择“感到焦虑”的占比达18.48%;选择“有些许不安”的占比59.41%;选择“感到平静,没什么感觉”的占比22.11%。在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或QQ等通讯聊天软件的占比高达94.06%,在使用原因上,78.6%的人选择了避免孤独和被鼓励,寻求安慰。在是否会在微信朋友圈红点出现是第一时间选择刷朋友圈的选择上,70.3%的人选择了是。以上这些现象也正如媒介依赖理论所说的,“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媒介在这个人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因此媒介对这个人的影响力就越大”。[2]

二、永州高校学生手机媒体依赖原因分析

(一)后疫情时代生活环境的培养

根据国内移动数据服务商Quest Mobile发布的《2020中国移动互联网秋季大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全网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依赖进一步加深,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及打开APP个数具提升。2020年9月全网用户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6.1小时,全网用户月人均打开APP个数为25.1个。疫情带动下,手机场景的应用更为广泛,其中与大学生群体息息相关的教育类程序更是对大学生生活领域进行了场景重构,线上课程学习,课堂管理和课程辅助成为疫情期间的常见使用需求,学生线上学习习惯正在逐渐培养,其次移动购物、生活服务类应用也在疫情的带动下,提升了大学生群体快捷良好的使用体验。线上应用服务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线下学习生活的重要补充,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大学生群体的应用使用习惯,导致了媒介依赖的形成。其次,当下受大学生群体所喜爱的手机应用软件例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软件,信息流信息和短视频内容,应用软件的共同特点则是获取信息快速,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软件使用的时间特点和大学生作息学习空隙时间匹配,导致大学生破碎化时间成为移动信息的重要传播时间节点,因此此类软件获得大学生青睐,而软件的信息流设计更是容易沉迷其中。

(二)城市地域限制导致线上娱乐高需求

5G时代的发展,伴随互联网流量红利的减少和用户下沉,但同时三四线城市的人均互联网时长在逐渐增加,各大应用市场开始布局三四线城市。永州,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南部潇湘二水汇合处,目前为四线城市定位。四线城市里相比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慢闲暇时间较多。相比一二线城市更加丰富的线下休闲生活,休闲娱乐的手机应用为处在四线城市的大学生群体带来了更多的乐趣和体验。

(三)线上人际交往生活的低成本

微信、微博、QQ等社交软件作为当下人际交往的必备软件,其庞大的用户群体也彰显了其社交软件的地位。而软件所培养的快速转发、1秒点赞、表情包斗图等网络社交行为,培养了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社交的依赖。相比线下人际交往的行为,网络社交更加便捷性,时间和地点的自由性特点提高了对网络社交软件的使用频率。其次,大学生群体对于自我形象维护和自我观点的表达有了更大的舞台。140字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微信个人公众号,QQ空间等功能,全方位的满足了大学生群体自我表达和认同的需要,从而形成使用依赖。最后,相比线下人际交往时相处的复杂性,例如语言、表情、姿态、形象的管控,在线上一次点赞就是一次简单的人际交往,这大大降低了人际交往的时间成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的感情可以充分利用社交软件进行网络沟通,线上交流的时间也充分利用了大学生群体的碎片化时间,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求,也保留了所需要的社交距离。

(四)虚拟世界的精神寄托

近年来“孤独感”一词常被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形容词。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群体存在不同的困惑,需要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适应新环境新挑战。而在此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例如自卑、低迷、迷茫等一系列的心理感受,而当理想和现实生活存在差距时,“孤独感”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新生群体,结束紧张的高中生活,离开高中老师和父母的约束,在以自我为主导的大学生活里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或远离家乡后对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导致了虚拟的丰富的网络世界给大学生群体带来了一剂安慰。以抖音极速版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大量搞笑而简单的快餐视频消磨了闲暇单调的时光,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平台,线上人群聚集在一起分享生活交流经验,通过频繁的线上互动弥补内心的空虚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找寻自我归属感。

结语

永州大学生群体在手机媒体的依赖问题上,所表现出的过度使用在对大学生生活、健康和学习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5G时代的到来,技术平权下智能手机设备将会更加灵活的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少用或者不用手机则属于因噎废食大可不必。手机依赖透视出的是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依赖,是对大学生活缺乏合理的规划,因此高校、社会和家庭以及大学生群体,要重视由依赖手机娱乐转为手机作为知识获取,生活服务的工具,从而减少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1] 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2]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0.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19XKY021)“媒介依赖理论视角下永州大学生手机媒体依赖状况研究”

作者简介:曾玉琴(1990—),女,汉族,湖南怀化人,研究生学历,湖南科技学院传媒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为广告文化传播。